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结论
“进化”的意思是发展,这个词被用来描述所有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现象,其理论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是变异,所有生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力量都不同,世上没有任何两只动物或两棵植物完全相同;第二是适应,适应会影响生物能否继续生存和繁殖;第三是遗传,帮助生物生存的适应性如颜色或形状,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正是这种进化进程,使今天的地球上有了几百万种不同的动植物。
斑 马 佚名 摄影 当代
斑马栖息于草原、树林、稀树草原中,分布于非洲。它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全身上下披着黑白相间的条纹,是物种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条纹不仅可以扰乱敌人的视线,还可以作为种族间互相辨认的标志。
结论
对于我所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尽管有变异和自然选择等法则为依据,但反对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对此,我已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论证。
霍金斯的漫画 插图画 1880年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书中解释了他的进化论。很多人嘲笑达尔文提出的“人和动物是亲戚”的看法。上图是1880年霍金斯所画的一幅漫画,他把达尔文画成一只猴子。
我相信,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较复杂的器官和本能的完善,往往并不依靠人类理性的方法,而是必须遵循对个体充分有利的无数轻微变异的积累。而且,由于生存斗争普遍存在,生物的所有体质和本能,都会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样一来,每一种器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等级,并且,每一等级对于它的种类都是有利的。
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人特别想知道:许多器官是通过怎样的中间类型,才逐渐完善到今天这种程度的?对于那些已经大量灭绝的、不连续的、衰败的生物群来说尤其如此。他们还举出了一个最奇妙的例子,就是同一蚁群中为什么会存在两三种工蚁——即不育的雌蚁的明确等级。对于这一点,我已作了详尽阐述。
现在我们知道,同一物种的一切个体、同一属甚或更高级类群的所有物种,都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传下来的。然而,这样明显的事实也有疑点。它们既然存在于不同地域,彼此相距得如此遥远,又是怎样迁徙出去的呢?方法总是有的。我们既然相信某些物种曾经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保持某种类型,那么它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偶然的方式被迁徙出去。那些不连续的或中断的分布,可由物种在中间地带的灭绝来解释。而且,绵长的地质史告诉我们,地球上气候和地理条件的改变,足以使生物迁徙到那些遥远的被隔离的地区,以致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广泛分布的特点。
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说明,无数中间类型的生物确实存在过。它们就像现存的中间变种那样,把同一类群中的所有物种联系起来。然而,我们却不能在周围直接看到它们,只能在各个现存类型和某一灭绝的、被排挤掉的类型之间看到它们的影子。因为,每一属中必然只有少数物种发生变异,其他物种则完全灭绝。那些处于中间类型的物种,极易被数目庞大的近似物种排挤,直至彻底消灭。
世界上现有生物和灭绝生物之间,及各个时期的灭绝生物和更加古老的物种之间,都有无数连环完全中断。可是,我们并没有在地质层中发现这些类型,采集出来的化石遗骸也没能证明这一点。对于类似的异议,我只能用地质记录不完全来解释。
再来看一看变异。由于我们习惯于直接观察家养生物,以致很容易把由生活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认为是自发的。其实,变异要受到许多复杂法则的支配,如相关生长、补偿作用、器官的增强使用和不使用,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变等。尽管我们很难确定家养生物也曾发生过变异,但这确实是真实的,而且能够长久地遗传下去。只要生存条件不变,这种曾经发生过的变异将持续保持无限的世代,甚至还会产生新的变种。
水牛的争斗 马诺伊·沙 摄影 当代
这两头离群的黑水牛两只牛角锁在一起,以此测试彼此的实力。它们强壮有力的双角有高高突起和尖利的两端,屡次危险的靠近,差点戳穿对方的眼睛。
家养生物的变异法则,同样可在自然状况下发生作用。由于一切生物都是按照几何级数高度增加着的,因此生存斗争会表现得尤为激烈。生存斗争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极端的“选择”形式。这表现在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变种间,以及同属的物种间都会展开剧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生长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生物,也会展开竞争。那些在“年龄”或生长季节等方面稍微占优势的生物,或者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生物,将取得最后胜利,从而改变该地区生物的竞争状态。而对于雌雄异体的动物,雄性之间也会因占有雌性而发生竞争。结果是强壮有力的雄性,或是赢得生存斗争的雄性,留下了更多的后代。
每一个物种,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变种而存在的,只是特征较稳定和显著罢了。知道了这一法则,就能理解为什么物种与变种之间并没有一条界线可定。然而,由于各个物种都有按几何级数繁殖而过度增量的倾向,因此自然选择往往就倾向于保存那些性状最为分歧的后代。这样一来,那些新的、改进了的变种,将不可避免地排挤掉那些旧的、改进较少的和中间的变种,从而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不确定的和界限分明的了。每一纲中类群较大的优势物种,都有产生新的和优势类型的倾向。结果它们就变异得更充分,同时在性状上也就产生更多分歧。但由于地域有限,不容许它无限制地扩大,所以较占优势的类型就要打倒那些不占优势的类型,从而引起大量的个体灭绝。
