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九章

  借东风

  周瑜此番伤得不轻,只得整日躺在大帐之中,不断呻吟,昏昏沉睡。

  军医竭力抢救于他,同时,也派出急使,将情形禀告吴主孙权:“周都督意外受伤,病情严重!”

  这个消息传开,吴军上下士气一落千丈,大家都觉得十分沮丧。

  鲁肃心中颇为担忧,尤其孙曹两家刚刚开战,周都督便一病不起。无奈之下,他只得急匆匆前往诸葛亮的住处,商议对策。

  “先生想必已经听说了周都督的病情了,我们现在该如何是好呢?”

  诸葛亮却显得十分镇定。他反问道:“子敬兄是怎么想的?”

  “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周都督忽然遭到这种意外之伤,肯定对曹军来说是天降福音,而对我东吴却是一个致命打击!”

  “致命打击?子敬兄未免小题大做了吧。只要周都督的病能好起来,便是无碍。”

  “周都督的病情若能尽快好转,那便是东吴之大幸啊!”

  “孔明随你一同去探病吧!”

  诸葛亮立刻起身。

  两人离开船屋,便骑着驴子直奔周瑜所在的主阵。进入周瑜的大帐后,他们只见周瑜正和衣卧在榻上,频频呻吟。

  诸葛亮来到周瑜的病榻旁,轻声问道:“都督现在觉得怎么样?”

  周瑜微微睁眼,干涸的嘴角微微移动:“嗯!孔明先生来了。”

  “周都督,请你打起精神来!”

  “唉!我只要一起身,就觉得头昏眼花,一闻到药味就想吐。”

  “周都督是为了何事烦忧?依我看来,您的身体应该并无大碍。”

  “烦忧之事吗?周某哪里有什么烦忧之事?”

  “既然如此,周都督便下床走一走吧。来!我来扶你起床试试!”

  “不必啦!周某一离开枕头,便觉得头晕目眩,眼冒金星。”

  “依我看来,周都督得的是心病啊!这些病症不过是你的心理作用!都督请看,日月星辰,有晴有阴,宇宙万象,自有规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常有的。请都督万事想开,顺其自然便会拨云见日,重获希望的。”

  “嗯,嗯!”

  周瑜一边呻吟,一边又将眼睛阖上。诸葛亮不禁笑道:“只要都督能够心平气和,这些病症便会在一呼一吸之间,逐渐离你而去。若想彻底祛除病根,只需服用些寒凉之药便可。”

  “哦?先生有何寒凉之药吗?”

  “自然是有的!我保证,只要都督服下此药,便能立刻气脉顺畅,病情痊愈。”

  “孔明先生……”周瑜这才勉强支撑着坐起身来,“请先生不吝赐教,这不仅是为了周某一人,更是为了东吴百姓啊!”

  “好吧!不过这个秘方不可泄露给他人,否则便不灵验了。请都督先屏退左右。”

  于是周瑜立刻命左右近侍都退下,帐中只留鲁肃一人。诸葛亮这才取过纸笔,写下十六个字,交予周瑜: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都督,这便是您的病源所在吧!”

  周瑜惊愕不已。他目不转睛地注视诸葛亮良久,最后才笑着说道:“周某佩服!先生果然眼力通神,看来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先生啊!”

  目前正是寒冬时节,吹的是东北风。如果周瑜贸然对江北曹军发动火攻的话,极有可能被风势引得火焰扑回南岸,造成己方船只和营寨的损失。

  诸葛亮洞悉了周瑜心中的苦闷,并且一语道破。周瑜之前本不愿向诸葛亮吐露心声,不料却被对方早已识破。他在惊愕之余,心中十分佩服诸葛亮的见识。他也清楚,面对如此睿智的诸葛亮,他再想隐瞒,是毫无意义的。

  “如今军情急迫,天气又不遂人愿,周某该如何是好?”

  此时,周瑜只得虚心向诸葛亮请教。

  诸葛亮答道:“在孔明年轻之时,曾经得到一位高人指点,传授给我八门遁甲的天书。其中,有祈祷风伯雨师之秘法。周都督若想求得东南风,孔明愿穷尽毕生之心血,根据天书所示,为都督祈得东南风。”

  诸葛亮此时早已成竹在胸,因此非常笃定。他熟悉天象,知道虽然冬季常刮东北风,但在每年的十一月,会因大气洋流的作用,刮几天东南风。在隆冬之际刮起东南风时,总令人难以置信。这便是后世所称的信风。

  诸葛亮在隐居隆中之时,年年观察气象,发现每年都会刮起信风,没有一年例外。他知道今年尚未刮过信风,因此深信,今年的东南风不久便会刮起。

  “只要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这一天,孔明便可祭拜天神,借来三日的东南风。周都督只需在南屏山上筑一座七星坛,我便可一心一意做法,借来东风!”

