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一种植物从寒冷的北方移植到温暖的南方,花期会明显改变,下一代也会跟着改变;家鸭走路多过飞行,它的翅骨在全身骨骼的比例中发生显著变化,以致不能再长途飞翔,其后代也是一样;奶牛和奶羊的乳房,因长期挤捏,比其他牛羊的乳房发育得更好,其雌性后代的乳房同样如此。这都是习性遗传的结果。

  任何变异,不管出现在生命的哪个时期,在后代身上重现时,都与初次出现的时期大致相同。比如,牛总是在快成熟时长出角、蚕总要在第四眠后吐丝等。家养狗来自野生犬种,牛有二至三个野生祖先,鸡是野生印度鸡的后代,鸽有数十个品种且都来自野生的岩鸽。如果把它们与其原始祖先进行比较,将发现变异的主导作用。人类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来培育有用的变种,赛马、驾辕马、猎狗、宠物狗、导盲犬、信鸽、肉鸽等就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狮子

  狮子属于群居性动物,一个狮群通常由4~12只有亲缘关系的母狮、它们的孩子以及1~6只雄狮组成。这几只雄狮之间通常也有血缘关系,例如兄弟关系。而狮群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栖息地状况和猎物的多少。

  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

  当我们对古老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同一变种个体或亚变种个体进行观察时,最能吸引我们的就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一般都比自然状况下的任何物种或变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因为生活在极度不同的气候环境中,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思考时,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这种巨大的变异性纯粹是因为家养生物的生活条件与那些生活在自然环境下的亲种的生活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在这里,我想到了安德鲁·奈特发表的一些观点,他的观点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他认为,这种变异性与食物过剩有着部分的关系。事实似乎很明显,生物必须在新的生活条件下繁衍数代后,才能引发数量可观的变异。一旦生物的组织机构开始变异,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后的许多代将继续变异。还没有出现过一种变异生物因受到培育而停止变异的记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例如小麦,至今还常常产生出新变种;最古老的家养动物,至今还能迅速地改进或变异。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我所能作的判断是: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两种方式对物种发生了作用,一种是直接的,它作用于整个物种的构造或其中一部分;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的,它只作用于物种的生殖系统。对于直接作用,在各种情形下,我们都必须牢记最近魏斯曼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以及我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中作出的判断。一方面,在不相似的条件下,物种时常可能发生几乎相似的变异;另一方面,在几乎一致的条件下却能发生不相似的变异。这些影响,对于后代要么是确定的,要么是不确定的。如果某类个体在几个世代中一直生长在某些条件下,这类个体的几乎所有后代都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异,那么,这种影响就可以被认为是确定的。但要对这样一个在确定程度下诱发出来的变化范围下任何结论却困难至极。然而对它们的许多细微变化却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动物增加的数量取决于食物的数量,动物的颜色取决于食物的特殊性质和日光,而皮毛的厚度则可能取决于气候。对于我所观察到的鸡羽毛的每一次变异,其中必然存在某种有效的原因。在经历许多代后,如果相同的原因依旧作用在许多个体上,那么,也许所有个体都会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变异。我们只需将少量制造树瘿的昆虫的毒液注射到植物体内,就会产生复杂而异常的树瘿。这一事实说明:如果植物树液的性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便会产生让人惊奇不已的改变。

  小 麦 摄影 当代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生物的进化与变异将会一直遗传下去,所以才会有物种的不断改善,当然这种改善最多地体现在物种基因的改良上,比如小麦这个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至今仍然能够进化出新的品种。

  颜色各异的郁金香 雷杜德 水彩画

  郁金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细亚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形成了郁金香耐寒不耐热的特性,其种球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花期通常为每年3~4月。目前,郁金香主要通过人工杂交增加染色体组而增加不同的物种,其品种已超过8000余种。

  将不确定的变异性与确定的变异性进行比较,常常会使最普通结果的条件发生变化。同时,在家养物种的形成上,这种变化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无数的微小特征中,我们看到了不确定的变异性,这些微小特征使同一物种内的每个个体得以区别,我们不能认为这些特征是由亲代或更远代的祖先遗传下来的。在同一果实内的幼体,以及从同一棵草所生长出来的幼苗,彼此之间也会时常出现巨大的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同一个地方,在用非常相似的食物饲养的数百万个体中,都常常会出现我们称做畸形的、非常明显的构造差异,但是畸形和比较微小的变异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无论这些变化是多么微细或者多么显著,所有这些构造上的变化都会出现于生活在一起的许多个体中,这些变化都可以被认为是在生活条件作用下每一个体所受到的不确定效果。不同的人因寒冷而产生不同的反应,由于这些人身体状况或体质的不同,要么会咳嗽,要么会感冒,要么得风湿病,要么得一些器官的炎症。

  至于对物种的生殖系统所起的间接作用,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出导致变异产生的原因:第一,因为生殖系统对于一切外界条件的变化都极为敏感;第二,正如开洛鲁德等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不同物种杂交所产生的变异与植物和动物被栽培和饲养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异是相似的。许多事实也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对于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极轻微的变化,生殖系统都会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没有什么能比驯服一只动物更容易了,同时也几乎没有什么能比让一只被圈养的动物自由地繁殖更困难的了,甚至在许多事例中,既有雄性个体又有雌性个体,但要自由地繁殖也非常困难。有大量的动物,虽然在自己的本土没有受到封闭的圈养,但却仍然无法繁殖!这一情况被笼统地归结于物种的本能受到了损害,但仍然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在为生存而作最后一次挣扎,虽然它们的种子或很罕见,或早已灭绝!

  在极少数的事例中,我们发现一些非常不重要的变化,比如在某些物种生长的特殊时期,少量的水就可以决定植物是否能留下自己的种子。尽管我已经搜集到了与这一奇怪课题相关的细节,可我在此却不能对这些丰富的细节进行讨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展示一下这些法则是如何在封闭环境下决定动物的繁殖的,我只谈谈食肉动物——甚至是来自热带的食肉动物。这些食肉动物在英国本土封闭的环境之下自由地繁殖,但踯行动物——即熊类家族除外。然而,肉食性鸟类几乎没有例外,它们很难产下受过精的蛋。由于大部分不育杂交植物的繁殖条件都惊人的相同,因此,许多外来植物的花粉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一方面,虽然我们常常看到被驯化的动物和植物非常虚弱而且多病,但它们却非常自由地在封闭的环境下繁殖着;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看到来自自然状态下的个体的崽能被完美地驯化,而且身体健康、寿命长(在这方面我能给出大量的例子),但它们的生殖系统却被那些能破坏生殖系统运作且未被察觉的原因严重影响着。在封闭状态下,当生殖系统不能正常运作,而且产生的后代既不完全像它们的父母也不像变种时,对此,我们不必表示惊讶。再补充一下,由于某些生物体在大部分不自然的条件下能非常自由地繁殖(比如将兔子和貂放在笼子里),这表明,这些生物的繁殖系统并没有因封闭而受到影响。这样看来,一些动物和植物是经受得住家养或栽培的,而且它们的变异非常轻微,甚至几乎没有在自然环境下的变异多。

  一些博物学者认为,一切变异都同有性生殖的作用相关,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我在另一著作中,曾为被园艺家称做“芽变植物”的东西作了一个长表。这种植物会突然生出一个芽,与同株的其他芽不同,这个芽具有新的甚至是明显不同于其他芽的性状,它们可以称为芽的变异,可用嫁接法来繁殖,有时候也可用种子来繁殖。在自然状况下,“芽变”很少发生,但在栽培状况下却并不那么罕见。既然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株树上,能从多年来生长出来的数千个芽中突然出现一个具有新性状的芽,而且,既然不同条件、不同树上的芽有时也会产生几乎相同的变种;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决定每一变异的特殊类型上,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在与生殖、生长、遗传法则的比较中,显得是多么的不重要。

  野生孟加拉虎 摄影 当代

  科学家通过化石分析,认为虎发源于亚洲东部。孟加拉虎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虎的一个亚种,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国和印度,野生孟加拉虎主要在夜间捕食,以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为主食,肉食性使其成为食物链的最高端,对生存环境有很大的控制调节作用。

  驯养虎 摄影

  虎为食肉目,猫科。它是亚洲特有的动物,属于世界珍稀动物。虎其实只有一个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都是它的亚种。图为世界濒危动物东北虎。

