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题解】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作于绍熙三年(1192)。已近古稀之年的诗人,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西村是山阴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诗人常常游赏之处。这首诗写诗人腊八西村信步时沿途的节日风光,感慨年迈多病的闲居生活,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①。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②。
今朝佛粥更相馈③,更觉江村节物新。
(录自《全宋诗》第39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注释】
①散策:犹言散步、闲走。 ②差科:差役,赋税。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③佛粥:由佛寺熬制的用以供佛并施人的腊八粥。
【评析】
首联以天气开篇,交代“时”常“散策”的原因。腊月渐有春意,诗人趁天暖随处走走,常常会路过邻近的西村。“腊月”扣题中“十二月八日”;“散策”扣诗题中的“步”;“吾邻”扣“西村”,并导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颔联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草烟漠漠”,柴门里灶烟弥漫,是人们忙碌生活的样子;“牛迹重重”,野外溪边到处都是牛的脚印。而诗人的状态,游离在这生活画卷之外。颈联“多病所须唯药物”,径用杜甫《江村》诗中的成句,表明自己年老多病,暗含冯唐易老之叹。承接“多病”,诗人自嘲是一个与差役、赋税都无关的闲人,流露出老迈体弱、力不从心的沉郁悲凉。颈联的抑,为尾联的扬做好了铺垫。尾联笔调突然一转,十二月八日佛寺僧人熬制佛粥,诗人“今朝”得佛粥增福延寿,不禁觉得腊八节的“江村”万象更新起来。一抑一扬,展现了诗人不拘与豁达的心胸。这首诗言辞平易,情感细腻,老笔尤健。
【相关链接】
宋代政权初建,统治者选择以恢复、发展佛教来治理国家,佛教也契时应机,逐渐倾向中国人的世俗生活,腊八节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汉传佛教中,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佛日,各地寺院在腊八日都会举行施粥活动,深得民心。加之宋代只有王侯官家仍在腊日进行祭祀,民间腊日的祭神、祭祖功能被分散到了除夕和春节,祭灶又被安排到了腊月二十三,佛家的腊八节便取代传统的腊日祭祀在民间流行开来。
据《佛所行赞经》所载,释迦牟尼六年苦修却无法悟道,一日,因为过度饥饿、劳累,他晕倒在地。一放牧女子从旁经过,将带在身上的杂粮加上牛乳熬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他受食而恢复体力,终悟道成佛。因此,佛家将粥称为“药食”,具有挽救生命的神圣色彩。唐朝敦煌地区的寺院,就有腊日“煮药食”的习俗,大致为油、酥、面煮制而成的粥状食物。宋朝时,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佛家的七宝五味粥,是用奶、菇、核桃仁、百合等食材制成,味咸香,供佛及僧道、施主。而民间的果子杂料粥则没有定式,完全依吃粥人的喜好随意选材。人们不仅吃粥,还将所谓的“侑僧粥”“佛粥”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宋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