  周瑜一听,喜出望外。他全然忘记了身上的病痛,立即走出帐外,亲自布置筑坛之事。鲁肃也随诸葛亮一同催马,赶往南屏山。他们勘测地形,监督工程进度。

  周瑜足足派了五百士卒前往南屏山修筑祭坛,祭官则有一百二十人。

  祭坛的一应布置都按传统古礼,做好准备。

  他们取了东南方之红土,砌了一座方圆二十四丈,每层高三尺,总共九尺的三重祭坛。

  最下面一层插着二十八宿的青旗,作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之状。

  第二层竖有六十四面黄旗,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

  最上一层有四人肃立其上,各人带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

  左侧之人手执长竿,竿尖上以鸡羽为顶盖,以招风信。

  右侧之人则举系有七星号带的长竿,以表风色。

  后面二人则分别手捧宝剑和香炉。

  祭坛下方有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等,由二十四名士兵各持一件,负责护卫,以免邪魔靠近。从规制上来看,这个求东风的祭坛非常隆重,规模浩大。

  待到十一月二十日那天。

  诸葛亮已在前一日沐浴斋戒。此刻,但见他身披白色道服,跣足散发,步上祭坛。只待吉时一到便开始三日三夜的求东风的仪式。

  就在开始之前,诸葛亮突然高声叫道:“子敬兄,你可在否?”

  鲁肃立刻在坛下回应:“子敬在此。”

  诸葛亮向他招了招手,说道:“请你近前说话!”

  之后,诸葛亮严肃地吩咐道:“从现在起,孔明便要开始祈风了。若蒙苍天垂怜,被我一片赤诚所动,便会在三日之内吹起东南风。到时候,便可按之前的计划,立刻向敌军发起火攻,不得有误。请子敬兄将此意转告周都督,请他在三日之内做好万全的准备,只待东风一到,便立刻出兵!”

  “子敬明白!”

  鲁肃立刻快马加鞭,奔下南屏山。

  待鲁肃离开后,诸葛亮又告诫坛下的护卫将士:“在我祈风之时,所有人不得擅离方位!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失口乱言!倘若有任何异象发生,也不得大惊小怪!违令者斩!”

  说罢,诸葛亮转身,缓步登坛,面南而立。

  他焚香、注水,默默祈祷了约莫两个时辰。

  但见诸葛亮口中念念有词,三唱祝文,又默祷许久,仿佛真能通灵一般。坛上坛下,所有士卒不敢作声,只是望着诸葛亮作法。此时,就连天地万象,也出奇静谧。

  不知不觉之间,天色已暗,天边星光闪烁。诸葛亮这才走下祭坛,回到帷幕之中稍事休息。之后,他吩咐祭官和护卫将士道:“大家休息一下,轮流吃饭。”

  到初更时分,诸葛亮又再度登坛作法。深夜的星空,料峭凄冷,四周只有一片死寂,却不见有任何起风的征兆。

  那厢,鲁肃已将诸葛亮的口信飞报给周瑜,调兵遣将做好万全的准备。同时,派出快马向吴主孙权报告了事情的始末。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东吴大军便静等时机来临。倘若诸葛亮此番祈风灵验,江上当真吹起东南风,他们便会立刻发起全面总攻。

  另一方面,除了这个祈风仪式之外,黄盖也按之前的计划行事。他暗中准备了二十余艘快舟,船上载满干柴枯草,以及硫黄烟硝等物,又以青布油单遮盖。另外,黄盖还调拨了三百名熟悉水性的精兵,分配在各船之上,只等大都督一声令下,便可行动。

  当然,这些布置都极为保密,并未声张。在黄盖暗中布置的同时,甘宁和阚泽二人则巧妙地控制了曹操的奸细蔡和、蔡仲兄弟。甘宁等人将蔡氏兄弟一直留在大营之中,整日拉着他们饮酒作乐。为了使他们放松警惕,还不断讨论:“咱们怎样才能顺利逃脱东吴阵营,平安抵达曹丞相营中?”

  东吴始终不放他们上岸。

  第二天傍晚时分,夕阳映红了天边的晚霞,也将奔流不息的长江染得通红。

  吴主孙权派人传令:“吴侯已亲率旗下所有兵船溯江而上,现停靠在距此地前线八十里处。”

  如今,整个东吴的所有军队都严阵以待,无论是吴侯孙权的船队,还是前线的所有将士,只等周瑜大都督一声令下,便要冲锋杀敌。

  各阵将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每个人都蓄势待发,心中想着:“就要开战了吧?马上就要上阵了吧?”