  习性的影响

  习性对遗传的效果同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植物从一种气候被迁移到另一种气候时,它的开花期便会发生变化。在动物身上,这样的影响更明显。例如,我发现家鸭翅骨在全身骨骼中所占的比重比野鸭翅骨轻,而家鸭腿骨在全身骨骼中所占的比重却又比野鸭腿骨重。我认为这种变化可以很确实地归因于家鸭比它们的野生祖先要飞得少得多,而走的时间要多得多。在惯于挤奶的地方,牛和山羊的乳房比在不挤奶的地方发育得更好,而且这种发育是可以遗传的,这也许就是使用效果的另一例子。在有些地方,家养动物的耳朵都是下垂的,一些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这些动物的耳朵下垂缘于它们不使用耳朵的肌肉,因为动物在收到危险信号的时候会竖起耳朵,而家养动物很少会遇到这样的危险,这种观点似乎是很对的。

  日本樱花 摄影 当代

  全球气温变暖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植物学家发现,日本的樱花花期随着气候的变化也相应产生了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开花期相对提前,落花期相对延后。

  变异的相互关系

  变异被多种法则控制,但只有少数几条可以被我们很模糊地领会,后文将会简单提及这些法则。在这里我只能间接地谈谈什么是所谓变异的相互关系。一旦胚胎或幼虫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几乎必然会发生在成熟的动物身上。在畸形生物里,完全不同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小圣提雷尔的著作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饲养者们都相信,长长的四肢几乎总是伴随着一个长长的头。一些相关的例子也十分古怪,比如蓝眼睛的猫就总是聋的,但最近泰特先生说,只有雄猫才会如此。身体颜色和体质特征之间是相配的,对于这点,有许多显著的动植物事例可以证明。从霍依兴格所搜集的事实来看,一些植物毒素对于白色绵羊、白色的猪以及它们对应的深色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黑猪

  考古学发现,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驯养野猪了。进化论者们认为,植物毒素对不同颜色的动物个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深色个体比浅色个体更能排斥这种影响。所以,黑猪比白猪更容易存活。

  最近,怀曼教授写信告诉我有关这种实情的一个好例子,他向维基尼亚的一些农民询问为什么他们都养黑色的猪。农民告诉他,猪在吃了赤根后,骨头就变成了淡红色,除了黑色变种外,猪蹄都会脱落。维基尼亚的一个农民还说:“之所以在一胎猪仔中只选黑色的来饲养,是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无毛狗的牙齿是不会齐全的;据说长毛和粗毛的动物倾向于长长角或多角;脚上有毛的鸽子,其外趾之间必然有皮;喙短的鸽子,其脚必然小;喙长的鸽子,其脚必然大。所以,如果人根据特性进行选择,并将这种特性放大加强,那么在神秘的变异相关法则的作用下,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构造几乎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造。

  各种各样完全未知或已经朦胧领会的法则会带来复杂多样的结果。对几种关于古老的栽培植物,如风信子、马铃薯,甚至大理花等的论文进行仔细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注意变种和亚变种之间在体格和构造中的无数点上彼此存在的轻微差异后,我们的确对此感到无比惊讶。生物的生理组织似乎变为可塑的东西了,并且这些生理组织与其亲代类型间的生理组织有着细小程度的偏离。

  遗传

  对我们来说,不遗传的变异是不重要的。但可遗传的构造性变异,不管是否有重大的生理学意义,其数量和多样性却是难以限量的。卢卡斯博士的论文,分为上、下两册,充分且最好地解释了这个话题。没有哪个饲养者会怀疑强大的遗传倾向,而且他们非常相信类生类;只有空谈理论的作家们才会对这个原理产生怀疑。当偏差常常出现,且见于父母与子女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得出结论说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同一原因作用于两者的结果。当在数百万个体中偶然出现于亲代的构造并又重现于子代时,这是因环境条件的某种异常结合所产生的很罕见的偏差造成的,但如果从纯粹机会主义角度看问题,这个事实的重要迫使我们作出它的重现是由于遗传的结论。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白化病、刺皮及多毛症等出现在同一家庭中几个成员身上的情形。如果奇特、稀少的构造偏差的确是遗传造成的,那么不奇特、比较普遍的偏差,则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遗传。也许观察整个课题的正确方式是把性状的遗传看成是规律,把不遗传看成是异常。

  豌豆

  豌豆,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一年生草本,起源于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因其适应性很强,在全世界分布很广。奥地利神父——博物学家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

  支配遗传的法则,还是未知的。没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同种的不同个体间或者异种间的同一特性,有时候可以遗传,有时候则无法遗传;为什么子代常常重现祖父或祖母的某些性状,或者重现更加久远的祖先的性状;为什么一种特性常常从一种性别传给两种性别,或只传给一种性别,比较普遍但却并不绝对地只传给同性。有这样一个对我们而言不太重要的事实,在通常情况下,雄性家养动物的特性,绝对地或者在最大程度上只传给雄性,我认为可以相信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即不管在生命的哪一个时期,只要某种特性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其后代在同样年龄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特性,尽管有时后代出现相同特性的时间会提前。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现象都非常准确。比如,牛角的遗传特性,只有牛的后代快要成熟的时候,牛角才会出现;我们所知道蚕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会分别在蚕的幼虫期或成蛹期出现。但是,遗传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事实使我相信,这种规律的适用范围比已知的大,虽然没明确的理由能证明,一种特性将在某个具体的年龄出现,但这种特性出现于其后代的时间,通常与其父代首次出现此类特性的时间一致。我认为这一规律对胚胎学法则的解释至关重要。当然,这些意见只是针对特性的首次出现而言,并不针对作用于胚珠或雄性生殖质的最初原因而言。短角的母牛和长角的公牛交配后,其后代的角会增长,虽然这一特性的出现时间较晚,但显然这是由于雄性生殖质的作用。

  我已经讨论了返祖问题,我希望在这里再谈一下博物学家们时常论述的一点,即我们的家养变种在返归到野生状态时,必然会逐渐重现它们原始祖先的性状。所以,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这样的辩解,即家养物种的演变法则是不能用来推论自然状态下的物种的。我一直试图知道,为什么人们能如此频繁地作出这种大胆的论述。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也许绝大多数非常显著的家养变种是无法适应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的。在许多情况中,我们不知道原始祖先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也不能根据所有已发生过的返祖现象来勾勒出我们祖先的轮廓。为了防止杂交的影响,也许应该只把单独的新变种养在它的新家乡。虽然如此,由于我们的变种有时的确会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所以我认为下列情形是可能出现的,即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在许多世代里使一些族,比如甘蓝的一些族在极瘠薄的土壤上(但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影响应归因于瘠土的一定作用)进行归化或栽培,它们的大部或甚至全部都会重现野生原始祖先的性状。无论这一实验是否成功,它对我们的论点的影响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试验本身就已经使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果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当我们把家养变种放在同一条件下,并且大量饲养在一起,使它们自由杂交,想借相互混合的方式来达到防止出现任何结构上的轻微偏差的目的时,它们却还是能够显示出强大的返祖倾向。那么,在这种情形下,我将不再用家养变种得来的演变法则来推论自然界的物种。但是对这种观点有利的证据一个都找不到,要得出一个无法使我们的驾车马和赛跑马、长角牛和短角牛、鸡的各个品种、食用的各种蔬菜无数世代地繁殖下去的结论,也是违反一切经验的。

  大鲵

  大鲵,又称娃娃鱼、人鱼,两栖纲,世界最大的两栖类,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我国特有。大鲵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以鱼虾昆虫为食,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它们独特的类于婴儿的叫声会世代遗传。

  家养情况下变异的性状

  当我们注意到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遗传变种或它们的种族,并且把它们与亲缘密切的同属物种相比较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察觉到每个家养种族,在性状上就如我们已经说过的,不如真正物种那般一致。

  狗的牙齿及身体结构图

  家犬是一种极具耐力的长跑者。它的肌肉组成一种推进性的机制,使其具有田径运动员一样的耐力和力量。其头部有一个强健的颌,内有42颗牙:上牙20颗,下牙22颗。其中的裂牙是用来食肉及咀嚼难啃的食物的,磨牙用于磨碎食物,切牙刮取食物。狗在出生20~30天之间出现乳齿,在6个月时牙齿全部长成,即为恒齿。

  同一物种的家养种族在性状上常常有些“畸形”,我的意思是说,它们彼此之间、它们和同属的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虽然差异在某些方面很小,但当它们互相比较时,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当它们同自然状况下的亲缘密切的同属物种相比较时,差异更是明显。除了畸形的性状之外(还有变种杂交的完全能育性——这一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进行讨论),同种的家养种族间的差异,与自然状况下亲缘密切的同属物种之间的差异是很相似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的差异较小。我们必须承认以下真实性,即由于某些有能力的鉴定家把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养种族看做是原来不同的物种的后代,还有一些有能力的鉴定家则仅仅把它们看做是一些变种。如果一个家养种族和一个物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这个怀疑的来源便不会如此反复发生了。常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属的价值中,家养种族之间的性状差异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错误是可以被证明的,但当博物学者们确定是什么性状才具有属的价值时,意见也并不一致。目前,所有这些评价都来自于经验。当属在自然界的起源被解释清楚时,我们就知道,我们是没有权利期盼常常在我们的家养种族中找到像属那样大量的差异了。

