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断瘾

超越自卑

断瘾 银子 5006 2021-04-06 09: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断瘾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超越自卑

  小胜因为被哄骗入院,在初期对父亲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发了一大堆牢骚,好像父亲已经伤透了他的心。可是慢慢地,他有点想家了。他本身对“家”的依赖性很强,加之舍友情绪波动的症状让他感到环境的威胁,这让他更想回家了。在那一阶段,他曾多次向我表达要回家的想法,当然他说是因为觉得家里安全,而不是因为想念父母。

  谁又能把对家庭的安全温暖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思念分得一清二楚呢?这二者之间本没有明显的界限。无论小胜如何不甘心生于一个困顿的家庭,他毕竟在家庭里享受过爱和温暖。

  我引导他重温更多的往事。他回忆起父亲辛苦劳作,尽自己所能支撑这个家;哥哥很早就出外求学,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他的身上,他们虽然财力有限,但宁愿克扣自己去满足他的要求;父亲经常不给他好脸色,但是偶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给他买喜欢的衣服,而且每次有好吃的,父亲都会给他留着。

  他承认自己学习非常不努力,小时候不懂事,还把不用功学习当成反抗父亲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他学习不好的原因之一,结果让家里往学校交了不少额外的费用,增加了父亲的负担,不得不找更多的兼职工作维持家用,这又使父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我问他是否为父亲担心过,小胜眼圈一红说,父亲胃出血住院的时候,他看见父亲病恹恹地躺在病床上,担心父亲的病情加重,心里既害怕又难过。

  其实小胜对父亲有着一种矛盾的情感。他有时候埋怨父亲不能给自己一个好的出身,还总拿自己和哥哥比较,让自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有时候看见父亲的悲凉苦涩和郁郁寡欢,他心里也是一阵辛酸,这也是促使他强烈渴望成为成功者的原因之一。

  出院前,倔强的父亲对小胜说:“一直以来,我给你的批评太多,总想拿你哥刺激你,其实你就是你,你有你的优点。”我在一旁鼓励小胜亲自说出他曾想让我转告他父亲的话:“我一直希望爸爸能给我一些鼓励而不是打击,我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还有,我希望爸爸以后能让我参与更多的事,不管是家里的什么事情都行,不要总把我当成什么事都不懂的小孩。”

  小胜为了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参加了这方面的团体治疗小组。在治疗快要结束时,我给他布置了最后一个任务,让他对我们治疗小组的成员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因为他喜欢写作,在治疗中,我给他布置的作业多于别的患者,一是让他记录自己的偏执观念,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二是让他写一些思想和情感的体验等。

  我赞赏他的文笔不错,建议他好好准备一下演讲,而且我也很期待——演讲的文稿将作为离别的礼物,送给我当作纪念。小胜很认真地对待了这次演讲,写了文稿并全部背诵下来。面对大伙,起初他很紧张,慢慢地,他开始找到了感觉。事后他对我说:“当我克服了紧张后,便喜欢上所有人都在倾听我的心声的感觉。”

  我也要履行对他的承诺,把他的绘画拿出来,告知他其中的含义。一般而言,我较少向患者解释他们绘画的含义,只是通过这个投射测验进行诊断,针对个别患者也会用于治疗。其实画中体现的很多含义在治疗阶段已经讨论过了,不过如果当初我就向他说明这些,他肯定接受不了。即使是同样的言语、同样的话题,在何时表达出来也至关重要。

  小胜回家后,因为功课落下太多,高考成绩不理想,如果复读,考上大学的希望也不大,于是他去了一所民办高校上学,学费是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哥哥承担的。小胜在电话里说他仍对同学有警惕心理,但不再对较小的事情有过度的反应,因而更少经历挫折和愤怒,而且虽然他有时对别人的行为感到厌烦,但他已经能够判断和相信对方不一定是怀有恶意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兄弟俩生于同一个贫困家庭,表现却大相径庭?

  是的!每个人的“开花结果”不仅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因素,也和他自身成长的力量有密切关系,何况小胜和他哥哥的成长经历、人生际遇不尽相同。

  在小胜和他哥哥身上,体现出了穷困学生常有的两类不同的精神状态:小胜生性怯弱、怨天尤人,把贫穷视为人生的一大耻辱不肯面对;而他哥哥学习勤奋、成绩拔尖,把暂时的生活艰辛转化为立志成才的动力。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只能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

  金钱总有消失的一天,但生存的本领和为人之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也许目前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闪光的理想和勤劳的双手,但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

  自卑感可以成为推动人们获得成就的主要动力。“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如是说。

  个案启示:你不飞,却让孩子飞?

