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太医吉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章
太医吉平
多年以前,曹操还只是一个白面书生。他年纪轻轻,只不过是洛阳皇宫里的一名普通警吏。那时他就请人看相,被评判道:“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看相之人乃是洛阳名士许劭许子将,他一向知人识人,言而不虚。而当年的那个贫苦的青年曹操,听到他的评判后非但不生气,反而扬扬得意,十分欣赏奸雄这两个字。
如今,许子将当年的预言成真了。
时光荏苒,匆匆之间数十年过去了。如今天下风云变幻,那个当初的白面书生,现已经成了叱咤风云的曹丞相,这又有几人能料到呢。
恐怕曹操本人也并未料到,自己竟能翻云覆雨改变天下形势,更未料到自己能够攀到如此高位吧。
如今曹操正是四十多岁,野心勃勃,对权利和天下的渴望更甚于前。
曹操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取得今日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个人资质超群,才华横溢,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辅佐他的谋士良将。
尤其是荀彧这样的良臣,兢兢业业地辅佐曹操,为他出谋划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荀彧比曹操小七岁,三十岁出头,却老成持重。
他生于颍川,乃是后汉荀淑之孙,可谓名门之后。
所谓名门之后中,确实有不少青年才俊。不过像荀彧这样,才学有加的人物却不多。他自求学之时,就被老师何顒赞为“有王佐之才”。这就是说他具备辅佐君王的才干。在这乱世之中,他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河北袁绍曾听闻荀彧之才,一再礼遇,欲将其纳入麾下。但自从荀彧与曹操相见后,便肝胆相照,投奔到曹操的帐下。
曹操本人是具有很大个人魅力的。他最大的魅力所在,正是他的包容性很强。他惜才爱才,对荀彧这样的良将谋士非常重用。当初荀彧前来投靠他时,曹操就说:“你就是我的张良。”
张良乃是汉高祖的军师,国之重臣。一方面曹操此言是夸奖荀彧,才华横溢,堪比张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透露出曹操心中的秘密,他暗中将自己比作汉高祖。
正因如此,当曹操听说奇舌书生祢衡横死江夏的消息时,付之一笑,认为他那是自取灭亡。
只不过,这祢衡出使荆州,是以曹操使者的身份去的。如今被刘表的部下杀了,这足以挑起一场纷争。
“如此一来,正给了我讨伐刘表的好借口。”
曹操意欲借此发兵,夺取荆州。诸将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支持作战。但唯有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耐心地向曹操提出谏言:“如今尚未战胜袁绍,徐州又有刘备健在。若此番出兵荆州,东方又起祸端的话,正如未治心腹之患,先顾手足之疮一般,不足为取。微臣以为,处理袁绍才是治病之根本,处理刘备次之,将荆州放在最后处理也不迟。”
曹操从谏如流,暂时取消出兵荆州的计划。
对于荀彧的意见,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功,全因当初他在朝廷的危急存亡关头,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那时,荀彧首先对曹操提出这个建议。他说:“主公应该尊奉天子,以得民心。而且这样将使你的官运平步青云,此事务必抢在别人之前,抓紧行事。”
当时,各地军阀混战,从洛阳到长安,兵燹马乱。他们各有所图,长年累月地互相攻伐。只有年轻的荀彧能着眼于此,为曹操提出这个建议,确实有真知实学。
其实,袁绍的谋臣沮授等人也具有同样的先见之明。他们以同样的建议奉劝袁绍,将天子迎到许都。只不过那袁绍天性优柔寡断,一直犹豫不决,因此被曹操抢占先机。因此,袁绍虽然出身名门,原本势力强大,而如今却只能落得个偏守一隅的境地。
不仅如此,荀彧协助曹操处理内政方面,也颇有功绩。
比如说,他建议以许都为中心,实施屯田政策,在地方选择一名有德望的人担任户长。在各州郡均设置田官,负责组织农民,进行指导,奖励农耕。因此,即使在战乱仍频之际,由于这个政策,许都产业兴旺,五谷丰登,每年都能收获一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如今,许都在军事、经济两个方面的强盛,都是前所未见的。
但是首都繁荣的景象,并不代表朝廷的势力强大,而显示了曹操的势力日益兴旺。曹操以武权治国,丞相府凌驾于朝廷之上。天子和朝廷的权威日益被削减,越来越弱。
话说另一头。
随着时间的流逝,曹操的势力日益增强,可是却有一个人整日备受煎熬。此人正是那位国舅、车骑将军董承。
自从那日,他在功臣阁里接受了皇上的血书密诏之后,便整日忧心忡忡。
“我该怎样做才能除掉曹操?又该怎样做才能推翻武力弄权的丞相府,恢复王政如初呢?”