  变种和物种难以区分

  当我们企图对同属物种的家养种族进行构造差异上的评估时,我们就会马上陷入不知道其究竟是从一个或几个亲种传下来的疑惑之中。如果弄清楚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将变得非常有趣。如果能够解释清楚,那些为世人所知的真实存在的物种如灰狗、嗅血猎狗、 、长耳猎狗和斗牛犬等,究竟是由哪些单一物种所繁殖下来的后代,那么这些事实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使我们对栖居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同属亲近物种以及自然物种——如大量狐类——是永恒不变的说法产生怀疑。我并不认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所有这些狗类的差异都是由于野生狗类变异而来的。但在一些其他家养种族的情形中,却存在假定的,甚至是强力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表明,它们都是从一个野生亲种传下来的。

  有人常常假定,人类选择的家养动物和植物都具有极大的遗传变异倾向,都能抵挡得住变化各异的气候。我不会对这些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多数家养生物价值的性质进行争辩,但是,在一个野蛮人最初驯养一种动物时,他是如何知道这种动物会在以后的数代中发生变异的呢?又是如何知道它能抵挡得住变化各异的气候呢?驴和珍珠鸡的变异性弱,驯鹿的耐热能力差,普通骆驼的耐寒力也差,可是这些就妨碍到它们被家养了吗?我不怀疑,如果从自然状态下找来其他的动物和植物,而且它们的数目、产地及种类都等同于我们的家养生物,同时假设它们在家养状态下也繁殖了同样多的后代,那么它们平均发生的变异会和现存家养生物的亲种所发生过的变异一样多。

  家犬的祖先——灰狼 摄影

  灰狼发源于距今30万年的更新世中期,最早出现的地点是欧亚大陆。灰狼因其习性、行为和自身身体结构等方面的进化特征使其更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成为犬科类最出名的亚种。

  家养情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对于大多数从古代就开始被家养的动物和植物,它们是由一个还是从几个野生物种遗传下来的,我无法对此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那些坚持认为家养动物有多重起源的人的论点,主要根据是,我们在上古时代的埃及石碑上发现了大量关于繁殖差异的记载,其中所记载的一些家养动物与现今还生存着的家养动物非常类似,甚至相同。即使后者的这些事实最后被证明比我的观点更正确、更普遍,也只不过说明了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饲养家养动物了。但这是否就能说明在13000到14000年以前,尽管尼罗河流域的人类就已经有足够的文明去制造陶器,但他们就能饲养家养动物了呢?而且在尼罗河流域的人类更早之前的野蛮人,如澳大利亚的土著,已经饲养出了半家养化的狗了,这在那时的埃及存在吗?瑞士湖上居民栽培过几个种类的小麦和大麦、豌豆、罂粟以及亚麻,而且他们还饲养多种家养动物,他们同时还同其他民族进行贸易。

  狼犬

  家犬是由狼驯化而来的。为了让用于特殊目的的狗(如猎狗等)更凶猛,人们又将温驯的家犬与狼交配,得到狼犬,这种犬强壮,且极具攻击性。

  很明显,正如希尔所说,他们在早期已有很进步的文明,这也暗示了在这段文明之前他们还有一段长久的蛮荒时代。也许就在那时,各部落所养的动物就已发生了变异,而且产生了不同的家养种族。自从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表面地层内发现燧石器具以来,所有地质学者们都相信,早在非常久远的时期野蛮人就已经存在了。据我所知,在当今,几乎已经没有那种尚未开化到连狗都不饲养的种族了。

  在我看来,整个课题必然会一直这样含糊下去。然而,我可以在此不插入任何细节地声明,从地质学角度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我对全世界的家养狗类进行过研究,并尽最大可能地搜集了所有存在的事实,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几种野生的狗类曾被驯养,在某些情形下它们的血液曾被混合,并流在家养狗类的血管里。对于绵羊和山羊,我却没有任何成形的意见。布莱斯先生曾写信告诉我,从印度肉峰牛的习性、声音、体质及构造的事实来看,可以确定它们的原始祖先和欧洲牛是不同的,而且一些有能力的鉴定家相信,欧洲牛的野生祖先在一个以上。这一结论,以及关于瘤牛和普通牛之间区别的结论,其实已被卢特梅那教授的研究所确定了。关于马,出于某些原因我不能在此给出我的观点,我倾向于认为所有的马类都属于同一个野生物种,这一点与许多作家的观点相反。在学识极为丰富的布莱斯先生看来,我必须重视所有的东西。我饲养过几乎所有的英国鸡品种,并让它们繁殖和交配,对它们的骨骼进行研究,我几乎可以确定地说,这些英国鸡的品种都是野生印度鸡的后代。同时,这也是布莱斯先生和别人在印度研究过这种鸡后得出的结论。至于鸭和兔,由于不同品种间的结构差距很大,我可以毫无怀疑地表示,它们都是从普通的野生鸭和野生兔遗传下来的。

  早期的家犬 岩画 欧洲新石器时代

  从这幅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可以看出,早在5000~10000年前就已经有家犬出现。早期驯化的家犬主要用于捕猎和看家护院。科学家指出家犬的先祖是类狼动物,因此狗和狼可以进行交配。早期家犬呈现出一种或多种古代狼的特征。

  一些家养种族起源于几个原始祖先的学说,被某些作家夸张到了极端荒谬的地步。他们相信每一个纯种繁殖的家养种族,即使它们在性状的区别上极为轻微,也各有其野生的原型。由此看来,在欧洲,至少必须生存过20个野牛种类、20个野绵羊种类、几个野山羊种类,甚至在英国也必须要有几种物种。还有一位作者相信,英国的特种绵羊在英国就有11个野外祖先。当我们说,在英国几乎没有一种特有的哺乳动物,法国只有少数哺乳动物和德国的不同,匈牙利、西班牙等也是这样,但这些国家却有好几种特有的牛、绵羊等品种时,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家养品种起源于欧洲,不然这些物种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同理,在印度也是这样,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我承认其祖先是几个野生种的家养狗类中,也必然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谁能相信意大利灰狗、嗅血猎狗、斗牛犬、哈巴狗或布伦海姆狗(一种带有红棕色斑点的白色小狗)等——这些狗类与所有的野生狗类有着这样巨大的差异?谁能相信它们曾经自由地在自然状态下生存过呢?有人常常不假思考地说,我们所有的狗类都是由少数原始物种杂交而产生的,但通过杂交,我们只获得了某种程度介于两亲之间的一些类型。如果用这一过程来说明一些家养种族的起源,我们就必须承认,一些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极端类型,如意大利灰狗、嗅血猎狗、斗牛狗等狗类,曾存在于野生状态之下。此外,我们还把通过杂交而产生不同种族的可能性夸大到了极致。许多记载于书上的事例曾指出,如果我们对一些表现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性状的个体进行仔细选择,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证明,一个变异种族的产生与杂交有关,但是要想从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中获得一个中间性的种族,却是非常困难的。西布赖特爵士为了这个问题而做了实验,但失败了。两个纯种品种第一次杂交后的后代,其性状有时极为一致(正如我在鸽子中所发现的那样),于是每件事看起来都足够简单。但当我们使这些混种再互相进行数代杂交之后,我们几乎就找不到两个相似的后代了,在此之后的工作就将变得非常困难。当然,在没有细心进行长期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介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物种的,而且我找遍了所有的单一事例,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永久物种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

  狗的繁殖期

  狗在6~10个月的时候会出现第一次发情现象,但这一时期并不适合交配,因为狗的身体尚未完全成熟。尔后的一年内狗会发情两次,妊娠期为交配后60天左右,一胎可生4~5只小狗,小狗在母乳的喂养下茁壮成长。

  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

  相信用特殊种群进行研究是最好的方法,这一点是我在经过深思之后得出的结论。于是,我选择家鸽作为我的研究对象。我尽最大的能力去购买或获取每一种家鸽品种,而且有许多世界各地的好心人向我赠送了各种鸽子皮,特别是尊敬的埃里奥特先生从印度寄来的鸽子皮以及尊敬的默里先生从波斯寄来的鸽子皮。世界上有许多关于鸽类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曾被写成多种语言出版,其中有些文章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文章的历史都非常古老。我曾和几位有名的行家进行过交流,并且被允许加入伦敦的两个养鸽俱乐部。家鸽的品种很多,多到让人惊骇。在对英国信鸽和短面翻飞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它们在喙部之间的差异很奇特,而且这些差异还引发出了头骨的差异。

