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本郑经——郑洪升随笔

陶行知先生谈读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本郑经——郑洪升随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陶行知先生谈读书

  亲们:

  最近一个时期,老夫几乎天天给大家写一封“情书”。虽然是带引号的情书,因为是带着感情写的,又没有闲言碎语,一上来就谈知识,谈方法,谈人生,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朋友看,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夸老爷子辛苦,有人夸老爷子无私奉献,也有人说我高尚。其实,我辛苦有之,但谈不上什么无私奉献,更谈不上什么高尚。实话实说,我也是“郑洪升优先”。

  在我国有句话很流行: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找自己去。73岁我闯过去后,我就等84岁。消极地等也是等,积极地闯也是等。我选择了后者。老年人最怕痴呆。人活着,但脑子已经“死”了,对外界的反应熟视无睹,出了门连自家的门都找不回来。后来我看到我儿子的汽车,一辆价格低的,老开着,开了十几年了还没坏;一辆价格高的,舍不得开,在车库里放着,还给它穿上车衣,但是不久就出故障了。由此我联想到:脑子也不能省,越用越灵。所以,我80岁后在我两个孙子的帮助下,用手写板写微博了。人和狗一样,都是爱听好话的动物。我写着写着,脑子越来越好使,鼓励我的人越来越多。人家越给我鼓劲,我越不知天高地厚,好像自己也成什么“人物”了。充其量就是因为我是个80多岁的老头,大家哄着我玩,几十万粉丝在那里鼓励着我。

  我说这个,不是谦虚,不是客套。我是想说,我每天这么不停地写,优先考虑的是自己不要痴呆。跑不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个理由,谈不上什么高尚。至于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知识,教育后辈的效果,那就不是我的事了。在此我想到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不能不承认,我们这代人是走过不少歧路的,我写的这些能让年轻人少走些弯路,就达到目的了。

  说到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一位最著名的教育家。可惜在55岁时,因劳累过度突然离世。关于读书,陶先生有好多言论,例如他说,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他主张不管什么人都要读点书,但绝对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学用结合。他认为:“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真面目就显出来了。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陶先生还有个顺口溜:“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国时学校教育是把上不起学的人封锁在大门外,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有书念。不过当时上不起学的人,也可以靠自学成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我们向社会大学学的东西,未必比有些大学差。在这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人的一生从小学读到大学,再读几年博士,也不过二十几年,而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读社会大学。有时有人问我学历,我就说大学。又问什么大学?我的回答是:社会大学。一笑了之!

  亲们,我每天给大家写“情书”,实际上是在闯90岁大关。我希望到我90岁时,你们还可以看到我的文字。不过,人家陈继儒老先生在《警世通言》中,头一句话就说了:“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随它去吧! 一本郑经——郑洪升随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