思虑至此,董承便寝食难安,日夜焦虑。而光阴转瞬即逝,不仅值得依靠的刘备已经离开京城,而且马腾将军也回西凉去了。
此后,董承又和王子服等人在密室中商议对策。但毕竟实力悬殊,难有对策。其实当时朝廷中,也有一些官员对丞相府的武力弄权十分反感,尤其是当曹操随意出入宫门之时,文武百官心中皆为不满,但大家不敢表露出来,只是暗中慨叹:“如此形势,实难为力啊!”
形势不利,于是大家只得选择明哲保身,三缄其口。
长久下来,董承一直心力交瘁,终于一病不起。
皇上听说董承染疾,暗中着急,于是立即命太医吉平前去探病。
吉平奉皇命,即刻来至董府看病。此乃无上荣耀,董氏满门相迎。一个名叫庆童的仆从接过药箱,将太医吉平引入府中。
吉平是洛阳人,精通医药,妙手仁心,本人又颇具神采,堪为当世第一名医。
来到董府,吉平首先对董承的家人转达了皇上的问候。之后他来到董承的病室,为他把脉,诊断病情。
“国舅不必过于担心。”
吉平从庆童手中接过药箱,从中取出八味药,按比例配好,嘱咐道:“请将这些药每天早晚服下,大约十日内便可好转。”
吉平交代了服药方法后就告辞了。
董承遵医嘱每日服药,果然很快见效。他恢复了食欲,脸色也变得红润,只是依然难以下地,还需卧床。
“您最近好些了吗?”
吉平每天都会来董府探病,他会为董承把脉,并查看舌苔。
“您身体应该已经恢复了,去花苑里散散步吧,一解忧郁之情。”
“多谢先生诊治,只是现在身上疲倦,不愿出门。”
董承仍躺在床上,双手紧捂胸口,双眉紧锁地摇头谢绝。
“怎么会这样?按理说您现在应该已经恢复如初了才对啊。”
“可是我仍觉得很乏,还不能下床走动。”
“您是胸口不舒服么?”
“正是。就连和您说几句话,都会觉得气虚得很。”
“哈哈哈!可能您是比较敏感了。”
吉平虽然嘴上说笑,但也认真思索病情。他曾经仔细检查过董承的身体情况,发现他虽生病体虚,但并无顽疾发作。于是吉平关切地问道:“或许是由于公务过于繁忙?或者国舅有什么事情耿耿于怀,劳心伤神吗?”
“并非如此,我不过就是担个闲职,并无什么公务操心。”
“既然如此,还望国舅振作精神,恢复好转才是。皇上日夜牵挂国舅的身体,这两天还特地召我前去,探问您的病情呢。”
董承听到吉平谈及皇上之时,忍不住心中酸楚,老泪纵横,打湿了枕巾。
吉平见状,心中不由得一动。他想起董承只要谈及皇上,必定会神色恍惚,焦虑哀伤,于是断定董承患的乃是心病,而皇上必定与他的病情有关。
大约过了一个月,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当董府上下齐聚一堂,欢度佳节之际,唯有董承依旧卧床不起。他应景地喝了几杯小酒,朦朦胧胧地睡着了。
……
董承于朦胧中似乎听到有人着急地在对他说道:“国舅!国舅!请快些起来!我们之前拟定的计划业已开始行动了,终于就要到时候了!此时荆州刘表和河北袁绍已经兵合一处,起兵五十万之众;另外西凉马腾、并州韩遂和徐州刘备等人也各自起义,听说总兵力达七十万。曹操见势不妙,连忙四处派兵讨伐。如今城内空虚,相府之兵加上京城守军也不过千人。今晚恰逢上元佳节,丞相府正在大排盛宴,众人皆醉,难以抵抗。我们不妨趁机前去,一举歼灭曹操!国舅快些起来,大家都已准备妥当,在门口等待您一同出发了!”
