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

第五章 黄帝出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章·

  黄帝出场

  黄帝不姓黄

  黄帝出场时,很拉风。

  传说中的这位华夏老祖宗,大约是在春秋晚期跟炎帝一起出现在典籍中的,《左传》和《国语》便炎黄并称。然而他俩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炎帝一路滑坡,每况愈下,到司马迁时便不知所云;黄帝则与时俱进,一路飙升,到战国时已宛若神明,后来更成为中医学和房中术的发明人。

  韩非子描述了黄帝出行时的盛大场面——左右两边六条蛟龙,护卫着大象驾辕的专列;鹤身人面一条腿的神鸟毕方担任副驾驶,铜头铁额飞沙走石的神兽蚩尤担任清道夫;腾蛇在地面保驾,凤凰在天空护航;两骖如舞,龙凤呈祥,警车开道,风雨除尘,前呼后拥,大合鬼神。 注释标题 见《韩非子·十过》。

  好一个人五人六的排场,难怪他叫黄帝了。

  黄帝其实就是皇帝,也原本写成皇帝,但不是坐在未央宫或紫禁城欺世盗名的那些家伙。后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流,都不过无耻地盗用了这神圣的名义。

  那么,什么是皇?什么是帝?

  帝在卜辞中,原本指天神和上帝;皇在《诗经》中,则只是动词、形容词和感叹词。实际上,帝就是花蒂,即缔造者。皇则是辉煌,是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至于华和夏,前者就是花,后者就是林木繁茂之时。 注释标题 关于皇、帝、华、夏四个字的解释,请依次参看《古文字诂林》第一册224页、第一册44页、第六册107页、第五册660页。至于文字学家的争议,这里不讨论。

  ◎甲骨文“帝” (甲七七九帝臣)

  ◎金文“皇” (促辛父簋)

  ◎古陶文“华” (华廱)

  ◎金文“夏” (秦公簋)

  因此,皇帝就是皇天上帝,或相当于皇天上帝。它的本义是:旭日东升般灿烂辉煌,花蒂一样创造了生命,朝气蓬勃有如鲜花盛开之民族的伟大缔造者。

  这才是“皇帝”一词的本义。

  想那时乾坤未定民智初开,缔造者一定很多,比如燧人氏燧皇,女娲氏娲皇,伏羲氏羲皇。他们也都后继有人。于是“皇帝”便只好四分五裂,一变而为三皇和五帝。

  从此,皇帝的皇,就由动词、形容词和感叹词变成了名词,皇帝也由一个词变成了皇和帝两个词,直到秦始皇才重新合二为一,而且正是由三皇五帝合成的。

  五帝也有时间和空间的两种。时间的是黄帝、颛顼(读如专须)、帝喾(读如酷)、尧、舜,先后五位。空间的则是东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东西南北中,都有皇天上帝,也是五位。

  空间的五帝半人半神。东方的叫太皞(读如浩),持圆规掌管春天,木神句芒为辅。南方是炎帝,持秤杆管夏,火神祝融为辅。西方是少昊(读如浩),持曲尺掌秋,金神蓐收为辅。北方是颛顼,持秤砣管冬,水神玄冥为辅。中央的就是黄帝,土神后土为辅,持绳掌管一切。 注释标题 见《淮南子·天文训》。

  白青黑赤黄,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看起来很好。

  可惜远古的历史越是整齐,就越是可疑,以五行说五帝更不靠谱。事实上,这很可能是秦和汉的“颜色革命”。刘邦就说,秦始皇只祭祀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黑帝的位置明摆着是给我留下的。这种鬼话,你也信? 注释标题 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其实并不姓黄。

  半“五帝”的设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是想象中的五帝图,方佳翮绘。

  然而黄帝确实是伟大的缔造者,也是伟大的发明家。他号称轩辕氏,就是证明。轩就是车,辕则是驾车用的直木或曲木。殷周时期独辕,汉代以后双辕。没有轩辕,或不是车的发明人,怎么能叫轩辕氏?

  古人说,这是因为黄帝住在轩辕丘,位置则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可惜这同样靠不住。想想就知道,如果不是先有轩辕,哪有地名叫轩辕丘?华盛顿叫华盛顿,是由于他住在华盛顿市吗?所以事情恐怕恰恰相反,轩辕丘是因黄帝而得名,正如现在许多城市都有的中山路。 注释标题 见《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这就厥功甚伟。要知道,埃及人的马车是尼罗河文明开始一千多年后,才由希克索斯人(Hyksos)引进的;中美洲在15世纪末欧洲人入侵前,则既没有马也没有车。 注释标题 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两河流域的辐条车轮,约公元前2000年,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沼泽出土的木制车轮,约公元前3000年,藏于卢布尔雅那市立博物馆。

  那么,黄帝有可能发明车子吗?

  难讲。

  严格地说,只有出土文物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质疑也是合理的。不过,同样被质疑的古埃及纸草船和金字塔,已被挪威探险家海尔达尔和日本考古学家证明了建造的可能。可见古老民族的创造力,其实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黄帝的龙骖象车,应该也不会是外星人的太空船。

  因此,至少在华人眼里,他老人家有资格享受这样的排场: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

  嘿嘿,磁悬浮!

