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断瘾

享乐=放纵?

断瘾 银子 3638 2021-04-06 09: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断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享乐=放纵?

  因为有身边西方同学的家庭氛围作为参照,而且身处于学校和社会都倡导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的大环境下,小航自然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对母亲的行为更是难以理解。西方家长大多倡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女,并且注重个人发展。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儿女的行为,孩子们更能自由自在地游戏玩乐,家长也很乐意和孩子一起嬉戏。

  小航去同学家做客,发现别人的家长并不会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身家性命。自己的父母不像别人父母那样有幽默和轻松的一面,家里的气氛总是令人感到沉重,有时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小航岁数稍长后,每当和妈妈发生争执,便把“文化差异”这几个字像招牌一样举起来为自己辩护。

  即使是没有移居海外的家庭,也会遇到“代沟”问题,而移民家庭所要面对的,不再单纯是普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实际问题,还有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击而增加的难题,这更增加了消除代沟的难度。

  已有研究表明,专制的教养方式在东方,尤其是在学业成绩方面,并不会产生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那种显著的消极影响。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方面的控制,更容易被孩子理解为关心、关爱,而在西方则更常被孩子等同于敌对、攻击、不信任和支配。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日渐广泛的传播,不少中国青少年已经懂得通过比较文化差异,振振有词地和父母理论,反抗传统的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压抑。何况身在异国的小航——家庭内外感受的不一致性早就令他无所适从。

  小航的母亲何尝不知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她曾努力在这令她不快的文化冲突中寻觅平衡点,但这谈何容易?文化烙印已经深深镌刻在灵魂深处,更何况她的性格让她在更多的时候缺少变通。

  小航的母亲满心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开明些。她告诉小航:带朋友回家来玩,自己不限制小航交友。小航的朋友来了,妈妈面带罕有的笑容做了一桌美味佳肴,但在餐桌上仍然不失时机像审问犯人似的刨根问底,问朋友的家庭、学习成绩等。小航的母亲对待朋友的态度令小航觉得十分尴尬,也让朋友好不自在。就这样,小航的母亲又一次失去了和小航联络情感的机会,为此小航也是深感惆怅。

  在决定大大小小问题时,小航的母亲也试着和小航商量,但小航感觉所谓的商量只是一个虚假的形式,其实妈妈凡事都已经决定好了,而且意志坚定,不容改变。小航母子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很难缓解。

  如果说“苦学”论让孩子对学习心生恐惧、产生畏难情绪,那么,父母对学业的过分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孩子过多的行为限制,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敌对的心理。

  幼时的小航在爷爷奶奶家充分享受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一回到妈妈身边,便开始“待遇下降”了,不准看电视,放学后不准和小伙伴们去外面玩。初到A国的小航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同学和叽里咕噜听不懂的外国话都让他想进一步地了解,可妈妈只允许他在学校接触小伙伴们。

  在小航12岁以前,看电视就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因为妈妈不允许他看。看着学校的小伙伴们眉飞色舞地讨论着电视节目,他觉得自己和他们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放学回家后,妈妈还给他安排了课外作业,他只能像个小大人一样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心却飞到外面的空地上,想象着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耍、做游戏。

  妈妈告诉他:“竞争激烈,快点学习吧,人家在玩的时候你在学习,你才能出类拔萃。”其实小航妈妈的初衷,一方面是出于对初来乍到陌生环境的小航的保护心态,想让他尽量多在家待着;另一方面当然是对小航学业的关注。但等小航稍长大些后,在小航已经熟悉生活环境、言语沟通也很顺畅的情况下,她对小航的控制就完全是因为她满眼都是学业和成绩。

  无论何种原因,在小航的感受中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妈妈以“学业”的名义剥夺他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常想如果没有学习这档事情,他该多么无拘无束,一切都是学习惹的祸。而且,妈妈的高标准也不给小航喘气的机会。慢慢地,小航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古训言:玩物丧志。不知从何时起,玩耍享乐似乎成为堕落的代名词,好像玩就是可耻可悲地放纵自己、不求上进,应该遭到蔑视和拒斥。其实懂得享乐,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愉快的体验,体现了一个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多方面的充实,这也是人的一种审美方式。而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放纵则是某一需求的极端发展所造成的失衡状态。所以享乐和纵欲并不能同日而语。小航的妈妈像防贼一样提防着孩子从事玩乐活动,让学习侵占了小航的大部分时间,让他那逝去不再来的童年失去了游戏的陪伴。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所遵循的快乐至上原则驱使儿童热爱游戏,游戏能使儿童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和拘束,获得想象中的满足与快乐,是孩子发泄情感、应对挫折和满足愿望的途径。所以游戏对儿童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儿童离不开游戏。

  曾有科学家拿猴子做过试验:将一些小猴子从小就关到其他地方,阻止它们与同伴游戏逗弄,结果这些猴子长大后变得非常木讷,有的甚至失去了求偶和生小孩的本能。猴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所以还是让游戏精神复苏吧,给孩子一个可以随意游戏的童年。

  以前中国的家庭追求“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幸福,有多个子女的父母可能没有精力过多管束每个孩子,他们的孩子反倒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因为生活状态不一样,以前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天然质朴的游戏方式,如跳橡皮筋、跳房子、打沙包、抛石子、跳绳、踢毽子,或者三五成群跑到小巷里滚铁环、抽陀螺等。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国人有养育多个子女的经验,却没有养育独生子女的经验,恨不得把全家唯一的小孩给盯牢了、看稳了,而“科技含量”日渐增高的现代高级玩具似乎也让孩子们更为孤独了。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教育不提供进行健康的休闲活动的机会,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会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这种出路有时是外在的,有时是内在的。适当提供休闲活动是严肃的教育责任: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为了形成对心灵习惯的永久影响。”

  其中所言的“休闲活动”指的就是游戏,意即为儿童提供游戏是教育的一项严肃责任,会造成“对心灵习惯的永久影响”。学习不是儿童生活中的唯一重心,儿童的生活应该逐渐发展为学习与玩乐相互促进的状态。家长不必担心“玩物丧志”,因为个体对纯粹游戏的需要在其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减弱,而个人游戏精神的成长和保留则有助于形成注重过程体验的生活态度,并在接下来的人生阶段持续发生作用。

  在基地接受治疗的很多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获得足够的游戏生活,也没有不受限制地体验过快乐的游戏精神,自然没有机会从尽情的嬉笑逗乐中习得社会规则、获得自我意识、感受社交友情等。小时候,小航经常可怜巴巴地偷偷瞄着窗外的小朋友们在无拘无束地玩耍,突然一声呵斥从天而降:“看你的书!外面有什么好看的!你看你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还有心思想着玩!”妈妈已经悄然出现在他身后。 断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