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漫画讲透孙子兵法(全四册)

02 作战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漫画讲透孙子兵法(全四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2

  作战篇

  一单元 不宜长期用兵

  把《作战篇》排在《计篇》后面,是《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再接着算。算什么呢?就是算要花多少钱。

  19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 驰车千驷:驰车,轻车、战车。驷,四匹马拉的车。

  ② 革车:辎重车,用来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

  ③ 馈粮:馈,运送。运送粮食。

  ④ 胶漆:古代用胶和漆保养武器,文中指制作、维修兵器的材料。

  ⑤ 奉:供给。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作战的规律,要动用轻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士兵十万,还要能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方和后方的开支、招待外交使节的花费、作战器材的补充、车辆甲胄的修护,每天都要消耗千金。这些都齐备了,然后才能调动十万大军行动。

  历史故事

  清军入关

  在清朝取代明朝之前,突破山海关一直是一步关键的战略。其实,清军进入中原的路并不只有山海关一条,但在没攻破山海关之前,清军一直不敢挥师南下。其原因之一,就是战争的花费问题。

  清军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为主,如果不走山海关,那其他通道都在山区。骑兵无法在山区里快速奔驰,等于没有高速移动的优势。第二,游牧民族的粮草主要靠边进攻边抢掠获得,所以清军早期对明朝边关的进犯,都是短期的战争,以抢夺物资为主。如果不走山海关,而在崇山密林里行军,没有百姓和村庄可供抢掠物资,后方的补给跟不上,清军就根本不可能长期作战。第三,山海关是入关最短的路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清军绕开山海关进入中原,山海关的明朝精锐可以和中原明军反过来包围清军,让清军无路可退。

  正是因为这样算账,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都对山海关无可奈何,二十多年不能南下。直到明朝被李自成的起义消耗了大量力量,再加上山海关将领吴三桂投向清朝。清军才最终拿下山海关,十几万军队得以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他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朝三路大军,重创了明朝的军力。

  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之子,自幼随父亲征战。他正式建立“清”的国号,在与明朝的松锦大战中击溃了明朝防线,使清军入关势在必得。

  华杉详解

  孙子对战争的计算,主要就是对钱粮的计算。正是这样的计算,使他提出了不能长期用兵,而最好速决的作战思路。那么孙子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以下这段内容就是孙子列出的清单。

  孙子的时代,马镫还没有发明,人骑马厮杀不稳当,所以中原基本没有骑兵,多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总共七十五人。所以“驰车千驷”就是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而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两万五千人,再加上“驰车千驷”,就是“带甲十万”。

  这么大的部队,还要“千里馈粮”,所以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比如西汉要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只能剩两车了。这是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在回来的路上吃。可见若没有大量的粮草,一来,军队在前线没有粮食吃;二来,还可能在回程的路上饿死。而且十车剩两车还是乐观的估计。李筌注解《孙子兵法》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就是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够一个士兵的粮食!

  再加上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的成本,大家足可想象一场战争背后的花费到底何等巨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孙子第一篇里“兵者,国之大事”的说法。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工作的先后顺序真是一模一样。所以这篇《作战篇》,看似与现代生活无关,其实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名家注解

  作战

  曹操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

  20 久战得不偿失

  原文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注释

  ① 用战也贵胜:作战求速胜。

  ② 屈:不能伸张,指穷尽。

  ③ 久暴师:暴,暴露,指军队长期在外。

  译文

  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要求速胜。作战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军队疲弱,士气锐减;攻城就会力竭;如果军队长久在外,必使国家财用不足。

  历史故事

  穷兵黩武的汉武帝

  汉武帝之世被称为“盛世”,在他之前的文景之治则是“治世”。所谓治世,就是休养生息,税收极低。煮海造盐、开矿炼铁,甚至开铜矿铸钱全部自由。文景之治就是这样的治世,所以经过文景两代皇帝后,西汉国库的钱财粮食堆得装不下,钱都没地方花。可这样巨大的财富,却在汉武帝一朝就被挥霍殆尽,因为汉武帝在位时,正是西汉与匈奴作战最猛烈的时期。