  身世之谜

  风光无限的黄帝,出身却是个谜。

  相关的说法当然有。旭日东升般伟大的缔造者,岂能没有出身?就算瞎编,也得弄出一个。比如《国语》便说“少典娶有蟜(读如角)氏女,生黄帝、炎帝”。这个说法被司马迁采信,但略去了炎帝。是啊,炎帝实在说不清。何况炎黄相距五百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兄弟? 注释标题 炎黄相距五百年,见《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代纪》。

  其实,根本就犯不着凭空捏造什么爹娘。这种自作聪明的办法只能是制造麻烦,因为又多出个更加来历不明的少典和有蟜。谁是少典?有蟜又是谁?根本没人回答。也有人说少典其实是国名,这又哪里有谱?

  靠得住的,也许是黄帝姓姬。

  也许。

  但,说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姬水,可就跟说他号称轩辕是因为住在轩辕丘,同样靠不住。高老庄的人姓高,李家村的人姓李,是因为住在高老庄和李家村吗?再说了,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姬水在今陕西省武功县,够得着吗?

  那么,因地得名的事,有,还是没有?

  有。比如易,就得名于易水。司马,则得自官职。可惜诸如此类都是氏,不是姓。姓表示的是所生之族,氏才表示所居之地,或所任之职。当然,是世袭的。 注释标题 请参看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二十四。

  事实上,姓比氏早得多,甚至早于地名,氏则在地名和官名之后。也就是说,宝鸡市那条河叫姜水,武功县那条河叫姬水,很可能是因为炎帝姓姜,黄帝姓姬。

  姓姬,又怎么样呢?

  有点麻烦。

  黄帝的姬,确实比炎帝的姜难以理解。姜和姬都是母姓,这没有问题。炎帝姓姜是因为妈妈姓姜,黄帝姓姬是因为妈妈姓姬,也没问题。炎帝的姜妈妈是牧羊女,更没问题,羌族就是西戎牧羊人嘛!黄帝姓姬却很奇怪,总不能由于姬与鸡同音,就说姬妈妈是牧鸡女,其族群是牧鸡族吧? 注释标题 马叙伦称“姬姓疑盖本为牧鸡之族”,见《读金器刻辞》卷下。

  当然不能。

  实际上,姬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名女子跪坐席上,面对疑似篦子或梳妆台的东西,正在理顺头发,或佩戴饰物。 注释标题 这个解释,分别见《古文字诂林》第九册所引于省吾、徐中舒,《古文字诂林》第一册所引叶玉森、王献唐。

  ◎甲骨文“姬” (前一·三五·六)

  这样的女孩子,能是什么人,又该是什么人?

  漂亮妞呀!

  没错!姬在后世的第一种用法就是美女。所谓淑姬、吴姬、仙姬,还有朝鲜的金姬和银姬,都是。

  不过这样一来,麻烦就更大了。姓,是表示“所生之族”的。羌族牧羊,当然姓姜。姓姬的又放牧什么呢?梳妆台吗?何况一个族群,怎么会把漂亮妞当作旗号?难道她们是靠天使脸蛋和魔鬼身材过日子的?

  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个族群的女人太漂亮了,别人看了喜欢,自己也很得意,因此自称或被称为“美女族”。另一种可能,则是因为战败而沦为舞女或侍妾,甚至性奴。要知道,姬,可以是美姬,也可以是歌姬和宠姬。

  事实上,卜辞中的姬与婢,往往通用或连用。比如“姬于妣辛”就是给妣辛做婢女,“姬婢二人”则是一姬一婢。 注释标题 见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

  那么,什么人会成为姬婢?

  女性战俘。我们知道,原始时代的战争极其残酷,战俘的命运也非常悲惨。为了节省粮食,男的往往被杀死,女人则酌情留用。身壮有力的就做粗使丫头,为婢;美貌性感的就做舞女侍妾,为姬。黄帝的母亲,完全有可能作为战俘又因为美貌而被收房,成了少典族酋长的通房大丫头。

  姬,到底是美女族,还是性奴族?

  不知,也用不着确知。有些事情,如果注定无法弄清也不必弄清,那就不如让它永远是谜。我们只要知道后来都发生了什么,就好。

  黄帝族崛起的前夜,何妨留下一片寂寞。

  拐点

  功成名就的黄帝,照例要改身份证。

  这事非做不可。就算黄帝自己不做,别人也要帮他。因为只有更换旗号,才能告别过去,开创未来。

  炎帝就这样做了,他的方式是变更图腾。

  黄帝也有图腾吗?当然有,也应该有。生殖崇拜转变为图腾崇拜,是部落区别于氏族的紧要之处。只不过,黄帝或黄帝族的图腾是什么,却众说纷纭。

  多数人认为是熊,因为黄帝号称有熊氏。有,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因此“有熊”就是熊。但也有人说是神龟,叫天鼋(读如元),即轩辕。还有人说是龙或蛇,因为《山海经》称轩辕国民人面蛇身,何况姬通巳,巳就是蛇。此外,还有说是云、鸟、太阳、水土、星象、车辆的。 注释标题 见《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

  当然,更有人主张根本就没有图腾。

  这可真是一笔糊涂账。

  学术界搅成一锅粥,是因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搞“泛图腾论”。比如说有蟜氏以蜜蜂为图腾,有巢氏以树木为图腾,燧人氏以石或火为图腾,南方各部落以蛇为图腾,东方各部落以鱼为图腾。但,燧人氏那会儿,哪有图腾?鱼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又怎么会是图腾?

  这样的图腾观念和研究,确实迹近信口开河。

  黄帝族到底有没有图腾?如果有,又是什么?有兴趣的朋友们自然无妨继续讨论。它们或许有学术价值,但没有历史价值。或者说,不是有意义的历史。

  什么是有意义的历史?变化、转折、进程、区别,以及拐点。比如有没有图腾,是部落与氏族的区别,却不是部落与部落的区别。部落是有图腾的,氏族就没有。所以,炎帝的图腾必须讨论,黄帝的则可存而不论,爱谁是谁。

  那么,黄帝与炎帝,区别在哪里?