  有时候,我们会听见为人父母者这样的自述:“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希望我的孩子……”“我活着就是为了孩子,甚至要我的命都行。”

  这些话虽然令人感动,可是通常能感动别人却不能感动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负责任地生活,那么,他们必须先从自己做起,才能教会孩子自爱自重。

  小胜的父母因为家境贫寒,自视处处低人一等,悲观颓丧,整体生活状态颇为消极。社会不公平等负面的社会印象使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而在这些负面印象背后的潜台词是:“不是我自己无能,是老天、是这个社会没给我们机会。”

  小胜曾经告诉过我他家中的一些生活小细节:他的妈妈宁愿天天去和邻居聊天发牢骚,东家长西家短,也不愿意拾掇家。家里经常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几天没洗的衣服,有舍不得扔的包装盒,地上散落着食物的残渣,杯子里有喝剩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倒的茶水,茶几上是已经变得干巴巴的香蕉皮。“有时在家走路像跳芭蕾,无处下脚。”在衣柜里找件衣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打开柜子,衣服就哗拉拉掉下来,因为他妈妈不叠衣服就直接塞进柜子里。

  小胜的父母在生活困境面前,无比渴望自己的家兴旺发达,可他们并没有做出实际的行动。家宅的模样就是居住人的精神状态。小胜家中无序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了小胜父母混乱不堪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渴望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那么,他是无法靠喊口号或乞求来达成愿望的。在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之前,他能努力去做的是拥有充沛的生活热情,认真对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样才能做好抓住每一个转机的准备。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对父母和家庭会抱有一些理想观念,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个什么样,希望家庭是个什么状态。他们会因此欣赏甚至羡慕别人父母身上的某些特点,如:别人的爸妈更有才华、更有修养、更温柔、更富有等等。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谁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有价值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来路,父母的价值就是孩子存在意义的源泉所在,而只要父母有核心的内在价值和顽强的生命活力,他们身上的大小缺点都无伤大雅。

  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家庭。我曾经遇到一个个案,男孩的父亲在外打拼挣钱,母子两人天天在家“享福”。男孩的母亲经常坐在客厅沙发上看韩剧,一会儿哭一会笑,专注地在剧情里完成一次又一次精神恋爱;男孩辍学在家,成天在网上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在假想中征服全人类。妈妈嫌弃孩子不务正业,孩子鄙视妈妈空虚无聊。

  需要治疗的只是这个男孩吗?

  男孩的母亲沉浸于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希望借此缓解焦虑、失望和寂寞。也许有人会说:“每个女性都有浪漫的权利和自由。”但痴迷于空洞的浪漫只会妨碍女性面对现实,所谓的坚持浪漫其实是一种拒绝长大,只会让她们和生活之间产生无谓的对抗。男孩的母亲需要脚踏实地,接受成长,做一个真正的母亲。

  男孩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问他母亲:“你能不能去做点有意义的事?”男孩的母亲在看到孩子的改变后,断了韩剧瘾,去学习了插花和油画,开始通过艺术来表达她内在的丰富情感。她不再为了肥皂剧哭哭笑笑,也不再被孩子笑话肤浅无聊。在这个案例中,孩子鄙视家长的结果会让他更鄙视自己,母子需要共同治疗。

  为何有些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他们凭借的不是家财万贯,而是一种生存的精神力量。促成他们血脉相连的也不是共享的家产,而是共享的精神财富。精神的代际传递,是一个家族最大的宝藏。孩子需要能够从父母身上获得比财富、成功、名誉更重要的东西。要实现这一点,首先,父母自己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功能,这不是说他们必须事业有成,而是他们应有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厌世、不虚荣、不空洞、不懈怠,否则自顾不暇,何来精力和心力去支持孩子的成长?其次,一个人生而为人,尤其身为父母,需要有一种向上的姿态——对自己是看重的,对生活是努力的,对所有人是关切的。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无关学识与职业,它是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基本的精神财富。

  为人父母者应向孩子展示他们自己的内在价值,从而指引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没有内在方向的生命是种犯罪式的浪费。

  成长环境

  ☉父母向孩子传递自身的空虚感和人生的无价值感;

  ☉父亲经常性的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

  ☉父母不断拿孩子与他的哥哥进行比较,并对孩子加以过多的贬低和责备;

  ☉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痛苦感受传达给孩子,并转而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

  ☉家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断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