  汉武帝对匈奴总共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次大的远征,连续征战八年,且每次军队数量众多。虽然西汉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彻底消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但是也将国家逼到了破产的边缘。为了充实国库,汉武帝开始由朝廷垄断盐铁制造。此外,他还随意加税,下令全国人民对没如实交税者相互举报。这一下子,官吏勒索之风盛行,没虚报的,也被诬成了虚报。到汉武帝晚年,在空前巨大的政治压力下,他给全国人民写了一份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意思是说,我即位以来,所作所为狂妄悖乱,让天下的百姓愁苦,我追悔莫及。从今天开始,凡是那些伤害百姓和花费巨大的政策和项目,全部停止!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的罪己诏:《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

  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上都有很大建树,历史影响深远。但晚年也因崇信方术、穷兵黩武等引发统治危机。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有很多争议。

  华杉详解

  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作战就是深刻教训。

  可在我们的历史教材和电影电视里,汉武帝的形象一直是相当高大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也很令人激动。但研究一件事,还要多角度地去思考,在辉煌的对匈奴作战背后,是从国家到民间的全国破产。

  在中国的历史上,好日子常常就用治世和盛世来命名。治世就是文景之治或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简单说,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政府不干预民间文化经济和生活,法律不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而那时候禁止的东西极少,比刘邦的“约法三章”多不了几条。人们对盛世津津乐道,却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间天堂,盛世对于百姓来说,反而可能要家破人亡。

  所以孙子的伟大,就在于虽然他是兵家,却不会拼命鼓励主君打仗,从而为他自己建功立业。恰恰相反,孙子拼命劝人别打,因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负责任的人!

  汉武帝的身上,有振兴国家的一面,也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同学们也可以多找找他的生平和事迹,想一想你对他如何评价。

  21 用兵需求速决

  原文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注释

  ① 殚货:指物资耗尽。

  ② 拙速:文中指老老实实求得速胜。

  译文

  如果兵疲气挫,物资穷竭,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到那时,再有智谋的人也束手无策。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实地速决,没见过持久地卖弄巧计的。

  历史故事

  吴军入郢

  在前文“柏举之战”的故事里,吴军利用疲劳战法打败楚军,随后就攻陷了楚国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这是春秋战史上第一次有诸侯国国都被攻陷。

  吴军进入郢都后,纪律松弛。吴王阖闾贪恋楚国财富与女色,数月不归,且放纵军队在郢都胡作非为。

  这时,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向秦国求救。申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令秦哀公十分感动,说:“楚王虽残暴,但有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于是,秦哀公就派出军队援救楚国。另一方面,越国看阖闾军队待在楚国,国内空虚,就“乘其弊而起”,发兵攻吴。阖闾和秦军作战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异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国自立为王了。就这样,阖闾不得不赶忙回吴国平叛,攻击夫概。夫概失败后,率本部投降了楚国。

  所以在这场吴楚之战里,吴王阖闾虽然打了个空前的大胜仗,却不能见好就收,差点儿覆灭,大伤元气,什么利益都没有捞到。

  申包胥

  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和伍子胥是昔日好友,伍子胥帮助吴国攻入楚都郢,申包胥就向秦国求援。秦国一开始不答应,申包胥便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申包胥也因此被看作中国的忠贤典范。

  华杉详解

  孙子这篇兵法原本是写给吴王阖闾的,不过阖闾发动的吴楚之战却成了一个反面案例。这场战争并没有为吴王带来什么利益,那当初为什么要开战呢?这说明人们有时候做事,总是会忘了最根本的目的。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比如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而一旦进攻,就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追上敌军后,进入战斗的各项准备也要快;突破敌军时,快速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孙子认为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往往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时尚服装只能流行一季或一年,而普普通通的白衬衣却能一直穿下去。