  氏。

  黄帝是正儿八经有氏的,还有好几个,比如轩辕氏和有熊氏,此外还有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炎帝却多半没有,除非他就是神农氏。可惜炎帝与神农的关系,笔墨官司打了两三千年也没弄清楚,岂能断定神农就是炎帝的氏?

  何况就算炎帝是神农,也不等于他有氏。因为神农氏的氏字,很可能是后加的,就像燧人氏、女娲氏、伏羲氏。燧人、女娲、伏羲那会儿,有氏吗?没有。

  ◎甲骨文“氏” (四·六七)

  ◎金文“氏” (尹氏匡)

  实际上,氏的本义是根本。那卷曲的一笔象征着树木的老根,分出的一笔为支叶。这个根,就是男根。因此,除了表示母系血缘的姓以外还要有氏,就说明历史已经进入男权社会的时代,而且人丁兴旺,分家的事日趋频繁。 注释标题 见戴家详《金文大字典》中。关于氏的其他解释,请参看《古文字诂林》第九册927-930页。

  家分多了,当然得重新命名。

  伏羲和炎帝没有氏,原因正在这里。没错,只有当分支越来越多,单靠生殖崇拜象征物和图腾,已不足以实现族群区别和身份认同的时候,氏才会被发明出来。

  所以,氏,没准也是黄帝的创造。而且,这个创造还是划时代的。它的意义比发明车子、衣服、历法、算学、中医和房中术,恐怕都要重大得多。

  事实上,氏是破解黄帝之谜的第二个关键词,也是历史的拐点。因为姓与氏有三大区别,这就是:

  一、姓属母系,氏归父系;

  二、姓为先有,氏则后来;

  三、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三大区别,第三条最重要。

  实际上,所谓“姓别婚姻”,就是说同一母系的兄弟姐妹不能有性关系,叫“同姓不婚”。这当然是母系时代的观念。相反,氏别贵贱,则不但意味着以父系计算血缘,还意味着以父系区别地位。父系制度完全确立,阶级观念初步萌生,这当然比有姓无氏的炎帝族,更成熟也更高级。

  于是黄帝理所当然地成了江湖老大。

  当了老大,就得有老大的样子。确定自己的氏,是部落时代后期黄帝或黄帝族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什么摆平江湖

  黄帝的氏,最重要是有熊和轩辕。

  有熊重要不奇怪,因为可能是图腾,就像炎帝的牛。代表车子的轩辕,又有什么要紧呢?

  有熊是标志,轩辕是实力。

  实力是决定性的。那会儿毕竟还是石器时代,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可能改变历史,更有可能改变族群的地位和命运,何况是车?车,无论是马车还是牛车,哪怕只是人力车,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它不但是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还能成为战斗武器,春秋的战争就是车战。因此,如果黄帝当真发明了车,那他就会拥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厂。他的武装力量,也会是所向无敌的坦克部队。

  这可比说什么都管用。

  事实上,尽管无法肯定黄帝族有车,但他们在当时应该技术最先进,生产力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于是五湖四海的大小部落和氏族纷纷刮目相看,或者示好,或者结盟,或者投靠,正所谓“诸侯咸来宾从”。宾,就是归顺;从,就是服从;所谓诸侯,则是黄帝以外的各类族群。 注释标题 见《史记·五帝本纪》。

  结果,是出现了“独立部落联合体”。

  独联体的总舵主,是黄帝。

  黄帝时代的独联体,比炎帝时代的部落大,比尧舜时代的联盟小,规模和性质则处于二者之间。如何处理关系,怎样摆平江湖,当然是个问题。何况到了后期,包产到户的小族群,慕名前来的新成员,都已经很多。这就得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弄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来。

  这并不容易。因为与黄帝联合的,都是一些如狼似虎的家伙,他们的图腾也一望可知不是什么善类,包括:

  罴,读如皮,棕熊,也叫马熊、人熊。

  貔,读如皮,传说中的猛兽,像虎或者像熊。

  貅,读如休,传说中的猛兽,类似于貔。

  貙,读如初,类似于狸的大型猛兽。

  虎。

  这里面,有菩提树、百合花吗?

  没有。

  上排依次是熊、罴、貔,下排是貅、貙、虎。方佳翮绘。

  考验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

  那么,黄帝的手段又是什么?

  氏与轩冕。

  前面说过,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别婚姻的办法是同姓不婚,别贵贱则靠轩冕有别。轩冕就是轩车和冠冕,这当然都是权贵们才能享用的东西。别轩冕,就是管理社会靠待遇。坐什么车,驾什么船,或者只能步行,有一定之规;穿什么衣,戴什么帽,或者只能光膀子,也有一定之规。而且,是什么氏,就用什么样的轩冕。

  很清楚:轩冕是显贵的Pass,正如图腾是部落的Logo。

  何况做起来也不难。因为独联体的各分舵,原本就有自己的图腾。图腾不同,轩冕当然有异。现在,只要按照加盟部落各自的实力,分个三六九等,排个上下高低,再对轩冕规定一下尊卑贵贱,便大功告成。这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而且是更重大的发明。

  事实上,有了这样一整套游戏规则,许多事情就有话好商量,不必动辄出手。而且,只要认同轩冕的安排,便都是“自己人”,是“黄帝族”,不用管原来是哪个族群。

  这叫什么呢?

