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满庭芳·元夕上邵武王守子文
戴复古
【题解】
戴复古(1167—?),字式之,因居石屏山,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腹有诗书却怀才不遇,一生未入仕途,浪迹江湖,“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疑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黄岩羽山)之下”(元贡师泰《重刊石屏先生诗序》)。
王子文,名埜,号潜斋。绍定五年(1232)任邵武(今属福建)太守,戴复古邵武诗社成员。端平二年(1235)元夕,词人作这首词赠予王太守。
草木生春,楼台不夜,团团月上云霄。太平官府,民物共逍遥。指点江梅一笑①,几番负、雨秀风娇。今年好,花边把酒,歌舞醉元宵。 风流,贤太守,青云志气,玉树丰标。是神仙班里,旧日王乔②。出奉板舆行乐③,金莲照④、十里笙箫。收灯后,看看丹诏⑤,催入圣明朝。
(录自《全宋词》第4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
【注释】
①江梅:野生梅花。宋范成大《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 ②王乔:即王子乔,古之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此处以王乔比王太守,喻其洒脱不凡。 ③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此处代指母亲(言元夕之夜奉母看灯行乐)。 ④金莲:古代宫廷蜡烛,烛台似莲花,故称“金莲烛”。 ⑤丹诏: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
【评析】
这是一首赞美友人的词,上片虚写,托物言情,下片实写,开门见山。词的开篇以青青春色、不夜之城、万盏灯火、官民同乐,切题中之元夕。而这一片祥和的节日夜景正值王太守任上,应是太守的德能勤政才换来“太平官府”“民物共逍遥”。词人与友人江梅树下把酒言欢。江梅应是词人自比,以野生梅花喻江湖浪子,一个风雨中的行者。而今不同往日,可以与友人“花边把酒,歌舞醉元宵”。下片实实在在地称赞友人,外在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内在德才兼备、勤政爱民、志气高尚。友人是多年驰骋沙场、镇守地方的帅臣,从政却不拘谨,词人将友人比作仙人王乔,赞其潇洒自然、俊逸超脱的气质。元夕之夜奉母看灯行乐,感受节日的欢愉。元宵节后,这位国之重臣又将“看看丹诏,催入圣明朝”。全词风格清丽,潇洒自适,写事颂人简易纯熟,无斧凿痕。
【相关链接】
元宵节与朋友聚,“花边把酒”、共赏歌舞,是宋代文人的一大乐事。除了酒是节日必备之饮品,元宵节还有一样传承至今的代表性食物,就是圆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提到正月十五前后市井里就有以圆子为赌注的关扑,而周密《武林旧事》称乳糖圆子为“节食所尚”。据《岁时杂记·上元》记载,元宵节京人以绿豆粉做成蝌蚪状的小圆条,煮糯为丸,泡在浓稠的糖汁里,谓之圆子。可见,当时的圆子还没有填入馅料。“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朱淑真的这首《圆子》描写了烹饪圆子的场景,“滑腻偏宜蟹眼汤”,要待水初沸时将圆子下锅为宜,而圆子也是越软滑越好,口感“绝胜鸡头肉”。元宵节为何要吃圆子?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解答了这个问题,“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至少在明代,人们已经用“元宵”来称呼圆子了,而且明代的元宵和今天我们所食用的元宵在用料和制法上别无二致。记述明代宫廷岁时生活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写到“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只是作者没有区分北方的元宵与南方的汤圆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