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钢琴为谁而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钢琴为谁而弹

  锦与花

  一个哑女人,带着她的女儿,带着她的钢琴,改嫁到了海边的一个村庄里,与一个乡绅成婚。村庄在山上,哑女人、女儿和她们的行李都能到达新的家,唯有那座钢琴翻不过狭窄的山路,被留在了海滩上。用木条钉死了的外包装没有拆开。哑女人时不时翻过山岭跑到海滩上,从木条的缝隙伸进手去掀开琴盖,合着波涛声弹奏起来……

  这是澳大利亚电影《钢琴课》。看了有好几年了,还是清晰地记得哑女人弹起钢琴时一张忧郁的脸骤然明艳起来的那个场景。琴声悠扬,远处白浪翻滚,有低飞的海鸟在画面内外进进出出。

  也许,任何一个处于悲苦境地的女人,还是有一种东西可以让她快乐,让她美丽。对于这个哑女人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她的钢琴。当然,这样的一个东西是太奢侈了点,它不能被她现在的生活所容,连一条让它进入的路都没有。

  想象一下她当初获得这种奢侈快乐的那种生活——家境不错,家教不错,家风不错。年轻时她很清秀,说不定还有一把悦耳的声音(十哑九聋,十聋九哑,她一定是因为什么事故失去了声带)。她的初婚一定也还不错,这可以从她美丽聪慧的女儿身上反推过去。然后,一切都变了,变成一种从前难以想象的模样。爱情没有了,只有生计;舒适没有了,只有为生计挣扎的艰辛;连音乐也没有了,要获得那点短暂的快乐,得踩着稀泥翻过山路在寒风中去与钢琴约会。

  如果能对生活重新做一个设定,她一定不愿再选择这种奢侈的快乐。弹奏钢琴,对于人生而言,永远都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锦既毁,花也就是一种痛苦了。

  我们谁能说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我们谁能保证自己肯定不会遇到什么?

  选一个简易的快乐方式吧。比如,看人家的书而不是一定要写作;听人家的歌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唱;欣赏别人的画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动笔。让自己成为一个观看和倾听的人,幸运过一个思考和创造的人。最好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农夫的快乐——听青苗拔节看金穗累累,就能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

  快乐越简易,生命越顽强。快乐越奢侈,生命也就越发不堪忍受——这些说法多贫弱啊,多怯懦啊。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有实际好过有勇气啊。漫漫人生,我真的害怕。

  其实,所谓简易的快乐也不容易。法国电影《美得过火》中的德帕迪约,总是在各种场合听到肖邦的钢琴曲,它让他觉得奇妙又觉得心慌。影片最后,他失去了一切,踯躅街头,又听到了肖邦的钢琴曲,他终于忍无可忍大吼道:“肖邦,你真他妈让人痛苦!”

  母与子

  《钢琴家的灵欲乐章》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派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他恣意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是一个淘气的坏蛋,一个温暖的朋友,一个受到保护的人,也是一个孩子。派西和他母亲罗丝情感甚笃。甚至在别人眼里,这对母子有乱伦的嫌疑。当美丽的女钢琴家凯伦出现后,母子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罗丝一方面害怕失去儿子,一方面又希望派西在爱情的滋润下可以结束自我鞭打的怪癖。派西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他无法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但他又离不开凯伦的爱情……

  这部电影,钢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由钢琴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人:母亲、儿子、情人。

  音乐是最高艺术形式,它比绘画、文学、电影都要高,它最高难,最纤微,最脆弱,也最直捣人心。从事音乐的人,比从事其他艺术创作的人更容易远离正常生活,他们更像人尖子,嫩嫩地从人堆里被掐出来,吹弹欲破。他们更容易比常人沉陷在亲情和爱情里,也更容易被亲情和爱情伤害。有的时候,他们像孩子一样,没有区别亲情和爱情的能力。小孩子爱母亲或者爱父亲,那种甜蜜和依赖,就是小孩子自己的爱情。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延续,并在成人之后影响着他们的择偶标准;而在好多搞音乐的人尖子那里,他们将这种情结延续终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混淆也是他们的灵感所在。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的混沌和模糊。

  而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儿子永远长不大,永远无法离开自己,这中间甜蜜更多还是苦痛更多?我儿子那张娇嫩的小脸经常让我看得出神,无比享受他把这张小脸贴在我脸上的感觉。说真的,我害怕他长大离开我的日子。

  阿根廷大作家博尔赫斯几乎一辈子都没能离开他的母亲,六十多岁时还由母亲陪同出外讲学。他的代价是一生都没有正常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直到母亲去世后,他才和日裔女子儿玉结婚。而儿玉,基本上成为他的第二个母亲。对于博尔赫斯来说,这种人生是不是一定就比其他的“正常”人生更不幸?对于博尔赫斯的母亲来说,是不是会比其他“正常”的母亲更幸福?且不说儿子与她分享的巨大荣誉。

  在《钢琴家的灵欲乐章》里,将“异常”和“正常”并置在一起,所以那么挣扎。在这里面,我看不到答案。也许,没有答案,或者,答案一点也不重要。

  行与飞

  还是在《美得过火》里,德帕迪约的儿子说:“爸爸,我要学音乐。”德帕迪约抱起儿子,说:“孩子,音乐会伤你的心。”

  音乐是会伤人心的。凡是能打动你的东西,一定也是可以伤害你的东西。

  在《闪亮》(也译作《闪亮的风采》)一片中,那个钢琴家逃到了疯人的行列里,原因之一是跟父亲之间的斗争(跟一个自己爱的人斗争,最后逃到一个痴狂的境地,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被音乐、被他的钢琴伤了心。

  看了《闪亮》,我对钢琴家的扮演者杰弗里·拉什佩服至极。他因为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影帝。他铭心刻骨地传达出那种心被伤害的感觉,因为爱得太过专注、太过用力(对父亲,对钢琴)而不得不用痴狂把自己从爱的深渊中搭救出来。

  记得电影中有一段:大雨天,拉什浑浑噩噩高高兴兴地走在街上,全身透湿。然后,他进了一家饭馆,坐在了钢琴凳上,叼着一支烟,顺手弹起轻浮的小曲,逗得顾客和老板喜笑颜开。对于一个少年时就在父亲的严逼下弹奏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钢琴家,这些小曲让他多么高兴多么轻松啊。比起严肃伟大的高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这些小曲不是爱,而像是一种调戏。调戏怎能慰藉心灵?所以,离开饭馆后的拉什想念他的父亲,想念那些被拉赫玛尼诺夫作品逼得窒息的日子。

  《闪亮》

  我曾经看过关于歌剧女神卡拉斯的文章。成功后的卡拉斯对母亲的感情非常复杂,她怨恨她——在母亲的严厉约束下,她可以说是没有童年和少年,一切都被音乐包围、左右;但她也非常感谢母亲——让她领略到艺术顶峰的壮观景象和站在顶峰处的庞大的幸福。

  《闪亮》中,钢琴家最后还是回到了钢琴中。只有在钢琴中,在音乐中,他才有飞翔的感觉。

  生来就有翅膀的人,累的时候倦的时候,会在地上走走,但最后还是要飞起来才会幸福。

  2002/1/20 洁尘电影随笔精选集(共4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