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断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能坚持的脚步
小权在初入院的治疗中,一方面,他与母亲的分离焦虑表现得非常强烈,情绪长时间不稳定,另一方面,相对其他起初不信任治疗师的患者而言,他在起始阶段就比较配合治疗,更确切地说,他很容易就被动依附于治疗师。
他希望我像个神仙似的,能够感受到他所有的心潮起伏和情绪跌宕,并且帮他解决这一切问题,而不需要他付出任何努力。我起初允许某些依赖是为了使小权能专心治疗,完全非指导性的方法可能引起患者太多的焦虑而使其不能忍受,随后我再逐步削弱对他的指导性,鼓励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最初的治疗中,小权因为特别想回家,所以再三向我要求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他。我让他给我一个放他回家的理由,他说不出个所以然,顿了一会说:“我没有网瘾,也没有心理毛病,为什么要待在这儿?”然后撒赖地说我就是应该无条件答应他的要求。
我反问他:“小权,这也是我要问你的,你没有网瘾,没有心理毛病,为什么要来基地?我是相对静止的,我比你更觉得奇怪!”接着我又顺便开了一下玩笑,“你知道吗?我很高兴认识你,但我更愿意某天去你所在的城市旅游的时候,能在街上看见你这样的小帅哥,而不是在我的工作场合。”
小权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接着把所有的问题都往妈妈身上推了个一干二净,说妈妈怎么误会自己、把自己骗来基地等等。我暂时没有纠缠于他的这种毫无责任感、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于小权涉及的所有问题,我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引导他自主思考和探索。更多的时候我像踢球似的把问题踢回给他,比如,我会问道:“听起来你和妈妈的意见分歧挺大?怎么会这样?”
总之,不管涉及什么问题,我都努力并小心地使用探索性的方式层层深入,帮助小权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直接给予建议。我和小权向着一个方向前进,我知道我们要去哪,我指导的是大方向的走向,但个中细节只能由小权来主理。小权有时候会拐到弯路上,那没有关系,如果前面无路可走,他自然迷途知返。
我相信对于小权来说,这样的一种探索,是在日常生活中从没有经历过的一个自主思维的过程,而他必须学会这个过程!当小权能看到在完全依赖和完全独立之间有着许多许多步,朝着独立的方向迈出一小步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就在小权想家的情绪得到缓解的时候,小权妈妈由于太思念儿子,想来基地看小权。我的建议是从治疗角度不允许看望小权,但如果非要来,可以和我谈谈,但不能见孩子,而且最好是和小权的爸爸一起来。对于我的阻止,小权的妈妈内心不悦,但也未有多言,第二天就开着车赶来了。我猜她心里是想:见不见小权,来了再说。
不知是因为说话声音稍大还是母子连心,小权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一直等候在治疗室门口不远处的楼梯上。我让基地教官想方设法把他哄到楼上去,并且让教官看护着他,不让他出门。因为只要他看见父母,肯定是寻死觅活要中断治疗离开基地,致使前功尽弃。我和他父母谈完,妈妈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打算不见儿子直接回家,正和丈夫一起走出基地大门往外面的车里走,就在这时,小权突然在楼上的窗口像疯了似的冲着他们喊着:“妈!带我回去……我要回去!你们带我回去,我就不上网了……”
他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小权妈妈没有勇气把脚迈出去,不敢出门看楼上的小权,僵在门口泪如雨下。小权的爸爸又气又急,来回走了几圈,拉着她就往外急步走。小权狂喊着:“你们不接我走,我就不吃饭,饿死我吧!……”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到这种强制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是的!很多没有求治欲望的网瘾患者,在被送到基地时是处于完全失去行为自控的状态,他们会通过歪曲自己的想法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尤其是青少年,脑部控制神经冲动与刺激的部分尚未发育完全,在压力面前更容易情绪反应强烈,情急之下会大肆发泄,更何况网络成瘾的病态会加剧他的情绪波动。但如果因此放弃治疗,将是令人遗憾的。一旦他情绪平静下来,潜在的抑郁、焦虑或恐惧被正确地治好后,通过冲动行为逃避现实的愿望也会有所下降直至最终消失。
在小权的声嘶力竭中,小权父母逃也似的走了,但他们中午离开基地后并没有按原计划驱车回家,等到天色稍暗的晚饭时分,他们忍不住又折回了基地。
小权还在窗口生气地坐着,已经两顿饭没吃了,帮他准备的饭就在窗前搁着。父母的车一进基地,小权的哭喊再次响起。这次小权妈妈再也忍不住,不顾小权爸爸的反对,眼泪汪汪地对我说:“我本意是想留下他的,但我实在受不了,我回家也安不了心的!”最终小权妈妈还是决定中断治疗把小权带走,但在带走之前想让我再给小权做一次治疗。这样做可能会让她心里舒服些,但实际上多做这一次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在这最后一次的治疗中,小权告诉我,他站在窗口时相信妈妈不会丢下他不管。我问了小权一句:“假如妈妈的做法和平时有所不同,真的不接你回家,你会怎么办?”小权面露可爱的神色,很快回答说:“那我就端起碗来吃饭,我看见面前的饭菜早饿了。”
对小权的治疗就这样中断了,尽管我想坚持下去,对持续的治疗也抱有信心,但当然我只能尊重小权父母的想法。目前我已经遇见过两位这样的妈妈,最终因为自己无法用理性战胜情感,将孩子中途带回。作为家长,已经是对孩子无计可施了才送来基地治疗,如果把孩子带回去了,接下来又能怎么办呢?一切照旧?
