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是爸爸亲生的,可能反而会原谅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如果我不是爸爸亲生的,可能反而会原谅他
看《狗十三》这部电影时,我哭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看国产的青春电影时哭。
中国电影银幕这些年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春热,催生出太多不知所谓的青春片,那些青春不再的演员们画着浓妆穿上校服,轮番上演着车祸、堕胎、打架、退学、没完没了的骂战和三角恋。
看得多了,你甚至怀疑自己度过了一个假的青春期。这也是为什么荧幕上的演员越是哭得撕心裂肺,命运越坎坷波折,越想把针狠狠扎进你的心口,台下的观众越是一脸麻木、无动于衷,甚至爆发出哄堂大笑——
因为这剧情和真实的青春没有任何碰撞和共鸣,好像两个永不交错的平行时空。
但《狗十三》真真切切地让每一个人感到了疼,这种疼是无声无息的。
那份有附加条件的爱
影片讲述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买狗,丢狗,再买狗,狗再次被丢弃。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少女李玩和两条叫作爱因斯坦的狗展开的。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李玩对成长还一无所知,她青涩、单纯,又有那么一点点孤僻不合群,热爱天文和物理,总想去研究宇宙的另一头到底有没有平行时空。
李玩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被爷爷奶奶带大。老两口很疼爱这个孙女,骨子里却仍是重男轻女。
爸爸和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全家人欢天喜地的,却独独瞒着她一个。这个出发点是善意的,可是善意的背后,情感的重心还是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微妙的偏移。
面对叛逆期的女儿,爸爸并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他关爱的方式就是送来一只小狗哄女儿开心。
李玩把狗当成自己的亲人,和它同吃同睡,与她和狗之间的友谊相映衬的,是她在现实世界中无人可诉的孤独。
狗意外走丢了,李玩疯了一样到处找狗,一家人被闹得鸡犬不宁。没人真正去安抚她的伤痛,他们抱回来一只长得有几分相似的狗,坚称它就是丢失的“爱因斯坦”。她接受不了这样的欺骗和愚弄,用最激烈的方式反抗。被偏爱的人才会有恃无恐。她任性、叛逆、胡闹,是因为深信身后有无条件爱她、包容她的家人。直到她被父亲的一顿暴打彻底镇压。前一秒还说着“我的孙女我不疼谁疼”的爷爷,目睹着这一切,却一言未发。
她终于明白了这份爱有着最严苛的附加条件,随时都可能撤回——这是她懂事的开始。
她懂事地为从天而降的弟弟庆祝生日,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这个家中可有可无的局外人。
她懂事地接纳了那条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却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家人丢弃,再一次从自己的生命里消失。
爸爸是爱女儿的,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深深以为的。可是他从来不了解她的喜好,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连她不喝牛奶都不知道。
只有在她英语考第一、物理竞赛拿一等奖的时候,他才是眉开眼笑的。
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总把爱孩子挂在嘴边,却永远只爱优秀懂事的孩子。
你乖、你优秀,要什么我都满足你;你不听话,就是欠揍。我打你,也是因为爱你。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任何时候你都要服从我的安排。
在这样有条件的爱之下,她终于被彻底驯化了,再也不敢发出一点不合时宜的声音。
得知第二只“爱因斯坦”的死讯时,她只是波澜不惊地对爸爸说了声“谢谢”。
面对饭桌上的狗肉,她沉默良久,夹起一块强颜欢笑地咽下去。她又何尝不是那只笼子里的狗,听话就有肉吃,不听话就是一顿鞭子,打到老实为止。她甚至比爸爸还要成熟了,在他情绪突然失控、崩溃大哭的时候,她仍能一脸平静地说:“要不要给你换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她仿佛一夜之间,就从童年进入了成年——而成长,就是一场残酷的自我阉割,割掉身体最尖锐的那部分,去迎合这个庸俗的世界。为什么这个电影让人有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足够真实。“狗十三”的字面意思,大概就是狗日的青春。
又爱又恨的纠结关系
从电影院出来,我坐在车里,跟老笨聊起童年,我说这几乎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太多的场景都似曾相识。
说着说着我又哭了。在影院我是收着哭的,这一次是崩溃地哭,哭到不能自抑。那些我以为已经忘了的一幕幕,又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出来。
我想起我养过的宠物们是怎样在我妈的激烈反对下,一个一个地被送走,每一次我都能哭上一个星期。
我想起我拿奖的时候,全家是如何沉浸在一片欢腾中;而我成绩下滑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愤怒甚至冷漠。
初一那年我爸爸开完家长会回来,眉飞色舞地回忆着自己是如何接受老师的夸赞,被家长们追着介绍经验。
可是我不争气,初二那年成绩下滑,还因为看小说被老师逮住留堂。爸爸来学校接我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朝着我脸上就是一记耳光,然后一把薅起我的衣领,把我从座位上拽了出来,又一路拽出了校门口。
影片里,爸爸暴打完李玩后抱着她悔恨不已,一遍一遍说着“爸爸爱你”的场景,恰恰是贯穿我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的日常。
我一次次的不懂事和不优秀激惹着他,打人前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是打完后他又懊悔流泪,他总是抱着我说:“爸爸错了,爸爸再也不打你了。”
打完我的那几天,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每当我终于要相信这件事的时候,等来的总是新的巴掌。
一次次的恨与和解的纠结,都是在之前伤口上的一场撕裂。我的经历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类似的记忆存在于相当一部分80后的心灵深处。
我们并没有那么叛逆,别说堕胎、流产、三角恋,甚至可能连早恋也没有过。我们没有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人生变故,反而因为是独生子女,被家人倾注了全部心血。
一切暗流汹涌都藏匿在平静的外表之下,看上去,我们就是那么一个个平平常常,按部就班的孩子:规规矩矩读书、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
前两天我转了一篇讲亲子鉴定的文章,一个不太熟的朋友突然跑来问我知不知道哪里可以做这个。
我说你怎么会有这个需求?她沉思了一阵后说:“我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亲生的。如果不是,我想自己反而会好受得多。”
我被这段话堵了很久。我身边很多人对父母都是又爱又恨的态度,其中有个女生前前后后跟她的母亲拉黑又和好了四五次。她一时声泪俱下地控诉母亲对自己的冷漠,一时又开开心心地秀着母女间的日常,她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心底已经远远拉开了距离,却又渴望被认可、被接纳。
我也常把对父母的爱挂在嘴边,却没有耐心和他们花时间聊天。我常常很想念我爸,可是每次电话接通时,我就下意识地说一句:“是我妈找你,你们聊。”然后把手机交给我妈。
每当我妈兴致勃勃地跟我聊业主群又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不耐烦:“做这些没用的事有钱赚吗?”
