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疏云黯雾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水调歌头(疏云黯雾树)
白朴
【题解】
这首词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白朴的作品,大致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冬至。词人与友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游古鹿苑寺有感而发。周处读书台,俗称“周处台”,位于今江苏南京,传为周处刻苦读书之所。魏晋人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警醒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师从陆机、陆云,立志从善,屡建功业。《晋书》有传。有“周处除三害”传说传世。鹿苑寺,传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造,史称“萧帝寺”。后唐主李煜重建,更名法光寺,有子隐堂、郗氏窟。北宋时易名鹿苑寺。元以后被毁。
冬至,同行台王子勉中丞,韩君美侍御,霍清夫治书,登周处读书台,过古鹿苑寺。
疏云黯雾树,秋潦净寒潭①。徘徊子隐台下,不见旧书龛②。鹿苑空余萧寺,蟒穴谁传郗氏③,聊此问瞿昙④。千古得欺罔⑤,一笑莫穷探。 俯秦淮,山倒影,浴层岚。六朝城郭如故⑥,江北到江南。三十六陂春水⑦,二十四桥明月,好景入清谈。未醉更呼酒,欲去且停骖⑧。
(录自《全金元词》[下],中华书局1994年版)
【注释】
①秋潦: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②书龛(kān):存放书籍的小阁。 ③郗(chī)氏:梁武帝萧衍结发妻子,后追封为皇后。 ④瞿昙(tán):即乔达摩(Gautama),释迦牟尼姓名的旧译,后为佛的代称。 ⑤欺罔:欺骗蒙蔽。《论语·雍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⑥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因皆建都于建康(吴时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六朝”。 ⑦陂(bēi):池塘。三十六陂:今江苏扬州。宋祝穆《方舆胜览》:“江都县有三十六陂。”泛指江南池塘极多之地。 ⑧骖(cān):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骖,驾三马也。”泛指马。
【评析】
上片写登周处读书台所见所感。词人开篇以天色入笔,“黯”字表明阴天,为全词定下灰暗基调。“秋潦”句,说明是年秋日雨水大,将寺内的水潭冲刷得干干净净。“寒”字既写天气,又抒情感,与“疏云”句营造出阴郁凄清的氛围。“徘徊”,表达出词人“不见旧书龛”的失意、惆怅。词人与友人登上读书台,却未见与书有关之景物。萧帝寺是鹿苑寺的古称,词人用“空余”说明其时梁武帝皇后郗氏传说,在鹿苑寺文化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寺僧侣、香客津津乐道之事。郗氏传说典出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引《梁皇忏序》:郗氏早亡,武帝日思夜想。一日,武帝在寝殿遇蟒而大骇,蟒出人语,谓其为郗氏,生前害人,死后为蟒,百般受苦,愿帝祈祷功德而拯救之。帝据其言,大集沙门于殿上行忏礼,郗氏得生忉利。词人所言,将此说问佛祖,并非真问,斥其虚假而已。“俯秦淮”过片,引出从读书台俯视四围,景色如故。“三十六陂春水”,语出宋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二十四桥明月”,语出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皆是江南景色描写的名句,清雅别致。美景何以传世?诗文功不可没。词人与友人准备离去一醉方休,却停下了脚步,写出了词人对此情此景的流连。这首词文辞清丽,表达了元代社会文人的感慨。
【相关链接】
古代的“日历”称作历书、通书或时宪书,用以记载当年岁时月令、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及五行吉凶禁忌等,为农事与生活提供参考。现存最早的历书刊印于唐代,发展到元代,历书有了彩画版,冬至节页面还添加了“九九消寒图”。自冬至起,进入数九寒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寒尽,“耕牛遍地走”。“九九消寒图”,有九划文字式、画铜钱式、梅花式等多种形式。以梅花式为例,画上一枝梅,花开九朵,每一朵花均有九个花瓣。冬至起,每过一天就为一枚花瓣染色,所有花瓣染完,数九就完成了。元代历书不仅有汉字版,还有畏兀儿字历与回回历,在元大都市肆中贩卖。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