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爱孩子”是怎么变成“中国式害孩子”的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中国式爱孩子”是怎么变成“中国式害孩子”的
2017年9月,一个学姐转给了我一篇文章,直呼太有感触了。我一看,文章讲述了作者高中的班主任,几年间五次给她打电话,托她照顾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帮女儿找研究生导师、帮女儿找工作、帮女儿完成工作量……
作者并没有真的帮上忙,而这个女儿也没有求助过作者,考研找工作靠的都是自己。自始至终,都是这个班主任的一厢情愿。
学姐说,去年他们招聘,收到了一大堆简历,然后接到了一位问询结果的电话。打电话的不是应聘者本人,而是他的妈妈。大家好奇之下就特意把简历翻出来看了一下,不突出也不算太差,可面可不面。正犹豫要不要面一下,这个妈妈又一个电话打来了,希望他们能主动给自己孩子打一个电话邀请他来面试。
这一来,他们彻底放弃了这个求职者。一个连面试这么小的事都要靠家长的人,谁还敢要?
我猜,这个求职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妈妈背后的“神助攻”。这样父母帮倒忙的例子,真是数也数不过来。我一个读者前一阵和公司同事闹别扭,委屈得不行,回到家就跟父母倾诉。本来嘛,就是抱怨发泄一下,说完也就算了,班还得照上,关系也要照处。但是呢,她爸爸特别生气,觉得闺女在单位被挤对了,一个电话打到了老板那里,要求处理那个女同事,给自己女儿主持公道。
若是刚毕业的小姑娘也就算了,这个女读者,已经三十三岁了,还停留在学生时代“告老师”“告家长”的思维模式下,让老板怎么想,让其他同事怎么想?结果显而易见啊,老板本来对这件事各打五十大板,但是看到这么大的人还叫自己爸爸来打电话,立马对她产生了厌恶,其他同事也开始排挤她,她在公司的路更难走了。
这件事,父女俩都有问题。女儿这么大的人了,还不能独立,遇到点委屈就要找父母,为什么呢?因为家人替自己“出头”惯了,形成了依赖。至于这个父亲,就更该反思了,你这哪里是帮孩子,分明是害孩子啊!
我曾经写过,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他们是非常容易接受暗示的。父母越是不肯放手,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后孩子还真的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包办式家庭培养巨婴,巨婴反过来又让父母不得不大包大揽,这是个恶性循环。
爱与控制之间的那条线不是很明显,所以一不注意就会跑偏。父母一厢情愿插手子女生活的背后,是界限感的模糊,而究其本质,则是父母对自己的谜之自信和对子女的不相信。
在很多中国父母眼里,孩子多大了都是自己的孩子,都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太能接受那个曾经需要自己喂饭,教走路,教识字的小不点,有一天身体比自己更强壮,学识比自己更丰富,见识比自己更广。他们就是不敢,也不肯相信,这个曾经在自己双翼之下的孩子,可以有一天比自己飞得更高。
父母可以不相信孩子到什么程度?我有一个发小,从小到大上学、工作、恋爱全都被父亲一手包办了,天天被父亲打压,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这个姑娘长相甜美,性格好,人缘也不错,在单位其实吃得很开。但是仅仅因为上学那会儿成绩不好,不属于优秀的那一类,所以父亲就认定了女儿很废,做什么都不行。
当初,女孩本来有一个感情很好的初恋,男生家世、长相都不错。但是父亲不同意,觉得这样的男生怎么能看上自己女儿呢?强拆了。他跟女儿说了两个原则,一是不许帅,二是不准有钱。
这个父亲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女儿根本没有自己寻找幸福的能力,只有在自己的庇护下,才能过好这一生。很快,女儿就和一个由他指定的,各方面都不合适的男人结了婚,这段婚姻维系了还不到两年,就告吹了,两个人无性也无爱,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发小说,离婚后她整个人都轻松了,那年春节,初恋发来祝福短信,他问:“你过得好吗?”她说:“我离婚了。”兜兜转转这么久,那个人还在原地。这一次,父亲没敢再说一句话。
结局还是蛮美好的,他们又在一起了,如今已经结婚有了孩子,朋友圈时不时晒一下幸福,好像想拼命找回失去的那两年。她再也不是当年那只唯父命是从的小绵羊,现在的她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多少父母将其奉为真理,却误解了它真正的含义。计深远,不是在你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殚精竭虑地为子女安排好一生,而是学会放手,信任他们,让他们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你没有能力护他们一辈子周全,最终能保护他们的,还得是他们自己。
为人父母,比照顾孩子长大更难的,是学会得体地退出。不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和“猪队友”,请坚信,他们一定会拥有比我们更加幸福的人生。
就像龙应台说的,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