  蓝头鸽 奥杜邦 水彩画 19世纪

  鸽子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非常寒冷的地区和荒芜遥远的海岛以外,到处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鸽子品种繁多,现已知品种约250种。图为美洲蓝头鸽,头顶呈蓝色,虹膜为深褐色,有黑色的眼线和白色的竖条纹,翅膀的羽毛为黑褐色,腹部呈褐色。

  信鸽,特别是雄性信鸽,其头部周围的皮发育成了一个神奇的肉突,伴随而来的还有拉长的眼睑、大大的外鼻孔以及宽大的喙;短面翻飞鸽的喙部外形和鸣禽的很相像,普通的翻飞鸽有一种奇特的遗传习性,即它们成群结队地在高空飞翔并且翻筋斗;侏儒鸽的身体巨大,喙粗长,脚也很大,有的侏儒鸽的亚品种脖子很长,有的翅膀和尾巴很长,而有的尾巴却特别短;巴巴里鸽的外形与信鸽很相似,但喙不像信鸽那样长,反而是短而阔;突胸鸽有着很长的身体、翅、腿,嗉囊异常发达,当它得意地鼓起嗉囊时,嗉囊大得令人惊异,甚至发笑;浮羽鸽的喙短,呈圆锥形,胸部有一排倒生的羽毛,它有可以让食管上部不断地微微胀大起来的习性;毛领鸽的羽毛沿着脖子背部向前倒竖,从而形成兜状,从其身体的大小比例来看,它翅膀上的羽毛和尾巴上的羽毛比较长;喇叭鸽和笑鸽的得名来自于它们的叫声,它们与其他品种的叫声截然不同;扇尾鸽有30根甚至40根尾羽,而不是12或14根——这一数目是其他所有鸽科成员的尾羽的正常数目,它们尾部的羽毛都是展开的,而且竖立,其中的优良品种甚至可以让头尾相互接触,同时它们的脂肪腺已经非常退化了。此外,我还可以举出一些差异较小的品种。

  塞奈达野鸽 奥杜邦 水彩画 19世纪

  早在几万年以前,野鸽就开始成群结队地飞行,并广泛繁衍后代。塞奈达野鸽通常出现于平地住家附近、农耕地、丘陵地带或河口、海口边,它们喜欢吃千足虫、蜗牛、杂草种子和橡树种子。塞奈达野鸽虽未经驯化,但其适应性与遗传性使它们能够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来辨别方向。

  有这样几种家鸽,它们面骨的长度、宽度、曲度的发育程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它们的下颚枝骨在形状、宽度、长度上都有显著的变异。它们的尾椎骨和荐椎骨在数目上也存在变异,肋骨的数目也有变异,它们的相对宽度、是否突起也存在变异。它们胸骨上的孔在大小和形状上存在着高度变异;叉骨两枝的宽度和相对长度也是如此。嘴裂开时的相对宽度,眼睑、鼻孔、舌(并非总是与喙的长度有密切关系)的相对长度,嗉囊和上部食管的大小,脂肪腺的发达与退化,翅膀、尾部的第一列羽毛的数目,翅膀和尾巴之间的相对长度以及和身体的相对长度,腿和脚的相对长度,脚趾上鳞板的数目,趾间皮膜的发达程度,所有的构造都很容易产生变异。在它们的羽毛最为完美的时期也有变异,孵化后雏鸽的绒毛状态也是如此。卵的形状和大小有变异。飞的姿势及某些品种的声音和性情都有显著差异。最后,还有某些品种,雌雄间彼此微有差异。

  如果把这至少20种被我选出来的鸽子拿给鸟类学家看,而且告诉他,这些都是野鸟,他一定会把这些鸽子列为泾渭分明的物种。在这种情形下,我不相信任何鸟类学家可以把英国信鸽、短面翻飞鸽、侏儒鸽、巴巴里鸽、突胸鸽以及扇尾鸽列为同属。特别当你把每个品种中的几个纯粹遗传的亚品种指给他看时,他一定会把这些亚种叫做物种。

  尽管鸽类品种间的差异很大,但我仍然完全相信博物学家们的意见是正确的,即所有鸽类都是从岩鸽传下来的。在岩鸽这个名称之下,还包含几个相互间的差异非常细微的地方种族,即亚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让我认同这一观点的一些理由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情况之下,所以,在此我要把这些理由概括地说一说。如果说这几个品种不是变种,而且其祖先也不是岩鸽,那么它们至少必须是由七种或八种原始祖先传下来的,因为少于这个数目进行杂交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如今丰富的家鸽品种。比如,让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如果亲代中的一个没有嗉囊,那么突胸鸽是怎么产生的呢?因此,这些假定的原始祖先,必然都是岩鸽。因为它们既不在树上生育,也不在树上栖息。但是,除了岩鸽和它的地理亚种外,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野生岩鸽只有两三种,而这几种野生岩鸽又都没有任何一种家鸽品种的性状。因此,家鸽的假定原始祖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鸽子的原始祖先在鸽子最早被家养化的那些地方还生存着,只不过鸟类学家不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但就其大小形状、习性和显著性状而言,鸟类学家们似乎应该知道这些地方。第二种可能是,野生状态下的鸽子的原始祖先早已绝灭。但是,在岩石上生育且善于飞行的鸟类,不像是那种会走向绝灭的生物。而且在几个较小的英属岛屿上或在地中海的海岸上,与家鸽品种的习性相同的普通岩鸽,也都没有绝灭。因此,如果作出与家鸽品种的习性相似的所有物种都已绝灭的结论,这似乎又太过于轻率。而且,上述几个家鸽品种曾被运送到了全世界,所以其中有几种肯定被带回到了家鸽的原产地,但是,除了鸠鸽——这是一种发生了极小变异的岩鸽——在几处地方又从家养状态回复到野生状态外,没有一个品种回复到了野生状态。

  消失的鸽子

  世界上很多种类的鸽子今天都消失了,如旅鸽。旅鸽是一种形体较大的候鸟,迁徙时遮天蔽日。旅鸽因味道鲜美而遭到人类的捕杀。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在俄亥俄州的派克镇被一名男孩杀死。

  旅鸽拥有如此庞大的数量,竟也遭到灭绝,其消失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旅鸽在短期内惨遭灭绝,其原因是多样的:森林遭滥伐而使旅鸽无法筑巢,鸟病疫情的爆发,人类的疯狂猎杀等。为让后代记住这个教训,美国人满怀忏悔地为旅鸽立起纪念碑,上书:“旅鸽,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

  另外,最近的所有经验都说明,让野生动物在家养状况下自由繁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根据家鸽多源说,就必须假定至少有七八个物种在古代已经被尚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所彻底家养驯化了,而且这七八个物种还能在圈养状态下大量繁殖。

  有一个对我而言很有分量且可应用于其他一些情况之下的论点,这个论点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各种家鸽品种,虽然在体质、习性、声音、颜色及大部分构造方面都同野生岩鸽大致相同,但是还是有一些部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鸠鸽类的整个大家族里,我们完全找不到一种像英国信鸽的,或短面翻飞鸽的,或巴巴里鸽的喙,像毛领鸽的倒转羽毛,像突胸鸽的嗉囊,像扇尾鸽的尾羽。因此必须假定,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彻底地成功驯化了一些物种,但人类却故意或在机缘巧合之下选出了特别反常的物种。此外,还必须假定,这些物种在此之后都完全绝灭或者不为人知了。在我看来,如此多的奇异的意外事故几乎是不可能如此高频率地发生的。

  带尾鸽 奥杜邦 水彩画 19世纪

  带尾鸽为鸟纲,鸠鸽科,由原鸽驯化而成。这种鸽多群体性地居住或活动。正常环境下,带尾鸽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配对成功后就终生不弃。