  对于孙子的“拙速”理论,晚清名将曾国藩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拙速”就是“不疾而速”。“不疾”是从大的时间概念来说,人生道路很长,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儿。“速”则是从爆发的概念来说,如果十几年我们都认真学习了,那么最终那一下子,我们就能厚积薄发,超过所有人。这就是所谓的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22 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原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 国利:对国家有利。

  译文

  长期用兵而对国家有利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历史故事

  三家灭智伯

  春秋时期,晋国有四大家族,分别是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

  四大家族中智氏最强,智氏的宗主智伯做了晋国执政。他先后找过韩、魏两家索要土地,两家迫于智氏的权势,都献上了自家的土地。智伯志得意满,又找赵家的赵襄子要地。这回要的,是赵家最好的地,而且是赵家祖先宗庙所在之地。赵家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于是智家和赵家就开战了。

  智伯联合韩、魏两家伐赵,但韩、魏两家因土地被强占,早对智伯不满。最终,两家反而被赵氏说服,阵前倒戈,不仅杀了智伯,还分了智伯的土地,最后把整个晋国分割成了韩、赵、魏三国。

  智伯

  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智伯名智瑶,他与魏、赵、韩三家的土地纷争,缘于智伯为增强晋国实力,以身作则向国君献出万户封邑,而其余三家并不愿配合。智氏败亡后,晋国三分,中国从此由春秋进入战国时代。

  华杉详解

  智氏这个例子,是杜佑注解《孙子兵法》时举的。他说:“兵者凶器,久者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就是说,智伯围攻赵国三年都没成功,这才生出变数,偷鸡不成蚀把米。可其实,智伯是个文武全才的人,他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另外三家。如果他攻打赵氏时,能等待时机,周密准备,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举拿下了。晋国可能就成了智国,没有后来三家分晋的事。但夜长梦多,兵久弊生,反为三家所害。

  所以,孙子认为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一个人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但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优先于避害意识呢?主要还是因为侥幸心理,认为今天没复习完,还有明天;这次没考好,还有下次。但是时机不等人,在关键点上失利后,重新再来的代价往往要大了很多。

  工作、学习有时候和打仗一样,是变数很多的事情,甚至可能比打仗的变数还多。因为打仗主要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而学习和工作是跟很多人竞争角逐,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我们信心满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不能抱着“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伟大,失败了是因为环境变化”的心理。因为环境没义务配合我们,失败的首要原因是自己出了问题。

  名家注解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贾林注:“兵久无功,诸侯生心。”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二单元 算好战争成本

  《孙子兵法》反复算战争的账,就是强调战争很贵,人很贵,马很贵,牛很贵,粮很贵。战争成本很高,打不起!那如果有一个办法能把某一项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无敌了吗?

  23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注释

  ① 役不再籍:役,兵役。不一再征兵。

  ② 粮不三载:三载,指多次。不多次运输粮草。

  ③ 因粮于敌:粮草依靠从敌国征用。

  ④ 贵卖:物价昂贵。

  ⑤ 百姓: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有姓,所以“百姓”指百官及其亲属。

  ⑥ 丘役:同“丘甲”,指征收赋役。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用多次征调,粮食不用多次运输。军用从国内取得,而粮草补给从敌国那里征用,所以粮秣就可满足了。国家之所以因军队出动而贫困,就是由于长途运输,长途运输,百官及其亲属就会贫困。而且军队集中的地方物价昂贵,物价昂贵,就会使百官及其亲属财物枯竭,国家财物枯竭,就会急于加重赋税和徭役。

  历史故事

  鲁作丘甲

  “财竭则急于丘役”中的“丘役”,是春秋时鲁成公制定的丘甲制。

  鲁成公是鲁宣公的儿子,鲁成公年幼登基,一上台就制定了按丘征收军赋的税法。古代的军赋制度原来是以一甸为征收单位,每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鲁成公为了防范齐国,临时增加了军赋,不再以一甸为征税单位,而改以每丘为征税单位,所以称为“丘甲”。

