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

踊子之道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踊子之道

  天光大亮,在温泉旅馆的榻榻米上醒来。清晨的阳光已相当温暖了。呼吸着山里特有的清冽空气,脚步甚感轻快。准备走著名的“踊子之道”了。

  踊子,日语中“舞女”的意思。

  1918年,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到伊豆漫游,恰遇十四岁的小舞女与其家人在伊豆各家温泉酒店巡回卖艺。川端康成与之结伴而行,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在此分手,结束了一段朦胧的爱情。之后,以此经历为根据,川端康成写出了《伊豆的舞女》。

  我以前写过关于《伊豆的舞女》的随笔。我认为,“准确地说,这只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这中间是一个情窦初开和自持自省的过程,什么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而凄伤,所以,它获得了永生。”

  《伊豆的舞女》已然成为日本电影的经典题材来源,隔一些年,就要翻拍一次,迄今为止已经拍了六个版本了。扮演过薰子的有田中绢代、美空等早期的日本著名女演员。我看过三个版本,吉永小百合版和山口百惠版都很出色。山口百惠版是最有名同时也是质量最高的一个版本,其成就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与角色十分贴近的两个演员,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他们当时的年纪、容貌、性格、气质与川端康成笔下的两个主人公,在读者的心理投射中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我还看过木村拓哉版,二十岁出头的木村拓哉跟读者心目中的青年学生形象也颇为吻合,可惜薰子的选角有失误,足够憨厚,但娇美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这一版不够经典。

  “踊子之道”的入口有一个青铜雕塑,塑的是学生和薰子的立像,学生目光坚毅地手指远方,薰子跟随其指引的方向无限憧憬地眺望着。这个雕塑让人感觉十分诧异,其昂扬的气氛显然与川端康成这部作品的基调全然不同,而且其中的“革命性”气质,也让作为中国人的我立马联想到过往熟悉的那些文艺形象,有点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感觉。

  “踊子之道”以净莲瀑布为起点。此处风景小且幽美,但现在已成标准的景点,各种售卖旅行产品和土特产的小店充溢路边。我和同行人快速通过之后,进入乡间路段,哇,这才真正开始了这条著名小路的美妙旅程。

  四月芳菲盛。一路上,莹白的杜鹃,鹅黄的水仙,还有繁盛得不可思议、一朵紧挨一朵开了满树的大红山茶花目不暇接,还有就是一树一树的盛开着的樱花。阳光和煦,小风舒畅,脚步轻盈得有飞跃的感觉,越走越轻松,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天城山山道上。路边,川端康成文学碑在迎候着旅人。文学碑由几块天然山石组成,有刨平后镌刻的碑文,说明《伊豆的舞女》的文学地位以及与这片地区的渊源关系,还在石头上镌刻了川端康成先生的肖像浮雕。这个肖像选取的是大家所熟悉的晚年川端康成的形象,一个矍铄清瘦的老人。如果是青年川端康成的形象是不是会更好呢?

  “踊子之道”与川端康成文学碑。

  《伊豆的舞女》的开头,“山路变得弯弯曲曲,这就快到天城岭了。”

  文学之旅的妙处就在于,一步一步地都有文字所带来的事先的想象,然后以实地的体验与想象尽量地去贴合。这中间有很多的空隙,不少的错位,但妙处也就于此。

  川端康成十九岁初次漫游伊豆之后,后来多次故地重游,是不是有再遇小舞女的念想呢?事实上,他再也没有与那个美好的少女重逢。很像一场梦境。关于伊豆,除了《伊豆的舞女》,他还有《南伊豆纪行》《伊豆之归》《汤岛的回忆》等好些作品。川端说,“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应该还有浓厚的怅然吧。但这一点,如果说出来,那就不是内敛持重的川端康成了。

  我们的“踊子之道”之旅结束于天城山隧道前,然后原路返回。隧道已经相当老旧了,入口处的石头上满布苔藓。这条隧道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建成贯通。我进了隧道,往前走了一段,隧道里相当阴暗,湿气逼人,顶上有一连串微弱的路灯。这样的气氛与《伊豆的舞女》的清新纯美无关,倒是立马令人联想到另一起阴森的情爱事件。1957年,溥杰与其日本妻子所生的大女儿慧生,相约在此地与情人殉情,临了反悔,被情人枪杀,情人随后自杀。在天城山山道上,艳宁给同行友人们讲了这个悲惨的故事。爱情这东西,初芽绽放时总是特别的美好动人,往下走,岔路丛生,其中有一些路是走不通的,是通往绝境的。川端的伊豆舞女成为其作品的经典和个人生活的悠远怀想,戛然而止显然是其要领。

  我们原路返回了;小说中的人物穿过这条隧道,继续发生着他们的故事,还有“如同清泉洗过一般的”情感和心境,直到最后的分别。下田港上船之后,“我枕着书包躺下了。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连脸颊都觉得凉了。……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这是小说的结尾。川端康成有一种特别的冷冽,禅意的,清瘦的,几乎没有丰腴的余地,但一直有着润泽的感觉。他这种气息,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