  一些关于鸽类颜色的事实值得充分考虑。岩鸽是石板色的,其臀部为白色(但是岩鸽的印度亚种,斯特里克兰的青色岩鸽的腰部却略带蓝色),尾巴上有一条黑色横条,外侧羽毛的边缘呈白色,翅膀上有两条黑色的横条。一些半家养品种和一些明显的纯野生品种的两只翅膀上不仅各有两条黑色的横条,还有黑色的杂斑。所有这一科的其他物种都不会同时出现这几种标志。在如今的每个家养品种里,只要鸽子被养得很好,它们就都会有上述标志,甚至有时外尾羽的白边都会十分发达。此外,当两个属于不同品种的鸽子杂交之后,就算它们不具有蓝色或上述标志,但它们的杂交后裔却非常容易获得这些性状。比如,我用几只一律呈白色的扇尾鸽同几只一律呈黑色的巴巴里鸽进行杂交,它们的后代是一种掺杂着褐色和黑色的鸽子。我再将这些后代进行杂交后,得到了一只纯白的扇尾鸽和一只纯黑的巴巴里鸽的孙辈鸽子,这只鸽子呈漂亮的蓝色,有白色的臀部,翅膀上有两条黑色的横条,外侧羽毛的边缘呈白色,这只鸽子和任何一只野生的岩鸽都一模一样。如果所有的家养品种的祖先都是岩鸽,那么按照被人理解得非常充分的返祖遗传原理,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些事实了。但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采用下列两个完全不可能的假设中的一个:第一,所有假设的几个原始祖先,都具有岩鸽一般的颜色和标志,因此使得任何品种都有重现同样颜色和标志的倾向的可能,但如今却没有一个现存物种具有这样的颜色和标志;第二,即使是最纯粹的品种,也曾在12代之内或最多20代之内同岩鸽交配过。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从未见到过事例能证明杂交的后代可以重现20代以上的外来血统的祖代性状。在只杂交过一次的品种里,重现从这次杂交中得到的任何性状的倾向的概率都会很自然地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在之后所承袭下来的各代里,外来血统将越来越稀少。但若一个品种没有和任何一种截然不同的品种杂交过,在这样的品种里,就有重现前几代中已经消失了的性状的倾向。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倾向同之前的那种倾向完全相反,它能没有减少地遗传到无数代。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常常被论述遗传问题的人搞混淆。

  岩 鸽 摄影 当代

  岩鸽又称辘轳、山石鸽、野鸽子,鸣声、习性都与家鸽相似。它们栖息在悬崖峭壁,常结群于山谷或飞至平原觅食,也到住宅附近活动。达尔文认为岩鸽是家鸽的祖先。

  最后,所有的鸽类品种,即使它们之间的品种差异非常大,但只要是鸽类,它们杂交的后代就都具有完整的生育能力,这一陈述完全是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然而,两个完全不同物种之间的杂种,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明确地证明它们具有完全生育能力。有些作家相信,长久的家养能消除不同物种的杂交后代的强烈不育倾向。从狗的历史来看,独立的实验支持这一论点。如果把这一结论应用于在其他彼此关系密切的物种中,我认为这个假设是非常有可能性的;但是,如果将这一假设延伸得太远,即假设那些物种在最初就已具备如当今的信鸽、短面翻飞鸽、突胸鸽和扇尾鸽的显著差异,而且它们之间还能产生完全能育的后代,那么这个假设在我看来就极为荒谬了。

  从这几个理由来看,从前的人类不可能让七个或八个假定的鸽种在家养状况下自由繁殖。但这些假定的物种在野生状态下是完全未知的,而且它们也找不到让自己变为家养的机会。虽然这些物种在许多方面都很像岩鸽,但比起鸽科的其他物种,却显示出了一些极为不正常的性状。在纯种繁殖和杂交时,所有品种都会偶然地出现蓝色和各种标志。最后,杂交的后代完全能生育。综合这些理由,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所有家鸽品种都是由岩鸽及岩鸽的地理亚种传下来的。

  为了使这些观点站得住脚,我对它们作了一些有利的补充。第一,野生岩鸽的家养品种已经在欧洲和印度发现了,而且它们的习性和大多数构造的特点与所有的家鸽品种是相同的。第二,虽然英国信鸽或短面翻飞鸽在某些性状上与岩鸽有着非常巨大的差异,但对比这两个物种的亚种,特别是对比从远地带回来的亚种,我们几乎可以在这一物种的身体构造中制造出一个完整的系列,虽然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并非对所有的品种都能做到这一点。第三,每个品种的主要性状都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的。比如信鸽的肉垂和喙都要比短面翻飞鸽的长,扇尾鸽的尾羽数目比其他家鸽的尾羽都要多。当我们对“选择”进行论述时,对这一事实的说明就会变得很明确了。第四,鸽类曾被许多人以极细心的方式观察、护理和喜爱。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它们都被饲养了数千年,目前所知的有关鸽类的最早记录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第五王朝的时候,这一记录的时间是莱普修斯教授向我指出的。但伯奇先生告诉我说,在第五王朝前,有关鸽名的记载就已经出现在菜单上了。在罗马时代,正如我们从普林尼那里听来的一样,鸽子的价格非常昂贵,普林尼曾说:“不仅如此,人们已经达到了能够核计它们的谱系和族的地步了。”大约在1600年前,印度阿克伯可汗就非常重视鸽子,他在宫中养了至少两万只鸽子,宫廷史官这样写到:“伊朗王和突雷尼王送给他一些非常稀有的鸽子。”在宫廷记录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陛下使用这以前一直未被实践过的杂交法对各品种的鸽子进行杂交,并把它们改良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荷兰人也像古罗马人那样热衷于饲养鸽子。这些考察对解释鸽类所发生的大量变异永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对“选择”进行讨论时就知道了。同时我们还知道,为什么这几个品种常常具有畸形的性状。雄鸽和雌鸽容易终身相配,这也是产生不同品种的最有利条件。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将不同品种的家鸽饲养在一个鸟舍里。

  信鸽

  信鸽,通常也称为“通信鸽”,它是人类利用鸽子归巢的本性从普通鸽子中驯化出来的一个种群。在培育信鸽时,人们不断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培育,以至信鸽越来越脱离普通鸽子而存在。因此可以说信鸽是普通鸽子的进化品种。

  对家鸽起源的几种可能性,我已经作过论述了,但这还是相当不足。因为当我第一次饲养鸽子并对这几类鸽子进行观察时,我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它们能够多么纯粹地进行繁育,我完全感受得到,要相信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祖先,正如任何博物学者要对生存在自然界中的许多雀类物种或其他庞大种群的鸟类作出同样的结论是多么的困难。有一种情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即所有的家养动物的饲养者和植物的栽培者,都坚信他们所养育的几个品种是从很多不同的原始物种遗传下来的,我曾经和这些人交谈过或者读过他们的文章。正如我曾经历过的那样,如果你向一位著名的赫里福种食用牛的饲养者询问一番,是否他所养的牛不是从长角牛传下来,他对你的回答一定是轻蔑的嘲笑。在我所遇到的鸽、鸡、鸭或兔的饲养者中,他们都是完全相信各个主要品种都来源于一个特殊物种。在冯·蒙斯所写的梨和苹果的论文里,他完全不相信如立孛斯东—皮平苹果或尖头苹果等几个种类的苹果能够从同一棵树的种子中生长出来。我还可以举出无数其他的例子来。在我看来,解释非常简单: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对几个种族间的差异有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尽管他们对各种族的细微变异了如指掌——因为他们靠选择这些细微差异而获得了奖赏,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所有的一般论点,而且也拒绝在自己的思维里把许多连续世代累积起来的细微差异总结起来。也许那些博物学者所知的遗传法则比饲养者所知的要少得多,而且在种族承袭的长系统中,他们对中间环节知识的了解也只是比饲养者知道得多一点点而已。但是,他们都承认许多家养种族是从同一祖先传下来的——当他们对自然状态下的生物是其他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个观念进行嘲弄时,他们也许没有上过一堂名为“谨慎”的课吧。

  广场鸽

  广场鸽通常由肉鸽、信鸽、观赏鸽等品种组成。人类根据鸽子的进食习性,长期让空腹的鸽子在观赏地进食,从而使它们演化成不会飞走或飞不远的广场鸽。

  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现在,让我们对家养种族是从一个物种还是从几个同属物种产生出来的步骤进行一个简要的考察。一些效果或许可以归因于外界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一些效果可以归因于习性,但是如果有人认为可以用这些作用来对驾车马和赛跑马、灰狗和嗅血猎狗、信鸽和短面翻飞鸽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那么他就太过莽撞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家养种族中,最值得一提的特点之一,是它们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并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也许有些有利于人类的变异是偶然发生的,或者说是一步达成的,比如,许多植物学家相信,生有刺钩的恋绒草(这些恋绒草所带的钩是任何机械发明物所无法比拟的)只是野生川续断草的一个变种,而且这种可能的变化只是偶然发生在了一株野生川续断草的幼苗上。转叉狗的起源大概也是这样,我们所知道的安康羊也是这种情况。

  奔跑中的野马群

  在中国,野马原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原称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野马天性桀骜而剽悍,但不凶猛。它们或行走,或飞驰,或跳跃,不受约束,因此它们比豢养的马更强健、灵敏。目前,尚存的野马为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饲养。