  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来计算,《司马法》说:“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所以一丘就是四分之一甸,用一丘来负担原来一甸的赋税,就等于人民的税收上涨了四倍。

  所以大家都认为鲁成公乱来。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的《春秋》还专门记载这件事,谴责鲁成公制定的这个丘甲制度。

  鲁成公

  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鲁成公即位时还很年幼,直到长大成人,一直受到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家族挟制。鲁成公比较出名的事,是多次跑到晋国去结盟,结果都无功而返,让鲁国人觉得丢脸,史载“鲁讳之”。

  华杉详解

  这段话可以分成四部分来看。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粮不三载”的要求就更高了。是指出征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而中间就吃敌人的。这句话就是指一次把事情做对,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不光打仗如此,我们平时学习也要争取把问题收集起来,一次性摸清,而不要零零散散的到处都是,这样才不容易遗漏。

  “国之贫于师则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是说,古代打战时,运粮食要靠人去运、靠牛拉车。这样一来,农夫和耕牛都要离开农田,没人耕地,百姓就不得不贫困了。齐国名相管子就算过一笔账,说运粮行程三百里,国家一年的存粮没了;行程四百里,两年的存粮没了;五百里,则全国人民都要饿肚子。所以诸葛亮北伐时,他得攒三年粮食才能北伐一回,魏国也把他这粮食账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时候来。每次他来,魏国就坚壁高垒,不跟他打,时间一到,他粮食吃完了,只好自己回去了。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是说,部队驻扎的地方因为人多,周围的物价就会飞涨上去。比如清军为围困太平军的金陵城,就在金陵周围设江北、江南两个大营,一围就是好几年。那周围茶楼酒肆、烟馆妓院繁荣得不得了,物价飞涨,周围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么高的物价,他们的钱就不够用了。

  “财竭则急于丘役”就是鲁成公的故事。因为防卫的需要,鲁成公改变税制,让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增加了四倍。

  《孙子兵法》反复算这些账,就是强调战争成本很高,打不起,所以历代名将都会想方设法来减少自己这一方的成本。

  24 吃自己的,不如吃敌人的

  原文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 公家:诸侯公室。

  ② 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惫。

  ③ 戟楯蔽橹:戟,古代兵器名。楯通“盾”,盾牌。蔽橹,大盾牌,战车上的防护器械。

  ④ 丘牛大车:辎重车和拉大车的牛。

  ⑤ 务:务必。

  ⑥ 钟:和下文的石都是古代计量单位。

  ⑦ 萁秆:萁,豆秸。牛马的饲料。

  译文

  国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室空虚。百官的家产要耗去十分之七;诸侯公室的耗费、车辆损坏、马匹疲劳、甲胄弓弩、戟盾、蔽橹和运输的牲畜及车,也要耗去十分之六。所以高明的将领,力求用敌人的物资来补充自己。吃敌粮一石,抵得上本国的二十石;吃敌人一石草料,抵得上本国的二十石。

  历史故事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

  成吉思汗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是蒙古诸王和群臣为铁木真上的尊号,意思就是称赞他是一个如同海洋一样伟大且强大的帝王。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日渐强盛,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有力的作战手段,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最后消灭了西夏。西夏之后,成吉思汗又将目标对准了金国,开始了蒙金战争。在不断征战的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成吉思汗四处掠夺工匠艺人,往往每攻克一座城,就掠夺数万工匠。随后,成吉思汗又建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成吉思汗发明了“箭速传骑”,使蒙古骑兵日行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大增,有“蒙古旋风”之称。便是以这股“旋风”,成吉思汗又向西征讨,先后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钦察骑兵和斡罗思诸公国等势力。在他逝后,他的儿子们继续对外扩张政策,使蒙古帝国的版图一直远达东欧。

  成吉思汗

  大蒙古国可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幼年时,父亲被杀,部族离散。他经过不断努力,不仅重组了自己的部族,还一步步统一蒙古。他最终建立大蒙古国,并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了大片疆域。

  华杉详解

  孙子在《作战篇》里,强调了用各种手段减少己方的消耗,吃敌人的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为此,孙子算了一笔账,即为什么食敌一钟,相当于自己的二十钟。因为二十钟是运一钟粮食到前线的成本!靠牛车千里运粮,比人行军慢得多,还要劳民力役,要运粮部队保护。出发时运两万一千钟粮食,运粮部队去的路上吃掉一万三千钟,到前线交接一千钟,再带七千钟回来路上吃,不然就饿死在半路回不来了。这笔账就这么算出来了!

