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冬至
鲍照
【题解】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著名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出身寒微,因门阀制度无法施展才华与抱负。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史称“鲍参军”,后为乱军所杀。
冬至时节年将终。这首诗描写冬至的景与叹老的人,借此抒发诗人年华老大却功业无成的悲愤。
舟迁庄甚笑①,水流孔急叹②。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③。
眇眇负霜鹤④,皎皎带云雁。
长河结玕⑤,层冰如玉岸。
哀哀古老容⑥,惨颜愁岁晏⑦。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⑧,鸣筝谁与弹?
(录自《六朝十大名家诗》,岳麓书社2000年版)
【注释】
①庄:庄子。甚笑:大笑。 ②孔:孔丘。急叹:深深感叹。 ③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晷回:短晷回长,此处指冬至。 ④眇(miǎo)眇:辽远的样子,高远的样子。 ⑤(làn)玕(gān):美玉,美石,此处喻冰。 ⑥古老:年老,苍老。 ⑦岁晏:年终。唐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⑧未央:未央宫。建于西汉高祖七年(前200),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南朝宋武帝刘裕曾“谒汉长陵,大会文武于未央殿”。
【评析】
诗开篇用典故两处。“舟迁”源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此句以藏舟被迁,言世事变化。“水流”源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句说明时间流逝,无法挽回。“景移”句承“舟迁”句,写日影移动,自然景物随之而变化。“日至”句承“水流”句,以短晷回长写时节运转到冬至,并扣题。“眇眇”指代天空,“皎皎”指代云朵,叠音增加音律美,引出空中景物的动态美。“玕”“玉岸”,皆喻冰层之静态美,突出冬至时节的气候特征。诗人写景冷峻,寄托愁苦心绪。“哀哀”句起写人,“古老”说明诗人已不年轻。不再年轻的脸上满是哀怨、悲伤,为年终而发愁。“哀”“惨”“愁”三字,直抒胸臆。“催促”与“逼迫”,进一步解释了愁苦的原因。年终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催促”冬至早早过去,“逼迫”冬至团聚之人早早离别。“美人还”句上承“离散”。未央宫喻南朝刘宋宫廷。“谁与”句,写出了知音难遇的孤独与愁苦。此处“美人”“鸣筝”,具有强烈的政治比兴色彩。
【相关链接】
魏晋时,冬至有“亚岁”“履长”之称,虽然这一天不再是新春的标志,但是人们仍赋予它美好、吉祥的意义。所谓亚岁,即仅次于岁首的节日,表明了冬至在岁节中的重要性。所谓履长,是因为古人相信在阳气生发的冬至踏日影,可以直接接收到来自太阳的阳气,因此,冬至日,晚辈以向长辈敬献鞋袜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并传递迎福践长之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中“国家冬至,献履贡袜”“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即是对魏晋朝臣冬至日向天子献鞋袜礼节的描述。冬至家家户户铺排宴席,晚辈向长辈行礼,学子向师长行礼,礼拜尊长,表达敬意。民间还以熬制、食用红豆粥为俗,红色属阳,故红豆粥象征阳气萌动,成为当时冬至日流行的节日食品。
殷周以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与原始农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人非常重视节气的吉凶宜忌,《礼记·月令》里关于冬至风俗活动的禁忌:“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冬至时节忌兴土木,凡属土地之事,不可兴作。藏在盖子下的不可揭开盖子,房屋宫室也不可揭开其覆盖。休养生息,不可发动群众。以上种种如有触犯,则会泄露地气。冬季是修整、收敛的季节,这与中医的“冬藏”之说不谋而合。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