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那片水域的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那片水域的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

  《芳香之旅》的导演章家瑞是我朋友的朋友。所以,我抱着比看其他影片更亲切更友好的出发点看了这部由张静初和范伟主演的影片。应该说我挺失望的。这种失望在之前看张扬的《向日葵》时已经有过一次几乎是同等强度的;由于《芳香之旅》的观看时间在《向日葵》之后,那种疲倦感似乎又加深了很多。

  从《孔雀》之后,有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怀旧的影片连着出来了一拨,《青红》《美人草》《红颜》《向日葵》以及应该算是法国电影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等,最近的就是《芳香之旅》了。这其中,我个人认为比较出色的是《红颜》和《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它们把颇具戏剧张力的故事放置到过去那个时代背景之中,虽然同样有着大量现在看来已经有些符号化的场景和细节的展示,但“人”本身的个性以及命运还是在这些场景和细节中突现出来了。而其他几部同类影片,或多或少给人一种这样的观感:我们观众在影片中寻找打捞到了我们往昔的记忆碎片,年龄小一点的观众也许找到了对那个时代的感觉碎片,但都是些物化的碎片,泛黄的、有点模糊的、被时间湮没了的;而影片讲述的那个时代的人物并没有什么冲击力,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面目也是泛黄的、有点模糊的、被时间湮没了的。这些人物本身也被物化了,成了有关那个年代的怀旧符号的一个部分而已。

  过往的但离现在还不久远的岁月是很难表现的,因为有关那个岁月的一切还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从而形成一种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是非常强大有力的,它们往往可以通过几个标签和符号的呈现,立马触发一代人或一群人的记忆兴奋点和情感触动点。关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蓝色中山服、军胶鞋、蜂窝煤炉、粮票……然后又是饭盒、录音机、蛤蟆镜、喇叭裤、大鬓角……它们就像一片水域的那些浮标一样,指明了这片水域的位置名称。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非常有力的个性和强大的创造力,他就会抱着这些浮标不能动弹,他会被集体记忆给制约住,他得抱着它们不放,否则他觉得他会淹死。其实,只有放开这些浮标,才有可能动起来,才会有一种畅游的姿态以及其姿态带给观众的动感和美感。这样的创作,出发点在于超越集体记忆之上的个人记忆,从个人最真实的体验或者是最真切的认知出发,对那些过往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我看来,迄今为止,只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做到了,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这部影片在同类题材中那么夺目的原因。姜文本人的力量、才气,以及敢于颠覆集体记忆(其实是植根于集体记忆之上)的勇气,使得《阳光灿烂的日子》散发出强烈的个性和强烈的魅力。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有人说,从《孔雀》开始的有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风”该告一段落了,实在是太腻味了。这话针对目前的状况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其实,中国电影界关于这片水域的开掘还远远不够,对那个特定年代的叙述还相当单薄单调。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理,“个人就是公众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有勇气且有才气的导演,从那片水域中充分开掘个人化的体验或个性化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创作那些事实上能获得极大认同感的作品出来。

  2006/3/9

  《梦想照进现实》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