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五章

  拜访孔明

  一别徐庶,刘备总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一连数日,他整日浑浑噩噩,痛苦难捱。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召集身边的文武群臣,一起商量:“徐庶临行前,曾向我举荐贤人诸葛亮。我打算前去请他出山,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这时,忽有守城卫兵前来禀报,“城外来了一位老人家,让我们前来通禀,说是要见主公。”

  “来者何人?”

  “他头戴峨冠,手拄藜杖,须发皆白,肤如桃花。属下看起来,此人的气度风范不似寻常老人。”

  “莫非是诸葛亮亲自登门?”

  有人猜测道。刘备也觉得有此可能,连忙亲自赶到门外迎接。出去一看,却发现来者竟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先生驾到,刘某有失远迎,快请进来!”

  刘备兴冲冲将司马徽迎入堂中。他一再感谢水镜先生上次的留宿之恩,又说道:“刘某一直想再去拜望先生,怎奈军务烦身,一直未能成行。今日先生大驾光临,刘某实在心中欢喜得紧啊。”

  司马徽微微摇头,说道:“不打紧的。老朽此番前来也是顺道,听说徐庶投奔到此处,便想来看看他。”

  “您说徐庶吗?实在不巧,他几日前刚刚离开。”

  “哦?他去哪了?”

  “徐庶说,他接到了母亲的书信,如今徐母被曹操软禁在许都,他只得前去探母。”

  “这就怪了。他的母亲既然被软禁起来,怎么还能送来书信?老朽实在想不通。”

  “莫非先生觉得此事可疑吗?”

  “老朽倒是认识这位徐老夫人,她可是一位世上难得的贤母。徐老夫人绝不会写出如此愚蠢的书信,叫儿子去许都的。”

  “难道那封家信是伪造的不成?”

  “老朽觉得,极有可能那信是假的。唉!只可惜若是徐庶不去,徐母尚可平安无事。倘若徐庶当真去了,徐母必然性命难保啊!”

  “竟有此事?对了,水镜先生,刘某还有一事相问。在徐庶临行之际,他曾举荐隆中的贤人诸葛亮。可惜当时时间仓促,刘某不及细问。不知先生是否知道此人?”

  “哈哈哈!”司马徽大笑道,“徐庶他走就走吧,何必多此一举呢?这个人啊,竟给别人找差事,真能添麻烦。”

  “您是说给谁找差事?”

  “自然是诸葛亮了!若是他真的离开这里,我们这些道友可就寂寞不已了。”

  “您所说的道友都是谁呢?”

  “我们这些道友不外乎博陵的崔州平,颍州的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还有徐庶等人,总共不到十人。”

  “这些个个都是知名之士。唯独诸葛亮这个人,刘某从未听过。”

  “诸葛亮原本就厌倦名利。他珍惜声名,宛如穷人怀揣珠玉一般。”

  “那么在这一众道友之中,诸葛亮的才学排列几等?是上等还是中等呢?”

  “若论才学,诸葛亮的学问不可妄论高低。他胸怀雄才大略,对于任何事都能抓住关键,解决难题。”

  司马徽说罢,拄着藜杖站起身来说道:“老朽告辞了。”

  刘备连忙起身,一边挽留一边继续问道:“为何以荆州襄阳为中心,这块地方会有那么多的名士贤人聚集于此呢?”

  司马徽原本拿起藜杖,准备离开。听到刘备这个问题,他便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说道:“众多贤人名士聚集此地,绝非偶然。从前有个人名叫殷馗,此人精通天文,熟悉占卜之术。他根据星辰分布,曾经预言此处必为贤人之中心。如今还有许多当地的老人记得此事。你看,此处不仅位于长江的中游,又位于几方势力之交界,占尽天时地利。时事动迁,此地也必将汇集众多有识之士。他们有的在此静观时局变迁,有的潜心修学,有的则胸怀大志。这世事变化,皆在众人的眼中。”

  “此言有理。刘某听闻先生一言,才更清楚如今所处之地的意义。”

  “既然你能够清楚自己周遭的环境,便踏出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之所以会来到此处,并非自己意志的驱使,也非他人的邀约,而是大环境使然。你只不过是顺应着时代潮流,漂泊至此。这究竟是天意,还是偶然呢?在这片土地上,充满阳春之气,百花竞放,争奇斗艳。你难道感受不到这块土地中所蕴藏的生命力吗?你难道体会不到这蓬勃的生机吗?你的浑身热血难道不因此而沸腾吗?”

  “是的!刘某确有所感。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备受煎熬,浑身痛苦不堪,甚至有时坐立不安。”

  “好!好!”司马徽又呵呵笑道,“只要你能感到痛苦,其他的便不再重要了。你就继续努力吧!”

  “先生留步,刘某还有一事请教。刘某想去隆中拜访那位贤人诸葛亮,但听说他自比管仲、乐毅,不知他是否真如管仲、乐毅那般了得呢?”

  “那是自然!诸葛亮绝不会过分评价自己。依老朽以为,他上可比兴周朝八百年盛世的太公望,下可比旺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张子房,而且他毫不逊色!”