董承连忙四处张望,想找到何人说话。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床边正站着王子服、种辑、吴硕、吴子兰等人,这都是当初尊奉天子血诏,密盟起事的伙伴。
董承四顾周围的伙伴,心中尚在疑惑,早已有人抓住他的手,大声说道:“此乃天赐良机!你我应该冲在起义队伍的最前面,歼灭曹贼!”
说罢,大家将董承从病榻上拉起,拥着他走出病室。
来到大门以外,董承看见大批士兵已经集结完毕。他奋臂高呼,鼓舞战士的士气。队伍整装出发后,董承也振奋精神,跨上战马,直奔丞相府而去。义军来到丞相府前,宛如怒涛一般,奋勇进攻。
八方起火之时,董承和勇士们一起冲进了丞相府。
“逆贼曹操,休得逃走!”
火光冲天,战士们奋勇杀敌,只见一片刀光剑影、枪折剑断,战况激烈。这时,董承透过熊熊火焰,看到曹操的身影,宛如神祇一样立于堂前。
“好你个曹贼!休走!看刀!”
董承一声高呼,跳上前去,挥刀便砍。他一刀便斩下曹操的头颅,只见那颗断头变成一个火球,飞向空中。大家仰面观瞧,却见曹操的头颅径自蹿上黑漆漆的天空中。当火光散尽,乌云消散,一轮圆月显露出来,董承在惊疑之间,仿佛看到那轮明月在嘲笑人间一般。
……
“嗯,嗯嗯……”
董承痛苦地挣扎着,想要高声大叫,却发不出声音。
董承耳畔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呼唤,身体也被剧烈摇晃着。
“国舅!快醒醒!国舅!”
他突然睁开眼睛,却发现眼前站着一个人,正是前来探病的太医吉平。
“原来我只是做了个梦啊。”
董承只觉得满身冷汗,通体冰凉。他惊魂未定,双眼四下张望着,这才确定自己仍旧躺在病榻之上,从未离开过这个房间。
“您先喝口水吧,精神会好一些。”
“谢谢……我刚才可曾说了梦话吗?”
“国舅……”
吉平忽然一把抓住了董承的手,低声说道:“我终于找到您的病根了!原来您的病不在身,而是在心中。国舅忧国忧民,难免气血郁结,而且整日忧愁,废寝忘食。久而久之,便成为今日之重疾。”
“太医……”
“您不必再费心瞒我了,那样只会加重您的病情。我与您多日相处,早已心知肚明。您肯为皇上抛弃自家性命,忠心耿耿,我吉平好生佩服,也盼可助您一臂之力。待我悉心调养,一定将您的病治好。”
“太医,您这是说的什么话?所谓隔墙有耳,您说话可要负责任啊。”
“国舅看来还是对我有疑啊。我以为,为医者,可以治病疗伤。而为国医者,能医治国之大患。吉平无能,难当国医之力,但也心存大志。我并非意志薄弱之人,请国舅莫要再有意隐瞒了。”
吉平说罢,叹了口气,将手指放入嘴里,一口咬断,以血明志。
董承见此情景,不禁大惊。他定定地注视着吉平,心中已有所动。于是他决定不再隐瞒,便捧出血书玉带,将事情的真相和盘托出。
吉平手捧血诏,领悟到天子苦心,与董承抱头痛哭。随即,他擦干眼泪,坚决地说道:“我有一计,定可除掉曹贼,不仅无须动用兵马,更可让百姓免去兵燹之苦。请国舅让我一试。”
“您有何妙计?愿闻其详。”
“曹操貌似强健,实则患有头风的宿疾。他的头风发作之时,痛彻骨髓,难以忍耐,而我是唯一为他施药医治此病之人。”
“啊?你莫非打算下毒?”
董承惊呼一声,两人立刻闭口沉默下来。此时,帐外无风,却好像能听到什么响动。 全面战争·日式三国(吉川英治笔下的三国英雄记)(套装共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