  以利益均沾的合理分配赢得和平共处,用尊卑有序的文化符号实现身份认同。

  或者说:以文化论族类,以待遇换和平。

  这在历史上,就叫“垂衣裳而天下治”。 注释标题 见《易·系辞下》。

  我们不知道,黄帝怎么会想出这个办法,莫非与性格有关?古人说,炎帝火德,黄帝土德,看来有点道理。以牛为图腾的炎帝族可能比较暴烈,黄帝则比较厚道。厚道人有厚道人的想法,也有厚道人的办法。厚道至极,便是智慧。

  因此,正如我们将在第三卷《奠基者》中讲到的,同样比较厚道的周人便全盘继承了这些智慧,创造了井田、宗法、封建和礼乐四大制度。难怪周人坚持说自己是黄帝之后,而且姓姬了。看来,他们也确实一脉相承。

  历史的背后,常常会有某些微妙之处。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黄帝踌躇满志的时候,一个强劲的敌人来到了他的面前。这个敌人是那样地英勇善战和百折不挠,根本就不理睬什么轩冕那一套。

  黄帝不得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个劲敌就是蚩尤。

  蚩尤形象想象图,方佳翮绘。

  战神蚩尤

  蚩尤最后还是战败了。

  战败的蚩尤,得到了胜利者的最高礼遇和尊重。他被奉为战神,号称“兵主”,在后来的封禅大典中,是继“天主”和“地主”之后第三个被祭祀的神。他的形象被画在了胜利者的军旗上,让黄帝麾下的将士备受鼓舞士气高涨,令其他那些反政府武装力量闻风丧胆,知难而退,不战而降。 注释标题 见《史记·封禅书》:“三曰兵主,祠蚩尤。”《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这是怎样的对手!

  这是怎样的敌人!

  让黄帝畏惧并敬重的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总酋长,九黎则可能是九个部落的联合体。每个部落,又各有九个兄弟氏族,因此号称八十一兄弟。这样看,他们应该叫九黎族,不该叫蚩尤族。因为蚩和尤,都不是什么好词。 注释标题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酋长,见《史记正义》引孔安国注。

  那么,蚩尤的意思是什么?

  不妨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它的本义。蚩,从虫。虫就是它,它就是蛇。虫字上面那部分是止,即脚指头。所以蚩就是“蛇咬脚”。尤则是错咎、灾难、罪过,比如“以儆效尤”;又引申为怨恨、归咎、责怪,比如“怨天尤人”。 注释标题 虫、它、蛇,古为一字,见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蚩是“蛇咬脚”,见周策纵《说“尤”与蚩尤》、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很清楚,蚩尤就是蛇灾。

  九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也许意思是“蛇灾地区的人”。这就正如意大利那位本名莱昂纳多(Leonardo)的伟大艺术家,由于来自芬奇而被称为达·芬奇(Da Vinci)。

  当然,蚩尤也可能是敌人对九黎的称呼。

  ◎甲骨文“虫” (铁四六·二)

  ◎金文“虫” (虫舀鼎)

  从以上两个字形看,很明显就是蛇。

  ◎甲骨文“止”(甲一四四○) 孙治让先生认为是“象足而有三指”。

  ◎古陶文“止”(1·5 独字) 更明显地就是脚指头。

  事实上,尤,有突出特异的意思,比如尤物。陈独秀就说,尤物、狐媚、虎威,是同一类型。女人媚得像狐狸,就叫狐媚;男人凶得像老虎,就叫虎威。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论,一个部落如果恐怖得有如蛇灾,那就叫蚩尤。这就好比某女叫狐狸精,绝不可能是她的本名。 注释标题 见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

  九黎被叫做蚩尤,大约也是因为既异类,又可怕。

  的确,在传世的所有典籍中,蚩尤和他的弟兄们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他们兽身人言,吞沙食石,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遇到这样的劲敌,谁不胆战心惊? 注释标题 见《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任昉《述异记》。

  直到胜利之后,炎黄还心有余悸,又敬又畏。

  想那时黄帝一定十分头疼。战,输赢难定且不说,就算赢了也有悖于自己的原则或标榜,胜之不武。

  不战?嘿嘿,由不得你。

  何况那时的中原大地上,还有一个“老牌帝国主义者”炎帝。他们经营了很久,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打个比方,黄帝好比二战时的美国,炎帝好比英国,蚩尤好比德国。只不过,蚩尤并不是法西斯。

  显然,礼让是不行的,也是没用的,管用的只有刀枪。

  炎、黄、蚩尤之间,必有一战。

  这是远古时期的“三国演义”,起因和过程却是一笔狗肉账。说法之一,是黄帝先与炎帝战于阪泉,然后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二,是蚩尤先侵犯炎帝,炎帝求救于黄帝,二帝组成联军。之三,是蚩尤挑战黄帝,黄帝应战。之四,是炎黄共灭蚩尤后,又在阪泉三次大战,再决雌雄。 注释标题 分别见《史记·五帝本纪》、《逸周书·尝麦解》、《山海经·大荒北经》、范文澜《中国通史》。

  四种说法,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战争的惨烈却毋庸置疑,交战双方都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非常规手段。据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大作风雨,黄帝则请出天女旱魃抗洪救灾;蚩尤布下漫天大雾,黄帝则发明指南车突出重围。还据说,黄帝能够取胜,乃因九天玄女密授兵信神符。总之,巫术、科学、神话故事一个个轮番上阵,无所不用其极,只差细菌战和原子弹。 注释标题 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见《山海经·大荒北经》。指南车,见《太平御览》引《志林》。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见《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

  想当时一定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连天神地祇也要为之动容。难怪蚩尤死后,身上的木枷要化作枫林。每到秋天,便是漫山遍野的红,如火,如焰。 注释标题 见《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

  那是血染的枫林。

  血枫林。

  风展龙旗如画

  血枫林中升起的,是黄帝的战车。

  战车在天地之间傲然巡航,下有腾蛇,上有凤凰;后有鬼神,前有虎狼;驾辕的是大象,拉套的是蛟龙,护驾的是毕方;而开着警车在前面清道的,竟是蚩尤。

  蚩尤不是死了吗?怎么又成了黄帝的马前卒?

