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缀忘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44.致陈思(2)
陈思弟:
你好!
很高兴看到你的学习报告,也很高兴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就你所说的问题,我试作一回答,不一定令你满意,有的问题我也不太懂,算是一起讨论吧。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于我们从宏观上简要地把握中国哲学史是一个提纲挈领的文本,但是要注意的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前后变化较大,所谓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观点和写法有明显的变化,应该说真正为他获得声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哲学史,1949年以后,他重新改写他的哲学史,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主动马克思主义化,改变了很多东西,这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学术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例子。所以,读冯友兰的哲学史,最好把他不同时期的文本拿来一起对读,庶几不会误入偏锋。
其次,冯友兰的哲学史也好,胡适的哲学史也罢,都是别人关于哲学史的一种叙述,任何叙述都有取舍和角度,因而都必定有自身摆脱不了的遮蔽,作为研究生,阅读别人叙述出来的哲学史(乃至学术史、文学史)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阅读原始文献,从原始文献的阅读中来发现问题,判断、分析、比较,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和利用能力,这就包括要克服你所说的语言文字,比如文言文的障碍,当然还不止于此,古籍阅读能力包括的内容比较多,综合起来是指读懂古籍的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阅读原始文献,持之以恒,终能轻车熟驾,举一反三,这就是我要求你们选读先秦经典精读的原因,而读这样的古籍,最好当然是选用影印的版本,不要采用现代排印本,尤其是不要用简体字的本子,现代排印本中也最好采用中华书局,或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竖排繁体字本。以《论语》为例,可以读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或者是上海书店影印的《四书五经》中的《论语集注》,或者是《诸子集成》的本子,然后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中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为阅读参考,最近人的本子,则李零的《丧家狗》可以参考。所以,古籍阅读能力,文言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即使这样,也只有方法得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阅读原始文献是比较艰苦的工作和过程,开始肯定很难,坚持不住,很快就会放弃,也就只能遗憾地半途而废,所以,方法对头了以后,关键的因素就是恒心。
至于孔子是不是无神论这样的问题,至少我现在是不会这样去想问题了。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的问题,曾经是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已经不大从这样的角度来谈问题了,因为这里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比较大,实际结果是不利于客观深入地来理解问题,比如孔子,选择一个有神无神的立场,然后来讨论他的思想,远不如从其学说发生的文化场景中来讨论他思想的独创性更有意义。另外,有神无神的问题,也是哲学上远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定论——如果不是一定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的话,为什么牛顿、爱因斯坦最后都皈依神学,信仰上帝了?他们对这种二元化的哲学制造了难题。
另一个问题是,“儒家制定的一系列祭拜祖先的礼仪活动是否真的就如冯友兰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呢?”我是认为当然不只是一种感情寄托,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荀子、《礼记》《白虎通义》的记载说明礼仪最主要的功能是整肃秩序,而古人所谓的秩序是一种等级秩序,因此维护秩序的目的之下体现的是权力的差异和统治的法术。
《诗经》的问题,我觉得它的重复也有语言贫乏的因素,毕竟那是文学的自发阶段,文言文的张力和能量也还没有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所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因而采用重复的方法加以替代,也是可能的;但是你所说的“那些循环往复的结构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趋势,一种美感的萌芽”的看法,我也认为是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区分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的重复是由于语言的贫乏,什么地方的重复却是一种创造美感的艺术方式。这或许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呢。文言文是高度抽象和凝练的语言,白话文在内蕴方面应该是比不上文言文的,同一个意思,文言文只用几个字,白话文则需要几十,甚至几百个字,这一点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就有人指出来了,但是白话文的铺叙能力又是文言文不具备的,所以在叙事文学,尤其是虚构的叙事文学方面,文言文就捉襟见肘,而白话文则大显身手,五四抬一个,废一个的做法现在看来是矫枉过正了,现在固然都用白话文了,可是文言文的修养亦然是古代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和素质,应该兼备。
至于你说的“为什么古希腊会以那么充满想象力和浪漫精神的神话作为他们文学的摇篮,而中国的文学却有着如此理性的开端”这样的问题,老实说,我回答不了。以前我也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可是愈想愈觉得是一个死胡同,这是一个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异同,可是要回答为什么,则似乎至今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回答。地理环境的答案很快就遇到挑战,而新的解答也不尽如人意。这种问题迷人,但是在我看来过于虚无,我现在一般不去考虑如此无解的问题,当然,我乐意看到别人新鲜的解释,尽管不一定满意。这样的问题,相关的讨论,据我所见,比如汤因比《历史研究》、钱穆《国史新论》、许倬云《观世变》、余国藩关于《红楼梦》和《西游记》的讨论等,有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涉及,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但在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上,则少有敢直接面对的。
最后,我所指定的那些必读书目,是帮助你们研究生学习上轨道,走正路,高起点的指导书,请务必认真仔细阅读,如果能够真正按照其中的某一两条做,那三年以后的收获,就是指日可待的了。读那些书有感想,或者问题,均可随时讨论。再推荐一本入门书,吕思勉的《经子解题》是指导初学者读古籍较好的书,可备案头,经常翻阅,以此指导进行学习,当有大获。
谢谢!
顺致
研安!
张勇
2009年10月20日 缀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