  但当我们对驾车马和赛跑马、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适用于耕地的绵羊和适用于山地放牧的绵羊等各种毛发的不同用途进行比较时,当我们对各种为人类服务的狗类进行比较时,当我们对在战场上十分固执的斗鸡与其他不好斗的鸡类品种与从来不孵卵的卵用鸡和小而优美的矮脚鸡进行比较时,当我们对农业植物、厨房用植物、果园植物和花卉植物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目的上都有有益于人类的地方,或者在人类的眼中非常美丽。我认为,我们必须在纯粹的变异之外,更加深入地进行考察。我们无法作出这样的假设,即所有的品种都是突然产生的,而且当我们看到它们时,它们就已经如现在这般完美和有益了。的确,在一些情形下,我们知道这并非是它们的历史。关键是人类的积累选择的力量,自然给予了连续的变异,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动植物额外地作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变异。在这种意义上,人类创造这些有益品种只是为了人类自己。

  开花的龟背竹 摄影 当代

  龟背竹,又称蓬莱蕉、铁丝兰、穿孔喜林芋,天南星科,龟背竹属,原产墨西哥热带雨林,因其株形优美,且有夜间吸收二氧化碳的奇特本领,现已成为著名的盆栽观赏植物。在人工引种栽培的过程中,龟背竹出现了斑叶变种,浓绿色的叶片上带有大面积不规则的白斑,仿佛雪花覆盖,美丽异常。

  选择原理的伟大力量是无法想象的。诚然,我们的一些优秀的饲养者,甚至在一生的时间里,对一些牛和绵羊的品种作了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完全领会他们所做的这一切,我们就必须阅读一些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论文,并实际地去观察那些动物。饲养者会习惯性地说动物的身体构造如同一件可塑性很强的物品,它们几乎可以按照饲养者的意图被随意地塑造。如果篇幅允许,我能从那些极具才能而且有着高度权威的著作中援引出无数有关这种效果的文段。尤亚特可能比任何人都更为了解农学家们的工作,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动物鉴定者。对于选择的原理,他曾说:“不仅可以让农学家改变他的家养动物群性状,而且还可以让整个家养动物都发生变化。选择是魔术家的魔杖,通过这根魔杖,农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生物塑造成任何类型和模式。”在谈到饲养者对羊所做的一切时,萨默维尔勋爵曾说:“他们似乎用粉笔在壁上为羊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形体,然后再赋予了羊生命。”在撒克逊,对于美利奴绵羊,选择原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使得人们把选择当做一种行业:把绵羊放在桌子上并且研究它,正如一个鉴赏家鉴定绘画一样。这样的鉴定将在几个月内举行三次,每次都会在绵羊身上标示记号并进行分类,以便在最后能选择出最优良的、可以用于繁殖的品种。

  事实上,从给予优质谱系的动物以昂贵的价格这一点上就可以证明英国饲养者所获得的成就。这些优质动物几乎被出口到了世界各地。这种改良绝非是通过将不同品种杂交的一般手段得到的。除了有时在同属且关系密切的亚品种之间进行这种杂交外,所有最优秀的饲养者都强烈反对这种杂交。而且当进行过一次杂交之后,饲养者将进行一次甚至比在普通情况下更不可缺少的严密选择。如果选择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分离出某些非常显著的变种,并使之繁殖,那么很明显,这一原理几乎没有值得注意的价值,但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未经训练过的眼睛绝对觉察不出的一些差异——至少在我看来,这些差异我就觉察不出来——在连续的数个世代里,向一个方向累积起来,并产生出极大的效果。在1000个人里也不一定会有一个具有精准的眼力和足够的判断力的人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饲养家。如果有人有这样的天赋,并且常年累月地钻研他的课题,同时以不屈不挠的耐性终生从事这一工作,他就能取得成功,而且能作出巨大改进。如果这人缺乏上述这些品质,那么他必定会失败。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地相信,就连要成为一个熟练的养鸽人,也必须有天赋的才能和多年实践的经验。

  白尾穗苋 雷杜德 19世纪

  白尾穗苋又名千穗谷、繁穗苋,为苋科尾穗苋,原产南美洲。由野生苋培育出优良籽苋种植,据今已有6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常见的白尾穗苋多为绿红两种混生,属于喜温作物。

  园艺家们也是遵循这些相同的原理。但相比于动物,植物的变异更是常常具有突发性质。没有人可以假设,经过我们最佳选择后的品种只经历过一次变异,就从原始状态到了现在的状态。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有证据可以证明,事实的确如此。有这样一个非常小的证据,即普通醋栗的大小是逐渐增加的。将今天的花与仅仅20年前或30年前所画的花进行对比,我们就可看到花类种植家对许多花作出的惊人改良。一旦一个植物的种族被很好地固定下来以后,种子培育者所做的仅仅是巡视苗床,清除掉那些“恶棍”,而并非是选择那些最好的植株。所谓“恶棍”,是他们对那些脱离固有标准的植株的称呼。事实上,对于动物,也采用了相同的选择方法。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粗心到用最劣等的动物去进行繁殖。

  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观察植物的选择累积效果,这就是在花园里对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的花所表现出的多样性进行对比。在菜园中,将植物的叶、荚、块茎或任何其他有价值部分的多样性,与同一变种的花的多样性相比较。在果园中,把同一物种的果实的多样性,与同一物种的其他变种的叶和花的多样性相比较。观察甘蓝的叶子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而花又是多么的相似;三色堇的花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而叶又是多么的相似;不同醋栗果实的大小、颜色、形状、多毛性质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而它们的花所呈现出的差异却又是那么微乎其微。我并非想说,如果某一物种的变种之间,在某一点上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它们在其他的所有点上的差异将全然不在。在经过我的谨慎观察后,我认为这种情形存在的概率几乎不存在。相关变异法则的重要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它能保证某些变异的产生。但是,按照一般法则,我们绝对不能怀疑有关叶、花、果实的具有细微变异性的连续选择,因为就是这些具有细微变异性的连续选择才产生出了那些在主要的性状上存在差异的种族。

  狐猴

  狐猴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以昆虫、果实、芦苇、树叶为食,偶尔也吃小鸟,是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的体形差异很大,外形与鼠、猫、狐和猴都有相似处。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

  也许有人反对这样的说法,即选择原理被简化成有方法的实践最多只有四分之三个世纪。最近几年,选择确实比以前更受关注,而且关于这个课题的论文也出版了很多。在此,我还要补充一下,在相应的程度上,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比以往出得更快而且更重要。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该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么也未免太过于背离事实了。我可以援引许多古代著作中的考证来证明,早在很久之前,人类就已经承认这一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英国历史上的蒙昧野蛮时代,有不少经过精心选择的动物被引入了英国,并且当时的政府就已经制定了防止这些动物被出口的法律。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如果马的体格达不到要求的尺度,那么就要被屠杀,这和园艺家清除植物中的“恶棍”有得一拼。这一条选择原理是我在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达尔文所查阅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中国著名的农业著作《齐民要术》。——编译者)中所找到的。一些古罗马著作家们也曾发表过清晰的选择规则。从《创世纪》的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早在那样久远的时期,人类就已经注意到了家养动物的颜色。现在,一些野蛮人也让他们的狗与野生狗类杂交,以此来改良狗的品种,他们从前也曾这样做过,这一点可以从普林尼的作品中得到证实。南部非洲的野蛮人根据役畜的颜色来让它们进行交配,这样的做法与爱斯基摩人对他们的雪橇犬的做法如出一辙。利文斯通说,那些没有同欧洲人打过交道的非洲内陆黑人非常重视优良的家养品种。虽然这类事实并不能表示真正的选择已在实行,但却表示着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密切关注家养动物的繁殖了,而且就连当今文明程度最低的野蛮人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好品质和坏品质的遗传是如此明显,而我们却对动植物的繁殖并不重视,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事实。

  已知的无意识选择

  目前,优秀的饲养者们在自己心目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试图通过系统性的选择来制造出一种比国内所有现存品系或亚品种都要高级的新品系或亚品种。但是,为了我们讨论的目的,一种被我们称为无意识的选择方式却更为重要,这种无意识的选择方式导致每个人都想占有并繁殖最优质的个体动物。比如,一个人打算饲养导向犬,他自然会尽力去寻找他所能找到的最优质的狗,之后用他自己所拥有的最优质的狗进行繁育,但他并没有抱有永久改变这一品种的希望或期待。

  野 马 油画

  现代野马由始祖马演化而来,5000万年前,陆地上森林面积较大,古野马只有狐狸大小,蹄子有四趾,生活在茂密的树林中。随着地质的演替及环境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野马的栖息地从森林移向草原,体形开始变大,侧趾退化,变为只有三趾。后来由于奔跑而演变成现代野马。

