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上册

前言

成都街巷志.上册 袁庭栋 2431 2021-04-06 08:5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上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前言

  城市中的一条又一条街巷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每一条街巷的名称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语言的、地理的、历史的多侧面的综合。每一条街巷都是人们的家园,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一种标志,是后人了解与研究这个城市的一面又一面镜子,是后人阅读与研究城市这本大书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成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过古蜀文明时期的辉煌,神奇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一直为全世界文化学者与旅游者所瞩目;她有过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当时所获得的“天府之国”的桂冠和“文章冠天下”的美誉至今仍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她有过唐宋时期全面的盛世,“扬一益二”的富足和“天下第一名镇”的风情,使她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张纸币的产地,而且吸引了全国几乎所有知名文士来此生活与创作,故有“天下词人皆入蜀”的佳话。如果从准确的历史记载来考察,成都最早建城是在战国后期的公元前311年,主持建城的是当时的秦国蜀郡郡守张若。从那时起,成都城的位置从来就没有迁移,名字也未改变,而这种两千多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就只有成都一个。

  对于一个成都人来说,当我们站在成都的河边桥头,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可以追寻一段又一段历史的记忆,如果再把这些历史记忆进行联网,更可以了解到老成都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体察到新成都的来龙去脉。对这座城市感兴趣的外地朋友,则可以从成都的城、河、桥、街巷去触摸成都的历史文化,感悟成都的变迁轨迹。

  我们有必要走进老成都,这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更是要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先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在一方什么样的水土、一个什么样的家园中出生并成长的。正如成都诗人流沙河先生所说的:“今日的成都,固然应当面向未来,目极全球,脚履国中,指通网上。同时,也应当不时回回头看一看老成都,知晓我们从何处来,那个来处有些什么必须继承,以充实我们的精神文化。”

  我们有必要走进老成都,如果再不一步一步地走上一趟,可能很多东西都快要被遗忘了,以后连回忆的基点都难以找到了,因为成都的变化太快了。在成都诗词楹联学会选编的《当代诗人咏成都》一书中,收有几首成都人写的诗词,很能说明成都的变化之快。其中一首是潘先煌先生的《西江月·老成都迷路》:“晨练归来迷路,街沿道口踟蹰。教人笑煞老成都,自己门口不熟。昨日旧房拆尽,今朝更起宏图。弯弯窄巷变通衢,一派新潮建筑。”

  本书将把大家带回老成都,去追寻,去了解,走进老成都一条一条的街巷。

  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老成都之“老”在不同人心目中各有所指。现存的成都城建成于清代前期,其河、桥、街、巷的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变化较大的是新建的东郊,旧城区变化不大,只是新建了几条街道。开始有较大的变化是从1958年拆城墙、修通人民南路开始的,而发生大的变化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成都市地名领导小组第一次正式颁布了《成都市地名录》,共收录成都地名1337条,其中大多数都是街道名称。发展到今天,当年很多街巷虽然名字还在,但是都已被新建的高楼大厦代替了;很多街巷则是从建筑到名字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历史;还完全保持着改革开放以前旧貌的街巷已经是一条也找不到了。所以,本书中所指的老成都,其大范围指的就是从清代后期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成都,最主要的时间基点应当是新旧中国交替的1949年。笔者所参考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地图,是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测量局测量第五队于1948年绘制、1949年印刷的《成都市街道详图》。

  第二,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成都的城、河、桥、街巷来展现的,是以基本稳定的河、桥体系为基础,通过一条条街巷来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城、桥、河,既是了解整个成都的基础,也是了解成都街巷的坐标,所以本书把这些基础部分置于全书之前,把街巷部分置于其后。

  第三,本书的撰写是从2005年夏天开始的,历时四年。书名几经更改,最后用了《成都街巷志》,是企望向读者表明这是一本有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可以为我们的后代保存资料的书。这里的“志”不是地方志的意思,而是古人所用的“志,记也”,“志,识也”的意思。

  第四,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老成都的街巷文化,不是成都的街巷名录或地名手册,所以请本书的读者千万不要把本书作为一本成都街巷指南来使用。因为本书中除了少数几条新街新路之外,并没有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后新出现的大量的成都新街巷,而主要是有选择地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老街巷。这种选择是否恰当,尚乞读者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袁庭栋 2009年5月 成都街巷志.上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