  夜色愈深,愈显得十分静谧。

  此时星光澄澈,云朵在没有一丝风的夜空中,静止不动。三江之水也陷入一片黑甜乡中沉睡,只有偶尔才能见到粼粼波光晃动。

  周瑜忍不住埋怨道:“这诸葛亮到底在做什么?他祈风怎么毫无作用!会不会是他又在耍花样?再不然,就是他自己信口开河,如今正在南屏山的七星坛上进退两难,懊恼不已吧!”

  鲁肃连忙在一旁打圆场道:“不可能的!孔明先生并非那种轻率行事之人。他不会做引灾上身之事的。还请都督再等等吧。”

  “可是,子敬兄你且想来。如今已是冬末时节,怎么可能会刮东南风呢?”

  然后,就在周瑜说完此话后不到两个时辰,忽然之间,天象就发生了变化。水雾飒飒,乌云飏飏,人们能感觉迎面吹过缕缕微风,正是略带暖意的东南风。

  “咦?起风了?”

  “对呀!真的起风了!”

  周瑜与鲁肃情不自禁大叫起来,一起冲到辕门之外。

  两人抬眼望去,只见无数旌旗旄幡,此时皆朝西北方向飘舞着。

  “啊!刮的果然是东南风!”

  “确实是东南风!”

  两人见状,竟目瞪口呆,久久难以成言。

  突然,周瑜身子一震,颤声说道:“这诸葛亮究竟是人是妖?他怎么竟能扭转乾坤,神鬼莫测?倘若留得他在,岂不是祸国殃民?他一人之力竟比黄巾之乱,还有各地的旁门邪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人绝不能留,应该尽早除掉!”

  周瑜立刻唤来丁奉、徐盛二将,命他们率领水陆兵士五百人,立刻赶往南屏山。

  鲁肃不解地问道:“都督,您派他们做什么?”

  “以后再说。”

  “都督!你不会是要他们去杀孔明先生吧?如今决战在即,您怎可胡乱杀人?”

  ……

  周瑜却紧闭双唇,一言不发。他瞥了一眼鲁肃,眼神似乎在怪他:“子敬啊子敬,你这个人实在不明事理啊!”

  周瑜的眼光炯炯,发丝拂动,温煦的东南风正轻轻拂过他的脸庞。

  五百兵士水陆并进,直扑南屏山而来。丁奉更是抢先率领三百人,爬上山头。

  他们遥遥仰望七星坛,只见几百名士兵正手捧祭具、擎着旗帜,人人坚守岗位,宛如雕像一般。但在人群中,却唯独不见诸葛亮的身影。

  “诸葛亮在哪里?”

  丁奉高声喝道。有一人回答:“先生正在帐中休息。”

  正巧徐盛也带兵乘船赶到,于是两人立刻扑进帐幕,却大吃一惊:“帐中怎么没有人?”

  “诸葛亮跑哪去了?”

  他们连忙四下搜寻,却不见诸葛亮的身影。正在大家狐疑之时,就听一个兵士叫道:“诸葛亮肯定逃跑了!”

  徐盛气得连连跺脚:“大家赶快追!诸葛亮一定还没跑远!今夜一定要将他的头砍下!”

  丁奉唯恐落后,于是快马加鞭冲下山坡。当他赶下山麓来到一处岸边时,正撞见一人。他连忙揪住此人问道,是否见一人经过。那人答道:“刚才确实见到一个身穿白袍、披头散发的人。他从这里上了一条小船,划向大江,又换上一艘等在那里的大船。大船向北边驶去了,一转眼便消失无踪。”

  徐盛、丁奉心道不好:“那一定是诸葛亮!咱们赶紧追!千万不可让他跑了!”

  二人打定主意,便连忙沿着长江岸边向北追寻过去。

  徐盛立刻又率领水兵,搭上来时的兵船,张满风帆,向上游疾行而去。

  追不多时,他们便见到前面有一条行迹可疑的船。

  “等一等!等一等!前面坐在舟中之人可是孔明先生吗?周都督有要事相告,特派我等前来。请先生等一下!”

  徐盛一边挥手,一边大叫。

  果然,身穿白袍的诸葛亮出现在前方船尾。他呵呵大笑道:“各位辛苦了!周都督欲告之事,我早已知道。请你们速速回转,告诉周都督,东南风已起,可以向敌军发起攻击了!我也该返回夏口了,有缘再会!”

  说罢,身穿白袍的人影倏地隐入船舱。只见这艘大船乘风破浪,愈行愈远了。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