  不过,让我无法怀疑的是,如果将这一过程一直持续数个世纪,那么任何品种都将必然被改进并且改变,正如贝克韦尔、柯林斯等人依照相同的方法进行的实验一样,只不过这是更系统化地执行而已。他们就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使牛的体形和品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问题中的品种进行真实的测量或细心的描绘,使之用于比较,那么这种缓慢且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是永远无法被识别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文明落后的地区出现相同品种的个体不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小的事也是有的,在那些地方,品种很少得到改进。有理由相信,查理斯王的长耳猎狗是从那个时代起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某些极有才能的权威人士相信,蹲伏猎犬是直接由长耳猎狗传下来的,也许它曾发生过缓慢的改变。众所周知,英国导向犬在上个世纪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人们相信,这种变化的发生在一定情况下主要是受到与猎狐狗杂交的影响所致,但和我们的讨论有关的是,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在无意识且缓慢的过程中发生的,可是效果却非常显著。虽然从前的西班牙导向犬确实来自西班牙,但博罗先生告诉我说,他从来没有发现一只西班牙本地狗和我们的导向犬是相似的。

  经过相似的选择程序和精心的训练,英国赛跑马的整体体格和速度都已超过其亲种阿拉伯马,因此,依照古德伍德公园赛马会的规则,阿拉伯马获得了减轻载重量的特权。斯潘塞勋爵和其他人都曾经指出,英格兰的牛与从前这个国家所饲养的原种相比较,其重量和早熟性都大大增加了。如果把各类论述不列颠、印度、波斯的信鸽、短面翻飞鸽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的老论文拿来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它们所经历的极度缓慢的各个阶段,通过这些阶段,它们和岩鸽存在的差异终于变得非常显著了。

  尤亚特给出了一个最好的例证来解释一种选择过程的效果。这一选择可以认为是无意识的选择,因为饲养者并不曾期待,或者说没有希望产生这样的结果——即是说,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品系。正如尤亚特先生所说的那样,巴克利先生和伯吉斯先生所养的两群莱斯特绵羊都是从贝克韦尔先生的纯种那里繁殖下来的,而且已经繁殖了五十年以上。任何一个对这一课题有所了解的人都完全不会怀疑,这两位先生都曾在某种情况下使贝克韦尔先生的羊群的血统偏离了纯正血统,但是这两位先生的绵羊之间的差异却非常巨大,以至于从它们的外貌上看,人们以为它们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变种。

  驴

  驴起源于非洲,科学家普遍认为野驴是现代家驴的祖先,6000年前人类就把野驴驯化成家驴让其劳作。但至今家驴中仍部分保留着野驴的毛色深棕、四肢刚劲等外形特点。

  克隆的杂种动物

  2003年5月底,美国科学家宣布培育出一头克隆骡子。这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克隆出马科动物,也是克隆杂种动物的首次成功尝试。科学家们说,该成果将有助于克隆其他自身繁殖有困难的濒危动物。

  如果现在有一种野蛮人,他们甚至野蛮到绝不考虑他们的家养动物后代的遗传性状,但是当他们常常遇到饥荒或其他突发性事件时,他们还能把符合他们特殊目的的、特别对他们有用的动物小心地保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之下,被选择出来的动物一般都会比劣等动物留下更多的后代,所以,这样一种无意识的选择就持续地进行了下去,而且这种情况在野蛮人中是很有可能存在的。我们知道,就连火地岛的野蛮人也非常重视他们的动物,在饥荒的时候,他们宁可杀年老的妇女来吃,也不吃这些动物。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些年老妇女的价值还没有狗高。

  在植物方面,改良也是在同样渐进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对最优质个体的偶然保存,不论它们在最初出现时是否因为有足够的差异而被列入独特的变种,也不论它们是否由于和两个甚至更多的物种进行过混合杂交,都可以清楚地识别出这种改进过程。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如三色堇、蔷薇、天竺葵、大理花以及其他植物的一些变种,与老的变种或它们的亲种相比,在大小尺寸和美观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从来没有人会期望从一株野生植株的种子中得到一流的三色堇或大理花。即使有人能成功地把野生的瘦弱梨苗培育成上等品种,他也不会期望在野生梨种子的基础上培育出上等软肉梨,如果这梨苗本来是从果园品种来的。虽然梨的栽培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但据普林尼的描述,它们的果实品质极其低劣。我曾在园艺著作中看到对于园艺家的惊人技巧的赞叹,他们能在如此低劣的材料中结出如此优秀的成果。不过,这技术也非常简单,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几乎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一直坚持把最有名的变种拿来栽培并种植它的种子,一旦偶然性地出现稍微好的变种时,便要进行选择,而且如此重复地一直开展下去。虽然我们的最优质的果实十分依赖于古代园艺家所进行的自然选择,以及他们对所能找到的最优质品种进行的保存,但他们在栽培那些可能得到的最好梨树时,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后人会吃到什么样的优质果实。

  马的形态及骨骼结构解剖图

  马的头部轻,髻甲长,胸部深,背部长,后躯干有强劲的肌肉组织,四肢和关节坚实,蹄质坚硬,能在坚硬的地面上迅速奔驰。

  猫的骨骼、瞳孔、足趾(脚垫和爪子)示意图

  猫双耳竖立,两眼幽光,脊背狭长,拖长尾,四肢轻健有力,趾端生爪,足下附有肉垫。这些体态特征都和它擅于捕鼠的习性密切相关。

  正如我所认为的那样,这种在缓慢和无意识的情况之下所累积起来的大量变化,解释了以下的为世人所知的事实,即在许多情形下,我们对于那些一直以来就被栽培在花园和菜园中的植物,已无法辨认其野生的原始种类。大多数对今天的人类有利的植物都经过了数百年或数千年的改进或改变,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无论澳大利亚、好望角以及那些野蛮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无法向我们提供任何一种有栽培价值的植物。这些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并非是因为奇特的偶然导致了这些地区没有任何有用植物的原种,而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植物还没有经过连续选择而得到改进,以达到那些被古文明国家栽培的植物所获得的完善的程度。

  关于野蛮人所养的家养动物,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它们为了获得食物,至少在某些季节里,几乎经常发生斗争。在环境截然不同的两个地区,在体质或构造上存在些许差异的同种个体,常常会在某一地区比在另一地区生存得更好。而由此所产生的“自然选择”过程,就会如之后将要被更加充分解释的那样,即有可能形成两种亚品种。也许这种情形能片面地解释为什么野蛮人所养的变种,就如同某些作者所说的那样,比被文明国家所养的变种具有更多的物种性状。

  经过对上述所给出的人工选择所起的全部重要作用的观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家养种族展示出了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在体质上或习性上适应人类的需求或爱好。我认为,我们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家养种族频繁出现畸形性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们的外部性状存在巨大差异而内部器官的差异非常细微的原因又是什么。人类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说除了可见的外部性状外,人类只能非常艰难地在构造的偏差上进行选择。事实上,人类几乎不关心家养动物在内部器官上所存在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除非第一次的一些细微变异是自然向人类提供的,否则人类绝对不能进行选择。当一个人看到一只鸽子的尾巴出现了某种轻微程度上的发育异常时,他不会去尝试培育出一种扇尾鸽;当他看到一只鸽子的嗉囊大小与正常的嗉囊存在明显的差异时,他也不会去尝试培育出一种突胸鸽。不管是什么性状,只要是在第一次被发现时就非常畸形或非常异常,那么这一性状引起人的注意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此,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人类试图培育扇尾鸽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最早那个选择一只尾巴较大的鸽子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那只鸽子的后代在经历了长期连续的选择(既包括无意识的选择也包括系统性的选择)之后,会变成这副模样。扇尾鸽的所有始祖们可能只有略微展开的14根尾羽,它们的样子和今天的爪哇扇尾鸽非常相似,也有可能像其他品种的个体那样具有17根尾羽。早期突胸鸽的嗉囊在膨胀程度上与现今的浮羽鸽的食管上部相比,大不了多少,而浮羽鸽的这一习性并没有被养鸽者所注意,因为这一特点不是该品种的主要特点之一。

  家鹅

  鹅,雁形目,鸭科,是家禽中比较大的一种。家鹅的祖先是雁,其中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灰雁是欧洲家鹅的祖先。

  不要认为只有构造上存在巨大偏差才能引起养鸽者的注意,养鸽者同样也能注意到那些细小的差异,而且人类的本性也使人类对在自己的所有物上所出现的一切新奇——即使这些新奇非常细微——产生关注。绝对不要用已经被确定下来的现今品种的价值去衡量从前的同一物种个体的细微差异。我们知道,在今天,鸽子还在发生许多细微的变异,但这些变异却遭到了舍弃,因为这些变异被看做是各类品种的缺点,或与完美标准背道而驰。普通的鹅没有出现过任何显著的变种,图卢兹(法国南部城市。——编译者)鹅和普通的鹅只在颜色上有所不同,而且这种性状极不稳定,但这两种鹅却在近年来被当做不同品种放在了家禽展览会上展览。