  孙子说的二十倍,还只是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战争,因为当时基本是在平原打战,战区属于已开发地区,成本就低一些。秦攻匈奴时,命天下运粮,从山东开始运,每三十钟粮,运到前线就剩一石。这么算,成本就不是二十倍,而是二百倍!汉武帝通西南夷,数万人运粮,也是十几钟粮,运到前线才剩一石,这是一百倍的成本。后来西汉征匈奴,征西南夷,都需要翻山越岭到不毛之地,运粮成本就更高了。

  而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粮食上的成本领先就是关键。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赶着牛羊走,每天喝羊奶牛奶,吃羊肉牛肉,牛羊一边走还一边生小牛小羊,所以他的部队就不需要后方运输。到了前线,打下城池,就吃敌人的,这是他的军队能驰骋那么远的关键因素。孙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成吉思汗都做到了。

  25 激怒与利诱的妙用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注释

  ① 货:用财物奖赏。

  译文

  要想士卒奋勇杀敌,就要激励他们;要想将士奋力夺取敌人资财,就要奖励他们。

  历史故事

  田单守城

  田单是齐国即墨城的守将。当时齐国被燕国打得大败,即墨的原守将阵亡,于是大家又推举了田单。

  为了击退燕军,田单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齐国人的愤怒,好化悲愤为力量。于是他就散布谣言,说齐国人最怕燕军掘他们的祖坟。燕军上了钩,果然在即墨城外到处掘齐国人祖坟,又把尸体烧掉。齐国人在城墙上看见了,每个人眼睛都恨得喷出火来。田单见士卒都很愤怒,便率军出城作战。齐国人杀红了眼,大破燕师。

  田单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原本只是管理市场的官员,因在燕国攻齐中表现优秀,收复失地七十余城,因此被拜为相国。后来,田单受到齐王猜忌,又投奔赵国,在赵国出将入相,被封为都平君。

  华杉详解

  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对此,孙子认为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先讲怒,怒就是同仇敌忾。

  田单守即墨就是利用了齐国人民的愤怒。当这种愤怒深入每一个人内心的时候,不仅军队能同仇敌忾,敌人的间谍也没法渗透到我们的后方来了。

  再讲赏,曹操注解《孙子兵法》时,就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我们常说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不好。其实军纪好与不好,都在于主帅的战略目的。军纪好,秋毫无犯,那是为了争取人心,是有政治目的的;军纪不好,烧杀抢掠,那是激励士兵的机制。比如一个城久攻不下,城里人死守不投降,这时就没必要对敌人秋毫无犯了。为了先完成胜利的任务,主帅就会激励士兵:“破城之后,大掠三日。”士兵们自然就疯狂了。

  这种允许抢夺的命令,有时甚至是皇帝公开宣布的。宋太祖伐蜀,攻打四川的时候,赵匡胤就下令:所得州县都归我,仓库财货全部赏给士卒——“国家所欲,惟土疆耳”。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也是抢光了财物,为毁灭证据,还一把火将天王府烧了。慈禧太后心里很清楚,但问也不问,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所以可以看到,古今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最典型的,就是把抢来的敌人或民间财物全部分给兄弟们,自己分文不取。因为他自己不参与分,觉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没话说,大家就都愿意跟他打仗。这种激励机制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考试排名次、评选三好学生,都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这样,就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名家注解

  故杀敌者,怒也

  杜牧注:“万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势使然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