  这不奇怪。在远古,族长与氏族,酋长与部落,都是同名的。比如伏羲族的氏族长都叫伏羲,炎黄两族的酋长都叫炎黄,就像秦汉以后的天子都叫皇帝。秦始皇就说,自己是始皇帝,后面的叫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只不过,秦王朝二世而亡,汉代以后的皇帝也不再叫什么二世三世。他们在位时叫皇帝,驾崩后给个谥号(比如文帝、武帝),再给个庙号(比如太祖、太宗),这才区别开来。

  可惜远古没这规矩。伏羲和炎黄,并不叫伏羲一世、伏羲二世、伏羲三世等等,也没有庙号和谥号。再说我们也不清楚,九黎族酋长的本名是什么,总不能叫“黎叔”吧?

  也只好还叫蚩尤。

  蚩尤也是有一世、二世、三世的。与黄帝作战的,可能是其中某世。总之兵败被杀的是前任,警车开道的则是继任。据说,他还担任了黄帝的总参谋长,为黄帝南征北战。 注释标题 见《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至于其他余部,有的被黄帝收编,有的退回南方。直到西周,他们还被称为黎民。 注释标题 见范文澜《中国通史》。

  黎民也是先祖,绝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因此,华夏民族的始祖应该是三个代表:炎帝、黄帝和蚩尤,我们是炎黄和九黎的共同子孙。

  把他们统一起来的,是黄帝。

  事实上,黄帝成为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始祖,就因为他能不计前嫌,兼收并蓄,搞统一战线。正是他,把普天之下的牛鬼蛇神都联合起来,形成了起先称为夏族,后来称为华族,再后来称为华夏之民族的胚胎。虽然这时,黄帝族还不能叫夏族,甚至不能叫民族,只能叫部族,或部族的雏形。

  黄帝的战车上,一定飘扬着龙旗。

  似乎并无必要弄清,龙究竟是不是黄帝族的图腾。没错,有熊氏怎么也扯不到龙身上去,九黎族的图腾反倒可能是龙蛇,因为蚩尤的本义是蛇灾。如果黄帝竟能以战败者的图腾为新复合图腾的主体,那度量也真是大得惊人。

  其实,就连龙是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甚至是不是图腾,都没有必要较真。的确,龙的形象早已出现,比如五花八门的鱼龙、蟠龙、鸟首龙、鳄鱼龙、鹿首鱼尾龙、猪首牛角龙。如此之多的龙纷纷出土,不会没有原因。 注释标题 龙的形象早已出现,见干振玮《龙纹图像的考古学依据》、陆思贤《神话考古》、王先胜《黄帝部落的图腾是什么》。例证有:距今一万年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龙纹岩画,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赵宝沟文化鸟首龙、鹿首鱼尾龙、猪首牛角龙,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鳄鱼龙,红山文化综合了熊、马、蛇等形象的玉龙,内蒙古清水河出土庙底沟类型巨型鱼龙夯土雕像,四千多年前陶寺文化的蟠龙,二里头文化一首双身龙纹陶片。

  但,彼龙未必是此龙。何况就算是,你也无法证明黄帝就一定不会古为今用,再借壳上市。比方说,蛇就原本只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后来不也变成了图腾?因此,黄帝完全可能利用已有的龙或蚩尤的蛇,再造一条新龙。

  我们相信,他有这种智慧。

  更何况,一个民族总是需要凝聚力的。这就要有一个核心,一个仪式,一个象征,一个可以在它上面寄托感情的对象。国旗、国徽、国歌的作用,以及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们当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图腾,却可以看作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广义图腾”,即象征物。

  龙,也如此。

  因此,无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换句话说,既然大多数华人都把自己看作龙的传人,把龙看作族的图腾,那又何不“权当他是”?

  实际上,关于黄帝族图腾的说法如此之多,恰恰证明在黄帝时代的后期,已经有一个多部落的松散联合体。其中有炎帝族,有黄帝族,有九黎族,还有东方的夷族、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蛮族、北方的狄族。他们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有来有往,有战有和,也有通商和通婚。

  部落联盟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且这个时代也有三个代表:尧、舜、禹。

  第六章 尧舜下课

  真有尧舜吗

  提起尧舜,许多人就两眼放光。

  尧舜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圣人和圣王。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最好的时代叫“尧舜之世”,最好的帝王叫“尧舜之君”,最高的理想叫“人皆可为尧舜”。就连不信三皇五帝的毛泽东,也说“六亿神州尽舜尧”。

  显然,这是世俗的上帝,道德的上帝,政治的上帝,也是统治阶级及其吹鼓手塑造的上帝。

  这样的上帝,从来就很可疑。 注释标题 对尧舜的质疑,早已有之,见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尧舜也一样。