  家养生物的未知起源

  我认为这些观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解释一个不时被我们谈起的说法——即我们竟然不知任何一种我们的家养动物的起源或历史。但事实上,一个品种就如同语言中的一种方言一样,没有人能说出它的明确起源。人保存和繁殖了一些在构造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个体,或者非常关注他们所拥有的优质动物的交配,并改良它们,使这些被改良的动物能慢慢地散布到非常邻近的地方。但由于它们也很少拥有一个显著的名称,而且它们的价值也只是略微地有一点被重视,因此它们的历史会受到忽视。当品种在经过同样的缓慢且渐进的过程后,就会得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改良,它们的散布也将会变得更远,而且还会被认为是特殊且有价值的种类,在这时,它们也许才开始得到一个地方性的名称。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半文明国家里,新型亚品种的散布过程是缓慢的,但当它的各种价值被人们认识后,那种被我称之为无意识的选择原理时常就会在这时倾向于慢慢地增加这一品种的特性,无论增加的特性是什么,但总能增加。品种的兴盛和衰败,是以时尚为依据的,即在某一时期一种品种被多养了一些,而在另一时期却被少养了一些。同时,品种的兴盛和衰败,也与当地居民的文明状态有关,即在某一地方一种品种被多养了一些,而在另一地方却被少养了一些。但将这种缓慢、不定、难以觉察的变化的记载保存下来的机会也几乎是无穷小的。

  恐齿猫 素描

  大约在一万年前,从古猫兽中演变出了与今天的猫更为类似的动物——恐齿猫。这种动物无论在地上还是在树上,动作都相当机敏。这种恐齿猫可能就是野猫较近的祖先了。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我现在必须要对有关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很明显,一个高度的变异是有利的,因为它能为自由选择供给材料,使之能一直持续下去。不仅如此,就算是纯粹的个体差异,只要对它有着强烈的关注,也是能被充分利用的,并能向着几乎所有渴望的方向积累起大量的变异。但由于对于人类有着明显作用或受人类所喜爱的变异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变异发生的概率也会随着饲养个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大。而且数量对于成功而言,也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猫的品类 水彩画 现代

  生物界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由相同的父母(黑猫和黄猫)产下的一窝猫崽中,通常出现的品类既有纯黑、纯黄,又有黄中带黑、黑中带黄等。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事实上,这是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动物获得的不定效果。

  根据这一原理,马歇尔针对约克郡各地的绵羊进行了这样一番论述,他说:“由于绝大部分的绵羊一般都是归穷人所有,而且这些绵羊几乎是以小群的方式存在,所以它们从来无法被改良。”在另一方面,由于园艺者对同种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因此他们在培育新的有价值的变种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一般都会比业余者更多。只有在有利于物种繁殖的条件下,一种物种的大量个体才能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被保存并繁衍下来。不管物种的品质如何,如果其个体太过于稀少,而它们又都被全部繁殖了下来,那么这就会有效地妨碍选择。但在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大概是,人类必须高度重视那些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动物或植物,以便让那些出现在动物或植物品质或构造上的最细微差异都能受到密切的关注。只有在如此密切的关注之下,我们才能获得巨大的成效。我曾看到人们严肃地指出,当园艺者开始密切关注草莓的时候,它恰好开始发生变异,这真是太过于幸运了。毫无疑问,自从草莓开始被栽培后,它就经常发生变异,只是这些细微的变异从来没有被人们重视而已。不过,一旦园艺者选出一些细微差异较大、成熟较早或果实较好的个体植株,并选出它们之中的最好的种子加以繁殖,之后,许多令人惊叹的草莓变种就被培育出来了(这些草莓一般都是通过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变种间杂交产生的),这些草莓都是在最近三四十年间被培育出来的。

  在动物有独立性别的情况下,新种族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防止杂交,至少某些地区的一些动物种族就已经被保存下来了。对于这点,封闭土地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四处流浪的野蛮人,或者开阔平原上的定居者,所饲养的同种物种很少有多于一个品种的。鸽子是终身相配的,这一点为养鸽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即便各品种的鸽子被混养在同一个鸽舍里,还是能保留许多品种的血统纯正并对之加以改良。这些条件为新品种的形成必然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我可以补充一下,鸽子能大量而且非常快速地繁殖,把劣等的鸽子杀掉用来做成食物,就能把它们淘汰掉。在另一方面,由于猫习惯在夜间漫游,因此很难对它们的交配进行控制,虽然它非常受妇女和小孩的喜欢,但很少能有一个独特的品种被长期保存下去。有时我们所看到的独特品种,几乎都是外国进口的。虽然我并不怀疑某些家养动物的变异要比其他一些家养动物的变异少,但猫、驴、孔雀、鹅等物种的独特品种竟如此稀少甚至根本没有变种,出现这种情况,应主要归因于选择在其中没有起到过任何作用。猫的原因是难以控制其交配;驴的原因是其只被少数穷人饲养,而且几乎没人关注它们的繁育,但在最近几年,在西班牙和美国的某些地方,由于仔细地进行了选择,驴已经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并得到了改良;孔雀的原因是难以饲养,而且其种群数目非常少;鹅的原因是因为其只在两种目的上有价值,即作为食物和提供羽毛,而且没有多少人对鹅独特的种类感兴趣。正如我在其他地方所说的那样,虽然鹅在家养的条件下有细微的变异,但它似乎拥有那种非常难以变异的体质。

  甜瓜

  甜瓜,又名香瓜,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蔓性植物,原产于印度。达尔文认为,甜瓜变种的种子,比同属任一物种的种子都要大。

  有些作者认为,家养动物的变异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极限,在此之后,就绝不能超越这一极限了。在任何情况下,如果随便地认为已经达到了极限,未免有些轻率,因为在近代,我们几乎所有的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在许多方面都被大大地改良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示变异仍然在进行。如果断定那些在今天已达到了极限的性状、在保持了数世纪之后被固定了下来的物种就无法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再次变异,那么这样的断定同样也是轻率的。毫无疑问,正如华莱士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极限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达到的,这种说法很合乎实际。比如,任何一种陆地动物的行动速度必然有其极限,因为决定速度快慢的是摩擦力、身体的重量,以及肌肉纤维的收缩力。但是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有关联的是,同种家养变种在每个性状上的差异因受到人类的关注而被选择的情况,要比同属的异种间受到人类的关注而被选择的情况多。小圣·提雷尔就曾根据动物的体形大小证明了这一点。在颜色方面也是如此,在毛的长度方面大概也是这样。速度可以决定许多身体上的性状,如“伊克立普斯”马跑得最快,驾车马体力强大无与伦比,同属的任何两个自然种都无法同这两种性状相比。植物也是如此,豆和玉蜀黍的不同变种的种子,在大小的差异方面,可能比这二科中的任一属的不同物种的种子都要大。这种意见对于李树的几个变种的果实也是适用的,对于甜瓜以及其他许多类似情况就更加适用了。

  金 鱼 摄影 当代

  金鱼,鲤科,鲤亚科,因为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所以又称金鲫鱼。金鱼分为文种、龙种、蛋种三类,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金鱼起源于我国,我国12世纪就已经开始金鱼养殖的遗传研究,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

  现在我要对家养动物和植物的起源进行一个总结。生活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变异出现的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它既直接作用于物种的体质,又间接影响了物种的生殖系统。如果说变异性在所有条件下都是有天赋的,而且是必然会出现的,那么这一观点无疑是错误的。遗传和返祖的力量决定了物种的变异是否能一直发生下去。变异是受到许多未知法则支配的,其中相关的生长大概是最重要的。其中部分原因应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生活条件的作用,但这个程度到底有多大,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有一部分原因,甚至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因于器官的增强使用和不使用。这样,最终的结果便无限复杂了。在某些事例中,不同纯种的杂交在品种的起源上,似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地方,一旦一些品种形成并在偶然的条件下杂交后,由于选择的作用,将毫无疑问地对新亚品种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但杂交的重要性曾在动物和实生植物中被过分地夸大。杂交对那些通过插枝、芽接等方式进行暂时繁殖的植物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栽培者可以不顾虑杂种和混种在变异上所具有的极度不稳定性以及杂种的不育性。但由于非实生植物的存在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它们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十分重要。我深信选择的累积作用,无论是系统性或更迅速地应用,还是无意识或缓慢更有效地应用,都超出变化的所有原因之上,它似乎是最有影响力的“力量”。

  动物界“传统”的谱系树

  达尔文的许多进化论观点来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综观布丰在生物学上的贡献,首先,他将进化概念带进科学领域;其次,在提出地球的新年代纪方面,应更多地归功于布丰;此外,他还是生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将物种按它们来自哪个国家加以整理排列,并归类成动物区系。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