  杜牧注:“使士见取敌之利者,货财也。谓得敌之货财,必以赏之,使人皆有欲,各自为战。人知胜敌以厚赏之利,则冒白刃、当矢石而乐以进战者,皆货财酬勋赏劳之诱也。”

  26 吸收对方,为我所用

  原文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 民之司命:司命,古代的星名。人民命运之所系。

  译文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让我方的士兵和俘虏来的士兵夹杂乘坐;优待俘虏,供养他们。这就能既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速胜有利,拖延长久则不利。因此,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历史故事

  刘秀降铜马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致天下大乱,刘秀以刘氏皇族的身份投身到起义之中,与群雄争霸天下。

  当时,在河北州郡有铜马、高湖、重连等农民起义军,他们攻城略地,互相争战。其中以铜马军势力最强大,有十几万之众。刘秀想要平定河北,就要攻打铜马军。面对铜马军的屡次挑战,刘秀坚守不出,这样对峙了一个多月,铜马军粮食吃完,趁夜逃走,刘秀便率军追击,大破铜马军。

  铜马军向刘秀投降时,其他几支农民军赶到,与未降的部分铜马军联合,再次挑战刘秀。刘秀又一次击败了他们,还将他们的大小首领都封为列侯。可是投降的铜马军众人很是不安,因为他们之前降过一次,又叛,又被打败,最后又降,所以他们觉得刘秀不会信任自己。刘秀也知道他们的心思,就仅率十余骑,亲探铜马大营,展示了以命相托的绝对诚意。降将们感激涕零,说:“萧王(指刘秀)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刘秀把自己的一颗赤心放到别人肚子里,这是多大的诚意呀!这就是成语“推心置腹”的由来。

  刘秀得到了铜马军十几万的兵力,兵势大振,为之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秀

  东汉王朝建立者。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少年时,正逢王莽篡立新朝时。当时天下大乱,刘秀也随兄弟起兵。经过十几年的统一战争,刘秀最终平定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铜马军

  新莽末年河北的农民起义军。当时河北起义军众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铜马军最强大。后来铜马军被刘秀收编,成为刘秀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刘秀本人也因此得到了“铜马帝”的称号。

  华杉详解

  懂得如何赏赐将士和安抚投降兵士,也是降低战争成本的一项手段。

  “赏其先得者”,就是赏夺得第一辆战车的士卒。因为先得者往往是最积极的人,他先发动,大家才跟着一哄而上。攻城也是一样,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人一定要重赏,这样才能人人奋勇争先。而对主帅来说,看清楚谁第一个抢到车、登上城墙,和指挥战斗同样重要。因为他如果搞不清楚该赏谁,下回就没人奋勇争先了。

  所以古人用兵,必使车夺车,骑夺骑,步夺步,这就是一个考核标准:战车部队一定要夺得对方的战车,骑兵要夺对方骑兵的马和装备,步兵要缴获敌方步兵武器,这才能记功领赏。没有夺得敌方资源,光是杀敌战胜,那不算功劳。

  那打败敌方,俘虏了敌方士卒之后呢?孙子说“卒善而养之”,就是要对他们好,争取让他们加入我军,为我所用。

  孙子能这么想可不容易,因为古代杀俘虏很普遍。试想一下我们俘虏了几十万人,不好控制,不敢信任,还得管他们吃喝,所以往往一坑了之,就像秦国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那样。而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如果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不是胜,是两败俱伤,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保全自己之余,最好把敌人也保全,才是“胜敌而益强”。孙子的整个军事思想,就是这样慎战的思想、不战的思想和速战的思想。刘秀就是按孙子的这个思路做的。

  把这一思想活用在生活中,就是追求双赢。跑步比赛,只能有一个第一名,那我们是不是要把他绊倒,好让自己得第一呢?不,我们应该从提高自己做起,让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良性的竞争。

  名家注解

  兵贵胜,不贵久

  曹操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作战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漫画讲透孙子兵法(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