  司马徽边说边走下台阶,他向刘备拱手告别。无论刘备如何挽留,他只是一笑了之,口中长叹:“卧龙啊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哈哈大笑,飘然而去。

  刘备不由得长叹。他觉得,既然像司马徽这样的高士都如此盛赞诸葛亮,那此人必定是蛰伏在深渊中的蛟龙。他决心尽快前去拜访诸葛亮,每日都对周围的人反复提起此事。

  终于有一天,他忙中得闲。于是带着关羽和张飞,轻车简从,一路往隆中而去。

  一路之上,冬日的田园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刘备心中充满期待,看到如此美景更是觉得心旷神怡。他们往郊外的村道上行走了几里路,忽闻唱歌之声。这歌谣是由田畦、菜园间劳作的农夫所唱,歌词中唱道: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士,高眠卧不足。

  刘备勒住缰绳,向一位农夫打听此歌的作者。农夫立即答道:“这是卧龙先生写的歌谣。”

  “你说这是卧龙先生写的歌谣是吗?”

  “正是。”

  “敢问卧龙先生家住何处?”

  “你看前面山南,有一条山冈,那里就是卧龙冈。在山冈的低洼处有一片树林。走入林中,便可看到卧龙先生的草庐了。”

  农夫详细地指了路,便低下头去,继续耕种。

  “这一带的百姓,果然与众不同。”

  刘备不禁对左右随从感叹一声。一行人继续前行,走了三四里路,便顺着乡间的小道来到了山冈下。

  一路之上,景色宜人。冬日树梢,枝丫直上天,露出一片蓝天。虫鸣鸟啼,分外婉转。微风轻拂,小溪淙淙,一株巨松迎客而出,枝叶迎风飒飒作响。一行人踏在山坡之上,一会儿走在林荫小路,一会儿渡过小桥流水,沿路美景,美不胜收。这一路之上,虽然山路颇长,但他们身处美景之中,竟忘却了上山的疲惫。

  “大哥,那边有一座草庐。”

  关羽发现了草庐,立刻指点前方。刘备点头,下马信步而行。

  走了几步,便见到一个竹篱笆围绕的小院。小院的柴门处有位童子,他正在逗一只小猴。小猴见到有生人前来,立刻跳上高枝,不停地吱吱叫着。

  刘备上前,轻声问道:“童子,请问这里是诸葛先生家吗?”

  “嗯。”

  童子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哼了一声。他又瞪着枣子般的大眼睛,盯着刘备和身后的关羽、张飞等人。

  “我有要事求见,烦请通禀一声。就说我是朝廷的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新野刘备,字玄德。特来拜访先生。”

  “你说慢点!”童子突然开口,“你说得太长了,这些我可记不住。请再说一遍。”

  “好的,这名号确实有些长了。那你只要说新野刘备来访即可。”

  “真是不巧!我家先生一早就出去了,现在还没回来。”

  “请问先生到何处去了?”

  “这我可不知道。先生向来行踪飘忽不定的。”

  “那他何时归来呢?”

  “那可说不准。有时三五天,有时十多天也不一定吧。”

  刘备闻言,十分失望。他失落地站在草庐之外,伫立良久。张飞见状,只得好言相劝:“咱们找的人既然不在家,那便赶快回去吧。”

  关羽也策马上前,安慰道:“正是。我们下次不妨先派人来打探先生是否在家,再来也不迟。”

  刘备原想一直在此等候,直到诸葛亮回来。但见两位弟弟催促,只得请小童代为转告,这才黯然离开了卧龙冈。

  下山之时,刘备沿路观察,只觉得此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松竹茂盛,猿鹤相嬉,好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致。刘备不禁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来到山脚下时,他们迎面忽见一人。只见他身着青色布衣,头戴逍遥巾,正拄杖上山。

  待走近一看,便发现他眉清目秀,一副高士之风。初见此人,便如同得见空谷幽兰一般,馨香四溢。刘备心头一动:“莫非此人便是诸葛亮吗?”

  刘备一念至此,便立刻下马,紧走了五六步上前。

  这位乌巾青衣的高士,见刘备突然下马上前,又向自己殷勤施礼,不禁吓了一跳。他驻足问道:“请问阁下可有事吗?在下似乎与您并不认识。”

  刘备恭敬地说道:“在下刚去拜访先生的草庐,不巧先生不在家,只得怅然而归。没想到竟能在此与您相遇,真是不胜荣幸。”

  青衣高士仍一脸不解地问道:“您恐怕认错人了。敢问将军的大名是?”

  “在下是新野的刘备。”

  “哦!原来是刘大人。”

  “请问您就是诸葛先生吧?”

  “非也,非也!我和他比,如同乌鸦与灵鸟之别。”

  “那您是……”

  “我是诸葛亮的朋友,博陵的崔州平。”

  “哦!原来是诸葛先生的朋友。”

  “崔某久仰将军的大名。不知您今日如此轻车简从,突然造访他的草庐,有何贵干?”

