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岁“复二代”简历吊打成人,看全民教育焦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从五岁“复二代”简历吊打成人,看全民教育焦虑
2018年11月的一天,一个朋友突然扔给我一个“复二代”五岁牛娃的简历,半开玩笑地问我:就问你惊不惊?怕不怕?
我赶紧附和说,怕、怕死了。其实我心里想的是,自(媒体)二代宝宝就没怕过谁好吗?不信你看,哪个母婴号不把自己娃打造成个琴棋书画样样通,天上有、地上无的小天使!论包装(吹牛),我还没看见谁胜过自媒体人呢!
况且这份简历的形式远大于内容,或者说,基本就没啥内容。其实挺能理解的,毕竟都是过来人。我想起大学毕业投简历找工作那会儿,大家基本都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哪怕三四天的卖场促销都要往上写,随便当过什么学生会小干部也要填上去,GPA(美国大学评定学生成绩采用的平均成绩点数)3.6就敢说自己将近4,没办法,凑数呗。
但是看着现在的父母们把这一套自己玩剩下的虚头巴脑地都用在五岁的孩子身上了,我还是小震惊了一下,这是被当下的升学压力逼成啥样了啊?
先看自我介绍这部分吧,“我五岁了……虽然年龄小,但爸爸说,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点上的细微差距”“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旦)二代,我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英文名叫XXX,就是拼音……我觉得用中文拼音比另起一个英文名更酷”。
这显然是父母捉刀,不可能是一个小孩真正的口吻,所以我也不知道写这些的意义何在,是为了让大家认可你还是你儿子?
再看里面的具体成绩,洋洋洒洒一大堆。但是我告诉你一个规律你记住没错,重要的简历不长,太长的简历不重要,越牛的成绩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而最牛的人根本不需要简历,因为别人早背熟他那些光辉史了。
我仔细翻了翻这个孩子的简历,拿认字看书这件事来说吧,我儿子一岁半的时候认字量是他三岁的十倍,现在简单的绘本自己基本能照着读了,所以你说这有啥可拿出来说的?
至于后边的两岁开始学涂鸦,至今两百多幅作品……看到这里我就笑了,两岁孩子肌肉控制力还没达到,连个蛋都画不出来呢,“学画画”能学啥?涂鸦倒是常有的,一支笔自己拿着随便画,一天就能画一百来幅。据说,这份简历是孩子妈让下属加班做出来的。真为难这个下属了,绞尽脑汁包装美化孩子的日常,编出那么一个好几页的PPT,比年终总结难多了。
单以这份简历来说,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什么智商逆天的天才神童。天才五岁已经可以露出端倪了,而这个孩子还是芸芸众生普通孩子这一类里。但是天才也不一定就是好,高开低走的有得是。
不是天才不代表不优秀,天才毕竟就那么几个。五岁断定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未来还太早太早了,过分神化或者冷嘲热讽都对这个孩子不公平。
但是能看出来的是,这对父母对教育真的很上心。但凡能学的基本都让孩子学了一个遍,英语、画画、钢琴、街舞、记忆力……生恐孩子被时代落下。
可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育儿理念了,一定要给孩子最精英的教育,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时刻为阶级跨越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奋斗。
英语一定要浸入式的环境,琴棋书画都要学一遍,全世界领着转,还有的为了让孩子学骑马真的去买一匹马。
有个朋友前两天跟我说,曾经在博物馆门口看一个家长带着三岁的孩子排了整整仨小时的队,就为了看某个稀缺热门的展览,孩子饿得又哭又叫。
“你说这图啥?三岁小孩能看懂啥?”图的大概就是让孩子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吧,但是对于一个根本不知道文化为何物的三岁孩子来说,排三个小时队显然已经剥夺了他原有的正常生活。
中产阶级都在朝着一个模板和套路打造自己的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穿梭各种NGO(非政府组织),拿海外名校学位,穿合体的名牌,学识渊博,成为经天纬地之才。
其实直觉告诉我这个“复二代”未来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父母皆复旦决定了孩子即使不是天才,基因也还不错,再加上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基本还未出生人生路就望见了一半。
他的起点,已经是很多农村孩子拼命也达不到的极限。大部分这样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但是毁就毁在很多父母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是天才。我当年是从某高考大省的千军万马里杀到北京的,但是我打赌,立此为证,二十年后北京高考分数一定比我的家乡高,试题比我的家乡难,大多数“985二代”可能都考不回他们父母的学校,当然,还有一部分会直接选择出国了。
因为竞争压力太大了。当年那一批考到“985”的精英,大多都留在了一线城市,然后拼了命给孩子加压,希望青出于蓝。
80后、90后普遍觉得自己有个悲惨童年,但是我觉得00后、10后的童年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艰难。
以前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普遍是比较粗暴的,他们的鞭策顶多停留在“你要努力考清华北大”这样喊口号的阶段,具体怎么考,他们自己也没数,孩子成绩好不好大多看自己造化,辅导孩子功课最多也就止步于小学阶段。
对于那一代父母来说,孩子成绩好更多的还只是一件让自己“有面子”的事,这也是比较好“糊弄”的一代父母。
但是这一届中产阶层的父母不一样,他们有学历,肯给孩子投钱,还愿在孩子身上花时间,不惜一切代价参照王室标准培养自己的孩子,生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一步。
他们的孩子身上背负的,是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不是说实现阶层跨越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吗?现在就到了最关键的第三代。
他们的自尊和骄傲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平庸,也容不得他们的成长有半点差错。
这才是那份五岁牛娃简历背后最让人不安的地方,父母费尽心思去包装自己才五岁的孩子,然后全社会推波助澜,把这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捧成天才,自上而下,人为地去制造和传播这种教育焦虑。
我看现在有些四五岁孩子的日程表,真是要吓死,密密麻麻从早排到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连未来领导力也要学。
别说四五岁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很弱的,就连我一个三十岁的成人,你让我连上这么一天课下来也是要疯掉的。
很多父母的思路是,我小时候没学过这些都有今天,我的孩子遗传了我的智商,再学了这些还不厉害死了,他怎么也不能比自己的爸妈还差吧?
但现实其实是很冰冷的,你的孩子可能真就还不如你。没办法,这一届的分母水准普遍高了。
都不读书的年代,你读完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就足以傲视群雄。可是现在莎士比亚远远不够了,十岁的孩子恨不能都跟你大谈特谈赫尔曼的《白鲸》。
十岁真的能读懂吗?未必,很大程度来自父母的强行输入。他们现在必须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走到金字塔的顶层。努力背后,是常人根本无法承载的压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孩子一定要走到这个顶层?而且真的按照这套流水线走一遍,孩子也未必能走到顶层。每次有人问我对孩子有什么期待时,我都会说,按他想要的方式生活,追逐他心中的光。每次我都会听到不信的声音:等他再大几岁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越成长,我越觉得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有多么难得。
分子可遇不可求,分母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都没在顶层,我们都是在路边鼓掌的那群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呢?
平凡不等于没价值。接受孩子的平凡也不等于放任、散养,而是让孩子的成长回归应有的步调,不再做肯德基养鸡场里千篇一律喂养出来的、42天就能出栏的那只早熟鸡,试着去发现他真正的光芒所在,帮他成为他自己。
是时候打破牛娃神话,给中产阶级的教育狂热降降温了。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