人间有味是清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来乳花浮午盏②,蓼茸蒿笋试春盘③,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一件偶然的小事改变了北宋的政治局势,也扭转了苏轼的命运。从上一年到此年三月,久旱不雨,赤地千里,饥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一个名叫郑侠的皇宫门吏,见到成群的流民塞满了京城的街道。他和许多人一样,知道这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是王安石的新法把百姓害得如此悲惨。没有人敢跟皇帝讲,因为变法派把持着各处言路,上书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郑侠想到另一个上书的方法,他把灾民忍饥挨饿的情状画成《流民图》,呈献给神宗皇帝。其中一幅图上画的是农民裸露着身体,忍受着饥饿,在狂风暴雨里挣扎跋涉。另一幅上画着半裸的男女在啃食草根树皮,还有人戴着铁链,扛着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
无言的图画比煽情的奏章更有感染力。神宗皇帝看后落下眼泪,开始对新法产生了动摇,逐步废止了多项新法。皇帝进而意识到,过去对旧党惩罚太重,要把旧党人才召回。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黄州躬耕的苏轼接到皇帝手札,命迁汝州团练副使。虽是平级调动,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机。再加上皇帝手札中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苏轼仿佛嗅到自己的蛰居生涯已接近尾声。所以在离开黄州赶赴汝州的途中,他步伐轻快、心情舒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路上苏轼颇事访游。他先畅游庐山,又去江西探视了子由,到金陵又与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这年岁末,苏轼来到泗州时盘缠费尽,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在这里,他与友人一起游了南山。
南山的山势并不雄奇,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这里的景致也不绚丽。斜风细雨,何处没有?淡烟疏柳,不过尔尔。清洛漫漫,怎敌万里长江,惊涛拍岸?但苏轼娓娓道来,轻挑细拢的,用普通无奇的风景,烹出一桌可餐秀色。
不争胜,不斗巧,但难能可贵的是——有味。什么是有味,苏轼自己最清楚。他说达者和不达者沟通,就像有舌头的人向没舌头的人解释什么是味道。如果问蜜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答蜜是甜的。如果再问甜是什么样子的,就没办法回答了。
有舌头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味道。没舌头的人,再怎么解释他也理解不了。在达与不达之间,知味与不知味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鸿沟。在这里,勤不能补拙。苏轼在《日喻》一文中,打过一个类似的比方。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有眼睛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的。有人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像铜盘。”于是他敲响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与铜盘声相近的钟声,于是就把钟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他便用手摸蜡烛,记住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抚摸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太阳。
“酸甜苦辣咸”都是味,但最让人回味不已的却是清淡的味道。清淡和味道,像一对反义词,其实清淡是所有味道的糅合与归宿。好比苦和乐都不可长久,苦乐过后的清欢才是最值得品咂的。
苏轼早在密州做太守时,在《超然台记》就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无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游于物外,不凝滞、不苛求,自然无往而不乐。
苏轼还写过一篇文章说“苦与乐”: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此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尔……
孔子曾经问弟子们的志向,众弟子纷纷说欲做王侯将相,治国牧民、复兴礼乐。只有曾点说:“我向往一个场景,暮春时节,春装做好了,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澡游泳,在祭坛下乘凉,唱着歌回家。”孔子喟然长叹一声,说:“我与曾点一道去吧。”
苏轼和好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午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不由发出赞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与孔子,都是深谙清欢之味的达者。“清欢”可以理解成“清淡的欢愉”,但又不完全如此。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不是什么。
它不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它不是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的悲痛;它不是纳兰容若“情到多时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的无奈哀伤;它也不是王国维“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的这种刻骨感触。
清欢是什么味道?引用苏轼的比喻:有舌人自知。
人间有味是清欢,不独美食、风景与人生,文字亦然。
注释
①刘倩叔:泗州人,曾随其父典眉州。南山:泗州南郊风景地。东坡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出都梁香故也。
②午盏:午茶的杯盏。
③蓼茸:野菜的嫩芽。蒿笋:谷类茎秆,亦称蒿把,秋季产于田塘畔。春盘:古时立春日,取萝卜、芹菜等生菜、果品置于盘中送人,表示贺春、迎新之意。 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