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
高瑾
【题解】
高瑾,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诗人。出身名门,其祖父为太宗时名相高士廉。咸亨元年(670)进士。
明府是西汉时对太守的尊称。王太守,其人不详。这首诗作于调露二年(680),诗人与陈子昂等友人上巳节于王太守之林亭同赋娱乐。
暮春元巳,春服初裁。
童冠八九,于洛之隈①。
河堤草变,巩树花开②。
逸人谈发③,仙御舟来。
间关黄鸟④,瀺灂丹腮⑤。
乐饮命席,优哉悠哉。
(录自《全唐诗》卷72,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释】
①洛:洛水,位于今河南洛阳。隈(wēi):山水弯转曲折处。 ②巩:即巩县,今河南巩义。 ③谈发:指交谈发论。 ④间关:鸟鸣声。黄鸟:又名黄莺、黄鹂、鸧鹒,羽毛华美,歌鸣悦耳。 ⑤瀺(chán)灂(zhuó):鱼出没貌。丹腮:指游鱼。
【评析】
“暮春元巳”点明时间,晚春三月的上巳节。“春服初裁”,新裁好的节日礼服,表达出一种趋吉心理。“童”为童子,“冠”为成人,“童冠八九”,说的是与诗人即席同赋的八九位友人。“于洛之隈”,点明诸人宴饮的地点。“暮春元巳,春服初裁。童冠八九,于洛之隈”,诗人描绘的场景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论语·先进》里曾点的志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而,高诗中的这段叙事性的描述,天然地带有身心自由、无忧无虑的情感信息,令人回味无穷。“草变”与“花开”,承开篇之“暮春”,“变”“开”两个动词,传达出春天的生机。诗人将席中之人比作隐逸之士,“仙御”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仙侣同舟”之典:太原介休(今山西汾阳)人郭太善谈论,美音制,因才华与河南尹李膺结识。郭太辞官归乡,李膺前来相送,二人同舟而济,岸上宾客望之,以为神仙。后世以此典故表达知己同游、高逸不凡的风度。“间关”为鸟鸣声,“瀺灂”为鱼出貌,鸟与鱼为春景增添了生命气息,也以鸟的灵动与鱼的悠然,比喻席中人宽闲从容、逍遥自在的状态。“乐”“优”“悠”,概括、总结了整首诗所负载的状态与情感。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