  实际上,他俩来历不明,形迹待考,身份不清。作为五帝的最后两位,尧舜是人?是神?半人半神?氏族部落?没人知道。但按照司马迁的描述,似乎是人。

  那就可疑。是啊,前三皇,女娲是蛙,伏羲是蛇,炎帝是牛;后五帝,黄帝可能是熊,或龟,颛顼半人半鱼,帝喾鸟头猴身。就连尧的司法部长皋陶(读如高姚),也是鸟嘴或马嘴;文化部长夔(读如魁),则是独脚神牛。这些都是牛鬼蛇神,或半人半兽,怎么一到尧舜就一片人间烟火? 注释标题 颛顼半人半鱼,见《山海经·大荒西经》;皋陶鸟嘴,见《白虎通·圣人》,马嘴,见《淮南子·修务》;帝喾鸟头猴身,夔是独脚神牛,均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的考证。

  何况尧舜之后或同时,还有鲧(读如滚)和禹。鲧,其实是鱼;禹,则可能是虫,或蛇,甚至龙。 注释标题 许慎《说文解字》:“鲧,鱼也”;“禹,虫也”。孙诒让称“禹为虫名,则亦当象虫形”;高鸿缙称“禹为多足之虫”;陈邦怀称“字象爬虫之形”,均见《古文字诂林》第十册。

  ◎金文“鲧” (鲧還鼎)

  ◎金文“禹” (鼎文) 从字形看,禹就是蛇,或与蛇相关。

  金文“鲧” (盤)

  呵呵呵!前则百兽率舞,中则马牛同台,后则鱼龙并出,唯独夹在当中的尧和舜纯然是人,岂非咄咄怪事?而且,舜叫“姚重华”,尧叫“姬放勋”,像远古时代的人名吗?还有人说尧叫“伊祁放勋”,日本人呀? 注释标题 尧的姓,也是糊涂账。作为传说中黄帝的五世孙,应该姓姬。司马贞《史记索隐》说他姓伊祁,则尧应该叫“伊祁放勋”。这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好嘛,就连名字,都像是编出来的。

  事实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没人提到过尧舜。在最古老也最可靠的典籍《诗经》中,他俩连影子都没有。《尚书》虽然也古老,然而《尧典》和《舜典》却是赝品。真正开始说尧舜的,是《论语》、《墨子》和《孟子》。

  这就很不合情理。

  按照后世儒家包括司马迁的说法,夏商周三代的始祖都曾是尧舜的臣属。夏的始祖禹是舜的接班人,商的始祖契(读如谢)是尧的民政部长,周的始祖弃(后稷)是尧的农业部长。尧和舜,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的“老领导”。

  换句话说,没有尧舜禹,就没有夏商周。

  然而《诗经》当中,周人的作品《大雅》,鲁人的作品《鲁颂》,殷人或殷人后代宋人的作品《商颂》,却都只歌颂禹,不歌颂尧舜。难道殷、宋、周、鲁之人,都把老祖宗忘了?而且这两位老祖宗,从夏到商再到西周东周,一直都无人问津,到春秋战国却大放异彩,难道是“出土文物”?

  很有可能。

  的确,尧和舜,如果完全子虚乌有,孔子就不会一讲再讲;如果当真功勋盖世,《诗经》就不会只字不提。因此事实也许是:尧舜曾经存在,但既没那么神,也没那么圣,根本不是后人说的那个样子。而且,因为并不伟大,所以《诗经》置若罔闻;由于毕竟存在,因此后人可以大做文章。

  这是出土于陶寺遗址的扁壶,壶身有两个被认为是文字的标记。画面右侧符号释为“文”,意见较统一。关于左侧符号,有学者认为由“土”和“兀”两部分构成,合而为“尧”,“文尧”为“尊贵的祖先尧”之义。这种观点视此为尧存在的实物证据。据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大做文章的原因,是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他们要打鬼,必须借助钟馗;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也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托古改制,借尸还魂,哪怕那亡灵其实并不神圣。

  但既然是亡灵,就可以重新梳妆打扮。因此尧和舜,弄不好就是他们从某个并不起眼的故纸堆里挖掘出来,再按照道德楷模的标准,包装上市的“创业板”。

  可惜榜样的力量从来就很有限,造出来的也总归不是真家伙。我们读尧舜的传记,实在看不出他俩的伟大之处,只知道尧是很简朴的,舜是很孝悌的。尧过的日子,连门房都不如;舜的父亲和弟弟一再陷害谋杀他,他却以德报怨。一个老劳模,一个受气包,怎么就成了神圣? 注释标题 见《韩非子·五蠹》。

  相反的故事倒是印象深刻。有个名叫壤父的八十岁老顽童就不客气地说: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帝对我有何功德? 注释标题 见《高士传》。

  假作真时真亦假。尧和舜,到底有还是没有?

  部落大联盟

  尧舜可以有,也应该有,但要重新解释。

  为什么应该有?因为时代需要标志,需要象征,需要代表。部落的代表是炎黄,国家的代表是夏启。二者之间,部落联盟的时代谁来领衔?只能是尧舜。既然如此,何妨不论真假,权当他们是符号,是代码?

  但,该说明的还得说明。一、黄帝、颛顼、帝喾、尧,无血缘关系,更不是祖孙父子;二、尧和舜,并非道德高标,只是曾经的存在;三、他俩也不是什么天子。天子的概念要到西周才有,目的则是解释政权的合法性。尧舜时代尚无君主,也没有国家和天下的概念,哪来的天子?

  不是天子,又是什么?

