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百枝火树千金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御街行(百枝火树千金屧)
董元恺
【题解】
董元恺(?—1687),字舜民,号子康,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词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中举,次年被黜,遂四方游走,纵情山水间。
踏灯亦作“蹋灯”,即元宵节去灯市看灯。徐夫人,名灿,字湘苹,一字明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海宁相国陈之遴继室。才华敏赡,在明末清初文士间颇有盛名,阳羡词派领袖陈维崧称其为南宋后闺秀第一。徐灿随夫入京城,作《御街行·燕京元夜》:“华灯看罢移香屧,正御陌、游尘绝。素裳粉袂玉为容,人月都无分别。丹楼云淡,金门霜冷,纤手摩挲怯。 三桥宛转凌波蹑。敛翠黛、低回说。年年长向凤城游,曾望蕊珠宫阙。星桥云烂,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词人与徐夫人同乡,清代武进属常州府而吴县属苏州府,同属江苏省。这首《前调》为词人依徐夫人《御街行·燕京元夜》的原韵而作。
元夜踏灯词,和徐夫人《燕京元夜》韵。
百枝火树千金屧①,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②,忍把檀郎轻别③。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露滑缃钩蹑④,向阿母、低低说。姮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忘畴昔,总是团圆月。
(录自《全清词·顺康卷》第6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
【注释】
①屧(xiè):鞋子。 ②飞琼:仙女名,本为王母的侍女,后泛指仙女。唐顾况《梁广画花歌》:“王母欲过刘彻家,飞琼夜入云车。” ③檀郎:西晋潘安小字檀奴,后用以女子对夫婿或所爱慕的男子的美称。 ④缃钩:浅黄色鞋扣。唐温庭筠《锦鞋赋》:“碧缃钩,鸾尾凤头。”
【评析】
这首妇人观灯叹月、念人思归之词,经由男性词人之笔写就,本就有趣,词中将妇人的情绪波动、妖娆姿态与细小心思刻画得灵动逼真,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足见词人对生活的观察与对文字的敏感不同凡人。词的上片开篇写元宵灯市的繁荣热闹,一来扣题中之元夜,二来为妇人踏灯做铺陈。词人用了一个“忍”字,暗示出妇人耐不住窗外热闹景象的诱惑,可又对爱人恋恋不舍,纠结万分。“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刻画了妇人因爱人不能同往的情绪变化,“佯怒”一词用得妙,假装而非真生气,符合女性爱情中的心理表现,而“小婢扶行怯”,也符合当时情境下侍女的心理状态。词的下片首先表明,妇人是与家人一同踏灯,用“低低说”侧面勾勒出妇人贤良淑德的模样。词人以女性的心语写女子眼中的月,“姮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一句实为难得。“不如归去”似是在说嫦娥,也似在说妇人自己,与家人团圆才是元宵月圆的真谛,也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情。贺国璘《天山文集》评此词曰:“摹写情景逼真,读至‘不如归去’,觉一天灯火,博得清泪数行,恐嫦娥听之,亦当凄绝。”
【相关链接】
清代元宵放灯时间比明代的十夜要减少不少,“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市遍布京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最盛。花灯上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或为剪纸,或为图画,都是时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角色,为赏灯人平添了饶有趣味的谈资。因清代统治者兴起于冬季气候寒冷的东北,而东北地区元宵节有赏冰灯的习俗,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就记载:“上元,城中(齐齐哈尔)张灯五夜。……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因此,冰灯也从东北传入了燕京,只是由于中原气候较暖,这种“华而不侈,朴而不俗”(《燕京岁时记》)的冰灯并不多见。
此外,依照乾隆初定制,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五日申时,清廷会在西苑西南门内的山高水长楼前举行大型烟火表演,称为“火戏”。火戏前先是各营的比武表演,即“角伎”,并依次演奏少数民族及藩属的乐曲。曲毕,皇帝“命放瓶花,火树崩湃,插入云霄,洵异观也”(清昭梿《啸亭续录》卷1)。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