小权的妈妈后来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安静了一小段时间,似乎懂事些了,但现在情况又不好,继续经常逃课,后悔当初心太软把孩子接回家,上次好不容易把小权连哄带骗到基地,现在已经没法哄骗他来了。
小权母亲其实非常孤独,我感觉她克服分离焦虑的困难似乎大于小权。小权能感受到依赖心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甚至可能毁灭他的一生,却无力克服,也没有人帮助他克服。小权母亲则将他拴牢在自己身边,通过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满足她本身不成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明显处于过度保护所造成的“经验剥夺”处境,从而妨碍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环境?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小权的家庭在物质上相对普通家庭更富足,但精神上显得十分匮乏,家人之间呈现出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关系。我们到底应该构建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生活才算有意义?怎样才能为我们的躯壳注入鲜活的灵魂呢?
处于困境中的人有时需要放弃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放弃奴役自身的以占有为价值的生活方式,放弃通过依附于所拥有的物品、通过占有和固守自我和财产来寻找安全感的行为。当个体鼓足勇气重新改变对待生命的态度、抛弃“占有”时,才有能力超越自我、贪婪、自私、与亲人的分离,才有能力享受生活,学会感恩与给予。
请父母不要再束缚孩子,要让他们独立地走自己的路,让孩子自己完整地体验这个存在危险却又丰富绚烂的世界,这才是生命的价值。
个案启示:男人的内在成长——做一名更好的父亲
原始社会的父亲会和他的孩子一起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男孩长大后,父亲会带着他们制作弓箭、渔网,教他们狩猎、捕鱼、打仗、社交。他们在父亲的引领下,从祖先的故事中寻找生活的方向,释放自己的男性力量。
工业革命出现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在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必须去工厂、办公室或商店工作。男孩不再通过父亲去学习生存与生活的技能,不再自然地跟随父亲进入成年男性的世界。在从男孩过渡到男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靠自己,摸索着前行。有的迷失方向,有的无法适应,有的甚至对社会构成了威胁。
父爱缺席的问题在现代家庭中一直存在。只有当受挫的少年将家庭弄得一团糟时,原先缺席的父亲才会被拉回到家庭之中,在此之前,父亲与孩子、与家庭的关系疏远。
很多看似拥有完美人生的成功男人,在家庭中却是个失败者。比如,他们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不知所措,要么没有时间或者不知怎么陪孩子,要么明明不愿责骂或打孩子,却还是忍不住那么做了。那些能够为此困惑的父亲已经是思想进步的了,因为他们至少明白养育包含情感的层面,在思考养育的理想方式应该是什么。还有更多的父亲从未困惑过,只管用钱从物质上保障孩子,直到某一天,他们一脸愤怒地看着对面孩子同样愤怒的脸,难以接受,不禁呵斥:“我怎么生了一个你这样的孩子?!”而对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良父子关系则毫无反省之意。
对成年人的生活调查发现,婚姻和养育比职场发展更难。婚姻和养育的核心在于亲密关系,双方需要打开心扉,暴露内在情感,呈现并面对彼此最真实的自我——要做到这一点,自我内在的成长必不可少。自我内在的成长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是种觉察和智慧。相对而言,成就事业则是一种向外扩张。两者所要求的能力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在职场上理性霸气的聪明人在家庭生活中却有可能是个感情用事的糊涂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向内探索的过程中,一个人会触及他内心深处的固定模式,它们可能是他在童年时无意识种下的,可能来自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这些固着的模式会影响一个人与其子女的关系构建。在临床治疗中,心理咨询师需要把根植于当事人潜意识里的错误观念一层层地剥开,找到根源,让当事人和真实的自己连接上,从而让他能够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新道路。比如,很多人有种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的智力、品质、性格都是先天决定的,难以改变。这种认知是一种固定型心智模式。事实上,自我是可以不断进化和成长的,这是成长型心智模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念会局限一个人的人生,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则会为一个人打开生活的无限可能,让他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向内探索,才有光明大道。你会因此更快乐真实,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获得力量,开创和孩子相处的新模式,更好地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也更充分地享受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我们不能抱着股票睡觉,我们不能和现金拥抱。当夜幕降临,我们心中的月华星光就是与家人的情感点滴。万家灯火中有一盏灯是永远为你点上的,那里有热气腾腾的生活,以及你和孩子们共度的亲密时光。
新时代的父亲需要从孩子生命开始就介入孩子的生活,把养育当成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为此努力并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父亲不仅是给予者,更是受益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内在成长将会为他们展现出生活本来应有的绚丽,而因爱获得的力量也会让他们变得前所未有地强大。
成长环境
☉工作狂的父亲,沉溺工作对家庭造成伤害,导致父爱缺失;
☉母亲的强势保护,抢夺孩子应负的责任,限制孩子与同辈的交往,强化孩子的依赖来证明个人的价值;
☉过度重视物质占有,依附物质来寻求安全感,不利于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父亲自恋,对孩子表现出无意的轻视,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断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