  部落联盟的CEO。

  联盟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之前则是战争,包括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这是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的,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中华大地就是全世界。远在天边的埃及、苏美尔、哈拉巴、克里特和奥尔梅克等古代文明,并不在我们视野中。

  战争的结果是联盟,联盟的结果是产生了部族。部族是从氏族到民族的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尧舜之世,就是部族的时代。之后,才变成民族,也就是以禹为始祖的夏族。《诗经》歌颂禹,并非没有道理,没有原因。

  但,作为部族时代的标志,尧舜的意义同样重大。

  意义重大的尧和舜,是部落联盟的领袖。而且那时的情况,很可能真如郭沫若和翦伯赞先生所说,是实行“二头政长”或“二头军务”的配置,双执政制。 注释标题 分别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翦伯赞《中国史论集》。但郭说尧舜是“以母系为中心的社会”,则可以商榷。

  双执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加COO(首席运营官)。开始,尧是首席执行官,舜是首席运营官;后来,舜是首席执行官,禹是首席运营官;再后来,禹是首席执行官,益是首席运营官。直到夏启的时代,这个制度才终结。

  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尧舜禹就没有。联盟的CEO和COO,也都是选出来的,选举权则首先在“四岳”。舜和禹能够担任首席运营官,就得自他们的举荐;后来成为首席执行官,也由于他们的支持。

  四岳是谁?《史记》没说。就连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还是许多人,也不清楚。《国语》说是共工的四个从孙,但这是靠不住的。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大联盟下面还有小联盟。四岳,就是小联盟的CEO或COO。 注释标题 见《国语·周语下》。

  除了四岳,还有“十二牧”。

  十二牧,也就是各个大部落的酋长。这些大部落分散在各地,酋长们当然也分散在各地。联盟有重大事务,才到总部来开会。平时驻会的应该是代表,也叫十二牧。

  然后就是“百姓”。

  百姓不是小民,是氏族长。这些氏族都来自母系,因此都有“姓”;数量则很多,因此叫“百姓”。当然,百姓并不一定就是一百个。正如四岳和十二牧,不一定就是四个和十二个。四、十二、百,只是表明小联盟的数量最少,部落多一点,氏族则数量最多。

  所以远古的百姓(氏族长),其实地位很高,他们后来又叫百官和百工。真正地位低的,叫黎民,即战败者。黎民和百姓合为一词是很晚的事,此刻的情况却很清楚:

  百姓:氏族。

  十二牧:部落。

  四岳:小部落联盟。

  尧舜:部落大联盟。

  这就是尧舜的时代,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前夜。夏娃时代弱小分散的点(原始群),在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变成了面(氏族),在炎帝和黄帝的时代连成了片(部落),现在又变成了圈(部落联盟)。它是生存圈,也是文化圈。大圈子下面是小圈子,即个位数的小联盟,然后是数以十计的片(部落)和数以百计的面(氏族)。大联盟实行双首长制,首席执行官(CEO)地位略高,算是老大,或一把手。

  那么,谁是老大?谁该当老大,谁又能当老大?

  禅让还是夺权

  老大的事,让人纠结。

  传统社会是很在意这个问题的。因为长时间的中央集权告诉我们,二把手跟一把手,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则不是巧取(宫廷政变),便是豪夺(武装斗争)。No.1或者alpha的地位,也可以让给别人吗?

  据说可以,尧舜禹就是,叫禅让。

  这里的禅读如善,不读馋。读如馋的禅,是佛教中静虑即梵文Dhyāna的音译,比方说禅定和禅宗。读如善的禅则有两个意思:一是祭祀,如封禅;二是替代,如禅让。

  所以蜀汉刘禅刘阿斗,名字要读如刘善。因为那时禅宗尚未兴起,刘备也不信佛,反倒有个养子叫刘封,合起来正是“封禅”的意思。同样,禅让,也不能读如馋让。

  禅让是许多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坚信,在世袭的君主制之前,曾经存在非世袭的禅让制。老迈年高的一把手按照任人唯贤的原则挑选接班人,然后让出职位。没有尔虞我诈的宫廷政变,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流血斗争,如此这般的最高权力和平交接,实在令人向往。

  问题在于,为什么后来没了呢?

  主流的意见是人心不古。

  但,人心为什么不古,又怎么会不古?难道远古跟后世人性是不同的?人就是人。远古是,现在也是。人性,本善就善,本恶就恶。本善,禅让制就不会被废除;本恶,禅让制就不可能存在。你说哪个是事实?

  于是质疑纷起。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则称尧被舜软禁在平阳;康有为说禅让是战国儒家的托古改制,顾颉刚则说是儒墨两家不约而同的伪造。韩非子甚至不无讥讽地说:儒也说尧舜,墨也说尧舜,两家都说如假包换,尧舜又不能起死回生,请问谁来鉴别儒墨的真伪? 注释标题 韩非子的说法,见《韩非子·说疑》和《韩非子·显学》;康有为的说法,见《孔子改制考》;顾颉刚的说法,见《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和《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嘿嘿,一个尧舜,各自表述。弄不好,都是人造。

  那么,舜接班,禹继位,禅让还是夺权?

  禅让。

  但也要重新解释。

  实际上,部落联盟的CEO,跟后世的帝王并不能同日而语。他的待遇没那么高,权力也没那么大,艰苦朴素更未必是道德高尚,多半是生活水平有限,想摆谱也摆不起。

  禅让也一样。它既不是儒家标榜的礼让,也不是墨家鼓吹的尚贤,更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是规矩如此,习惯如此。部落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最早不过会议的召集人,或者会议的主持人,有什么好争的?