性选择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它赋予了这个世界许多的美。尽管它有时也会对面目可憎的毒蛇、某些丑陋的鱼类和讨人厌恶的蝙蝠等发生作用。例如,它把最灿烂的颜色、优美的样式,以及漂亮的装饰物都赐给了雄性,有时也给予了许多的鸟类、蝴蝶和其他的生物,这在鸟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性选择常常使雄鸟的鸣声取悦于雌性,也取悦于人类的听觉;花和果实则因色彩浓艳,利于被昆虫发现和传粉,种子也更能被飞鸟散布开去。
拉马克像 油画 20世纪
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1744—1829年),法国博物学家,是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他把无脊椎动物分为十个纲。他认为,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并主张生物是进化的,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他第一次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探讨了生物进化的动力,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而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
林奈肖像 LPasch 油画 18世纪
林奈(1707—1778年),瑞典植物学家与冒险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建立了双名法,这种方法定出了一种合乎科学原理的分类标准,从18世纪的巨著《百科全书》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生物的本能问题显得较奇特。但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我们同样不难理解其原理。在本能的改变中,习性往往很重要,但也并非不可或缺,就像我们在中性昆虫的情形中所看到的那样。
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生物进化学说,哪怕这种记录并不完整。新的物种类型总是缓慢地出现,旧的物种类型则被新的类型取代,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各个地质时代的化石遗骸,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是介于上下两个地质层化石遗骸之间的。由此可以推断,它们在该系统链条中处于中间地位。所有迹象都表明,一切灭绝生物与一切现存生物都是缘于共同的祖先,只是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性状发生了分歧。这样,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那些较古老的类型,或每一群的早期祖先会如此经常地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现存类型之间。
在生物的地理分布上,由于以前的气候变化和自然条件的改变,以及许多偶然和未知的散布方法,使得生物曾进行大规模的异地迁徙,从而形成了现今的这种分布格局。
我们知道,所有过去的和现存的生物,连同它们中间灭绝的部分,都可归入到一个大纲。这种事实,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和性状分歧的原理,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每一纲里的物种类型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为何如此复杂;为何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性状虽然对于生物本身极为有用,但在分类上却表现得并无用处;为何从残迹器官而来的性状对生物本身无用,但在分类上却具有极高的价值;胚胎的性状为何在分类上往往最具价值,等等。“自然系统”依照谱系的排列,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
青蛙变成“阿波罗”的过程
约翰纳·卡斯特·拉瓦特尔 讽刺画 1829年
这是一幅发表于1829年的绘画,足以证明在达尔文与华莱士于1858年提出“进化论”假说之前,类似的学说已经是一个足以引发议论或嘲讽的话题。
人的手、蝙蝠的翅膀、海豚的鳍及马的腿,居然都是由相似的骨骼构成的;长颈鹿的颈部和象的颈部的脊椎数目,也是相同的;蝙蝠的翅膀和腿、螃蟹的颚和腿,虽然具有不同的功用,但其结构却是相似的……
这些都应该怎样来解释呢?通过生物的进化学说,也可得到解释。
某些器官或构造借助自然选择之功,会因不使用而在改变了生活习性或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出现萎缩,即形成残迹器官。例如小牛从来不穿出上颚的牙齿,一定是从某个牙齿发达的早期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由于它们的舌、腭或唇经过自然选择变得非常适于吃草,再也不需牙齿的帮助,所以牙齿就由于不使用而缩小了。另外,许多甲虫的连合鞘翅下的萎缩翅,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变成残迹的。
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
图中,“达尔文的斗犬”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正在针对大猩猩头骨发表演讲。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即使他在某些观点上与达尔文存在分歧,但他还是坚决拥护达尔文的主张。
根据对以上事实的复述,使我确信:物种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一定发生过变化,而且是通过无数连续的、轻微的、有利的变异进行自然选择而实现的。它们的发生依赖外界条件的直接影响,也依赖我们似乎无知的自发变异。
对于本书中提出的有关生命的本质或物种起源问题,就目前来说,尽管部分博物学者和地质学者仍然存在异议,但我却坚信他们都是正确的。我也并不期望能够说服他们放弃“创造的计划”或“设计的一致”之类的说法。我相信,那些年轻的博物学者们,自然会用他们独到的目光来面对这个问题。
我深信,如果书中所提出的及华莱士先生所提出的观点,或者有关物种起源的类似观点,一旦被普遍接受后,将在博物学中引起重大的革命。那时,分类学者将再也不会受到这个或那个类型是否属于特有物种的疑问的困扰了。当然,同类的疑问也将迎刃而解。
凝望着窗外潺潺的溪流,鱼儿忘情地跃出水面游弋摆尾,而后倏然潜入河底;天空碧蓝,老鹰悠闲地打着旋,然后飘然远去;远处是茂盛的树林,盘根错节的藤条攀缘直上;林间鸣鸟啁啾,有的间或驻足于灌木丛中,惊起蚱蜢四处逃散;新翻过的泥土,蚯蚓懒懒地爬过,留下一条不甚明显的痕迹……多么动人的景象!可是,您是否想过,它们之间是如此不同,却又彼此相互和谐地依存着,到底受了何种法则的支配呢? 凤凰联动文库:论文学涵养细节(套装共1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