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儿戏打春牛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观小儿戏打春牛
杨万里
【题解】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幼年清苦,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江东转运副使任满后,因理想落空、抱负难展而辞官。离职时,官库余钱万缗,诗人一钱不取而归。开僖二年(1206),因痛恨奸臣弄权忧愤而死,谥“文节”。
打春牛又称“打春”“鞭春”“鞭春牛”,是古代立春节俗之一。由官府带领百姓通过鞭打土牛的方式以警农时,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首诗生动地记述了宋代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游戏。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箬①。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录自《全宋诗》第4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青箬(ruò):箬竹叶编制的戴在头上的雨具。杨万里《后苦寒歌》:“绝怜红船黄帽郎,绿蓑青箬牵牙樯。”
【评析】
立春打春牛本是大人们的事,官府通过打春牛的节俗,提醒农家春天已至,应该及时播种谷物,不违农时。这首诗描写的则是稚气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执鞭打土牛,充满了童心、童趣。诗开篇扣题,开门见山,写出小儿奋力学打土牛的稚拙与可爱。土牛“黄蹄白双角”,样子憨态可掬;泥塑的牧童披蓑戴笠,或因迎着细细的春雨。“缘蓑笠青箬”,与下句的“雨”相照应,春雨如酥,滋养大地,因此诗人说今年的土地应比往年更肥沃,土地上耕作的人也比往年更欢乐。孩子们听说今年将五谷丰登欢欣雀跃,家中的黄牛听说却担心自己太劳累,长不肥。诗到此处,诗人童心尽显,似乎他并不仅仅是个儿童游戏的旁观者,更是游戏的参与者。诗人以孩子的眼光观察土牛,以孩子的心体会打春的快乐,并把孩子的期待投射到牛身上,使牛也具有了孩子的思维特点。接着诗人以比拟辞格,描绘了年登的情景。诗的尾句借对黄牛不得闲的感叹,表达对农民的体恤,潜含哲理。整首诗洋溢着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饶有谐趣。
【相关链接】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民间惯把立春叫作“打春”,农谚“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就是对打春一词的活用。
“打春”源自“出土牛”的节俗。《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土牛由泥土塑成,因此土牛无论内在、外在皆属土。土克水而生木。当四方之门宰牲禳祭之时,在九门外出土牛以禳除阴气。周人“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到了两汉,逐渐演变为鞭春牛以劝农耕。《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可见,迎春仪式除设土牛外,还多了泥塑的耕人。“凡春在岁前,人在牛后;若春在岁后,则人在牛前;春与岁齐,则人牛并立”(明陶宗仪辑著《说郛》),足见策励农耕、祈祷丰兆之意。礼毕,众役手执彩鞭鞭打土牛,牛体破碎时牛腹内放置好的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地拾起散落一地的谷物放入粮仓,预示一年的五谷丰登。宋时,立春鞭春牛普及全国,成为自官方至民间的重要民俗仪式。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