  “也罢。我们正好叙谈一番。那边有块大石,我们坐下来说吧。”

  于是,两人坐在路边大石上,说起话来。

  “刘某此番拜访诸葛先生,志在寻求治国安民之策,想请他指教一二。”

  崔州平忽然仰天大笑:“这本是件好事。不过依崔某所见,您似乎不懂得治乱之理。”

  “哦?不知阁下有何高见,刘某愿闻其详。”

  “若蒙将军不弃崔某仅为一介山野儒生,出言不逊,在下便斗胆一言。自古以来,治乱无常。治之极则生乱,乱之极则入治。于今而论,自光武中兴以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可谓是太平盛世。但如今四处动乱,遍地干戈,战鼓冲天,这岂不是治极生乱之时吗?”

  “不错。从乱兆至今,已有二十年了吧。”

  “若以人的一生来讲,二十年之乱可能显得太长了。但放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二十年不过是短短一瞬,不过是暴风雨前的一阵冷风而已。”

  “正因如此,刘某才愿求得贤人,救万民于水火,或者将灾难降到最低。这也是刘某今生的使命。”

  “难得将军有此理想,崔某佩服。只不过这世上万物,生生灭灭终无尽头。君请看,自从这片黄土地上有了人类,历经秦汉政体,各国制度的种种转变,历史的车轮总是循环往复。万事万物,生生灭灭,此乃天理轮回。你看那大自然之中,新叶吐绿,转而变成枯叶飘落,不过是万物轮回,亘古不变的道理罢了。”

  “我等是凡夫俗子,不能像高士那样冷静地观察世事。但是刘某实在不忍心眼看生灵涂炭,千千万万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痛苦地挣扎,逃脱不了无谓流血的宿命。”

  “这恐怕就是英雄自寻烦恼罢了。将军想拜访诸葛亮,难不成是要他去改变宇宙的天理吗?纵使诸葛亮能够斡旋天地,补缀乾坤,也只是枉然。战争是永恒的,不会因一人之故而消亡。况且诸葛亮亦非健壮之体,自知生命有限啊。哈哈哈!”

  刘备一直听得认真,待崔州平讲完,他便深深道谢:“承蒙赐教,非常感谢!”

  之后,他又言归正传,说道:“刘备今日得到先生指点,实在有幸。只是此番拜访诸葛先生不见,未免遗憾。您可知道他去哪里了吗?”

  崔州平起身,摇了摇头:“崔某也不知道。我此番也是去草庐寻他的,才到这里便听说他不在家。那我也只能回去了。”

  刘备也起身,邀约道:“不知先生可否愿意与在下一起回新野?刘某愿继续听取您的高论。”

  崔州平摆手说道:“崔某不过是一介山野儒生,并无心追逐世上名利。就此别过,有缘再会。”

  说罢,崔州平长揖告别,翩然而去。刘备也上马,离开卧龙冈,踏上归途。

  途中,关羽低声问道:“刚才那位隐士所说的治乱之论,大哥当真以为是正确的吗?”

  “非也!”刘备微笑答道,“他所说的,只是他们那些人以为的真理,而非天下苍生的真理。这片大地是亿万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而所谓的高人、隐士,不过只有区区数人。真理岂可让他们寥寥数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不过他们尽可以对理想高谈阔论。”

  “既然大哥已然明了治乱之理,那为何还会任那个崔州平喋喋不休呢?”

  “你有所不知。我只不过觉得,若能通过这次交谈,从中获得一言半句有益于救世济民的金玉良言,便很值得了。因此才会耐心倾听。”

  “大哥听了半天,不还是一无所获吗?”

  “的确,并无收获。他确实有些自己的独特见解,只不过并非我之所需。看来我只能寄希望于那个尚未谋面的诸葛亮,看看他会说出何种高论。”

  回到新野后,没过几天,刘备便派人去打听诸葛亮是否在家。来人回来禀告说:“诸葛先生这几天已经回家了,但他马上还要出去。如今在草庐闭门不出。”

  “那么我们今天就出发。”

  刘备连忙命人备马,准备出发。

  张飞走向马侧,愤愤不平地对已跨上马的刘备说道:“诸葛亮不过是个低贱的农夫,大哥何必三番五次地亲自前去?如此大费周章,倒让百姓见笑。干脆派个人去,把诸葛亮叫来不就行了!”

  “不可!诸葛亮乃稀世贤人,如此举动太过失礼。刘某一定要亲自相迎才是。”

  “那个诸葛亮算什么大学问家,大贤人,我可不清楚。他不过有十几亩地,整天躲在小书斋里,不问世事。倘若这次他还推脱不来,俺老张就把他揪来新野!”

  “你啊你,如此鲁莽,怎么不会吃闭门羹?你还是该多读读书,学习孔孟之道,再来发表意见吧。”

  刘备又一次轻车简从,出了新野城,走向郊外。行不多时,灰蒙蒙的天空忽降霏霏雨雪。

  时值十二月中旬。朔风凛冽,寒凉刺骨。雪越下越大,几乎将道路都遮盖了。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