直到有一天,我妈妈非常委屈,她不明白女儿怎么就不愿跟她多说几句。
我也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一路追溯到小时候。我想起自己在饭桌上刚想谈起学校日间的趣闻时,也总是被他们粗暴地打断,铁着一张脸问:“你说的这些事跟学习有关系吗?”
原来我一直都在报复,在潜意识里,用他们忽视我的方法去忽视他们。
这些被压抑的记忆都在成年之后不着痕迹地反弹到了父母身上,这就是功利的、有条件的爱留下的创伤。
不能站在原地再也不肯成长
《狗十三》首映礼那天,半个影视圈都来捧场了,席间有个导演说,二十年前我一定是心疼这个女儿的,可是现在反而更心疼这个爸爸。
他用自己的方式爱女儿,自以为把最好的都给了女儿。
女儿是第一次做女儿,爸爸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爸爸。他想用父亲的权威去镇压她,又尴尬地想竭尽所能讨好她。
这些年我爸爸总是战战兢兢,像一个等待审判的战犯,每当我写完一篇谈教育的文章,他就认真地给我发来一大段读后感,自责当年不懂得如何爱女儿。
而我妈妈则在用最激烈的方式去反抗我的不满,随随便便一件小事就能让我们吵到不可开交,直至歇斯底里。我们互相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却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就事论事。我们的关系走过很多弯路,可笑的是我们都以为自己才是对的。我甚至试过在争吵时用心理学的理论头头是道地剖析她,长篇大论指出她的认知错在哪里,这让她更加愤怒:“别想解读我,你不过是学了一点心理学的皮毛,就在这里瞎说八道!”
因为愤怒能掩盖内心的伤痕。可是有一次我只是无意中说了一句:“我能走上这条写作之路,其实都要感谢你从小不厌其烦给我讲故事,领我读诗,带我打开文学大门。”
她突然就掉眼泪了,然后反复问我:“你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我多担心你恨我啊。”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给他们的伤害其实比他们给我的要深得多,是我让他们一直活在“糟糕父母”的阴影里。
我在等她的道歉,而她在等我的道谢,如果没有人先开口,也许我们注定无法和解。
童年时他们没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成年后我们给他们的爱也默默附加上了条件。长大后的李玩也许孝顺懂事,但父女之间注定隔了一条河,谁也无法越过。
她一定也以为自己已经给了父亲最好的爱。我听过很多父母抱怨子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不是想要他给我花钱啊,我只想他能多关心一下我,有空陪我聊聊天,不要没事就跟我顶嘴,惹我生气。”你不知道的是,你的孩子曾经最需要的也不是那些最流行的玩具、最时髦的衣服,而是你能无条件地去爱他、陪他、认可他,不因为他的不优秀而责骂他、羞辱他。
给你花钱是他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恰如当年给他花钱是你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我很庆幸《狗十三》的上映迟了整整五年,这五年,恰恰是我不断自我修复的五年。
五年前,我断然不会心疼果静林扮演的那个爸爸,可是五年后,我理解了他,比心疼女儿更心疼他,就像心疼我的父母,我心疼他们的那份无力感。
其实,父母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呢?他们那代人没有学过心理,把原生家庭的一切全盘接收,再转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
我们这一代人自以为什么都懂了,可是又怎样呢?读懂并没有帮助我们和解,反而学会把一切的不幸都归咎给了原生家庭,站在原地再也不肯成长。
我们这代人和父母的关系,比他们和他们父母的关系好像还要更糟。我们明知道人生的上半场留下了太多遗憾,下半场却还是要相互折磨。
可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一定是最坏的东西吗?不是的,当我下意识地去走一条跟他们不一样的路时,它变成了滋养我的土壤,我因此学会了如何去爱,无条件地去爱我的孩子。
我循着来路,把埋在童年里的雷一枚一枚地挖出来,然后领着他,一步一步走下去。
当我拿到这把解码幸福的钥匙时,才真正放下了怨恨。原来我也可以把这份无条件的爱去给予我的父母,他们比当年的我更需要倾听与认可。
如果是五年前看这部电影,我大概只会哭,只会站在原地心疼自己。可是五年后,我懂得了成长并不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至少它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的子女不再重蹈覆辙。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的孩子看到这部电影时,会对我说:“它到底在讲什么,为什么我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