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历代名人咏四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叁肆
川剧
川剧是四川地方剧种,又称“川戏”。远在三国蜀汉时代即有参军戏,唐宋时成都亦有戏班,明清时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相继入川,与原有川剧相融合,演化成今天的川剧。清末川剧在庙台、会馆、场坝演出,后来进入新兴的戏园。民国初,川剧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腔剧目于一班,以喜剧著称。其中变脸、吐火、藏刀、踢慧眼等绝技表演以及川剧锣鼓、帮腔更具特色。邓小平与朱德、陈毅等川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看川剧。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曾教育干部说:“不懂川剧,就没有文化。”因为四川人都喜欢川剧,如果到四川工作不看川剧,那就会和人民缺乏共鸣。“文化大革命”中,川剧和全国各地其他古老剧种一样遭到封杀。邓小平复出后,1978年春节回到四川,一连三个晚上观看川剧,传统剧种和传统戏目由此得到了解放。
相关诗词:
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
夜深灯火阑珊甚,应就无人笑倚栏。
(宋·道隆《观剧》)
傅粉何玉叔,施朱张六郎。
一生花底活,三日座中香。
假髻云霞腻,缠头金玉相。
燕兰谁作谱,名独殿群芳。
(清·李调元《赠魏长生》)
阄诗度曲老萧郎,回首逢君十六霜。
纤月依然双鬓改,吟虫不断五更凉。
尽多人物伶官传,如此乾坤大戏场。
七里石桥秋水隔,临风无自听笙簧。
(清·曾华臣《怀萧遐亭却寄》)
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
彩凤不输陈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强。
(清·杨燮《锦城竹枝词》)
绝代深恩化作愁,哀弦和泪写伊州。
章华台上三更雨,不是情人亦白头。
(现代·赵熙《在重庆章华舞台重看周慕莲、魏香廷演出〈情探〉》)
贤才窈窕总堪怜,劫后重听蜀国弦。
四海风尘杜陵老,绮筵愁见李龟年。
(现代·吴虞《赞川剧名旦陈碧秀》)
画史歌星两擅名,十年舐笔写倾城。
收来倩影休论价,一曲秋江动上京。
(现代·谢无量《静之收得张大千十年前所写陈书舫小影索题》)
风貌依稀柳敬亭,座中几辈眼青青。
征歌桑海无穷意,今日真成掩袂听。
(现代·刘君惠《赠周企何》)
渝舞巴讴素擅场,锦江春色与天长。
文宗自古传西蜀,诗圣如今剩草堂。
高屋建瓴天下望,名山有主域中光。
百花竞秀推陈出,我欲西归问海棠。
(现代·郭沫若《题为成都川剧学校》)
【链接一】皮影戏
皮影戏刻皮为人物形象,印影于幕布表演传统剧目。宋代有京灯影、陕灯影,传入四川,与川灯影融合。表演节目以演唱川剧为主。
相关诗词:
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
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现代·王克昌《皮灯影》)
滦州剪纸忆分明,西蜀镂皮制更精。
银幕至今呈曼衍,一般灯影绝流行。
(现代·黄炎培《成都灯影》) 历代名人咏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