  就连总部的其他公职人员,比如民政部长契,农业部长弃,司法部长皋陶,文化部长夔,手工业部长羲均(又名倕),还有神枪手羿,也都是尽义务。这种风气或制度直到周代还有,比如诸侯各国的大夫都有领地,都是家君,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是老大,但也都为邦国服务,同样是尽义务。

  事实上联盟的部门负责人,也都是本部落的酋长,甚至小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比如弃,就叫后稷。夔和羿,则叫后夔和后羿。后,不是前后之后(後)的简体字。它原本就写作“后”,但不是后妃,是头儿、老大、一把手的意思。 注释标题 夔叫“后夔”,羿叫“后羿”,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联盟的部长或内阁成员既然都是“后”,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决策权。比如抗洪总指挥的人选,尧并不赞成鲧,但四岳坚持,也只好同意。首席执行官并没有一票否决权,尽管尧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 注释标题 见《史记·五帝本纪》。

  相反,如果“岳牧咸荐”,事情就比较有谱。

  显然,这里面没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尧成为部落联盟的一把手,只因为当时尧部落的实力最强。舜和禹也一样,后来居上而已。四岳、十二牧有发言权,则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容小看。既然谁都吃不掉谁,又要在一起共谋发展,那么,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

  因此,历史的尧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尧舜是人造的。什么德才兼备、高风亮节、温良恭俭让,通通都是扯淡!

  禅让,是不得不让。

  杀机暗藏

  不得不让,也可理解为:能不让就不让,最好不让。

  但这同样只能靠实力说话,对于那些茁壮成长的后起之秀便不得不防。因此,如果某个小弟发展势头好,大佬们就会联合起来,找个茬把他掐死。

  尧就干过这种事,而且帮凶就是舜。

  被尧舜剿灭的,是所谓“四凶”:浑沌、穷奇、梼杌(读如涛误)、饕餮(饕读如涛,餮读如铁去声)。这大约是四个既冒尖又不听话的部落。由于舜的出手,他们被彻底干掉或驱逐出境。其中,据说还有黄帝和颛顼的后代。 注释标题 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史记·五帝本纪》。

  老实巴交的舜,其实心狠手辣。

  被尧舜做掉的,还有共工、驩兜(驩读如欢)、三苗和鲧,谓之“四罪”。当然,司马迁的话说得客气而委婉。他说,流共工于幽陵,是为了“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是为了“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是为了“变西戎”;殛(读如及)鲧于羽山,是为了“变东夷”。似乎舜下的这些毒手都不过“和平演变”,甚至是为了别人和大家好。

  但一个“殛”字,还是露了馅,穿了帮。

  剿灭也就剿灭了,过分的是还要妄加罪名。什么“不可教训”云云,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无非是为了表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以便让尧舜高居道德的圣坛。

  然而世界上正义的战争只有一种,就是反侵略。蚩尤有可能是侵略了黄帝族的。四凶或四罪,侵略了尧舜吗?

  没有。

  杀人不过头点地。谋财害命还要课以大罪名,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反倒是《左传》说得明白:剿灭四凶的结果,是“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

  这才是一语道破天机。

  尧舜的时代,风不平,浪不静,杀机暗藏。

  现在想来,共工、驩兜、三苗、鲧,还有浑沌、穷奇、梼杌、饕餮,一定死不瞑目。战败的蚩尤成为战神,受到胜利者的最大尊重,他们却只能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尧舜的为人和度量,比黄帝差得远。

  一肚子冤屈的,应该还有羿。

  跟尧舜一样,羿也来历不明形迹可疑。他是天神,还是超人?是部落联盟时期的,还是夏代的?叫后羿,还是该叫大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纠缠不清。 注释标题 有学者认为,后羿射日的故事应该产生在夏代,或者殷商。夏王是称为后的,比如夏后启。夏后以太阳自居,夏历以天干纪时。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正是“天有十日”的意思。何况当时人们诅咒夏后桀的民歌,歌词也是:你这该死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我愿跟你一起灭亡!见谢选骏《空寂的神殿》。又有人认为,射日的是大羿,不是后羿。因为据《史记》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后羿是夏代有穷氏的酋长。但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杀封豕的叫后羿,也是有穷氏的酋长。可见后羿射日之说并无错误,夏代后羿是射日后羿的后代。又,《楚辞·天问》王逸注和《淮南子·本经篇》都说后羿射日是尧的命令,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则称后羿系天帝帝俊派遣。

  可以确定的,只有射日。

  那时,天边血红的云彩里,有十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同流动的金球,裹挟着荒古的熔岩上下翻腾。滚滚热浪横扫之处,河流失去生命,植物停止呼吸,人类陷于绝望,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反倒纷纷出笼,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

  也就在这时,羿救星般地出现了。

  羿应该是天帝派来帮助尧的,装束也帅气之极:火红色的弓,雪白色的箭,也许还有虎皮坎肩和鹿皮靴子。我们的英雄就这样站在那一片焦土之上,弯弓搭箭,九个太阳便应声落地。散落在天地之间的,是太阳神鸟金色的羽毛;响起在耳边的,是万众的欢呼,包括美丽的嫦娥。 注释标题 见《楚辞·天问》王逸注,《淮南子·本经篇》,《山海经·海内经》。

  然而后羿的结局却窝囊透了。首先是天神帝俊怨恨他射死了自己的太阳儿子,将他革除神籍;然后是徒弟逢蒙恩将仇报,暗下毒手;最后是嫦娥偷吃仙药,奔向月宫。天帝翻脸,徒儿反目,老婆叛逃。曾经的英雄只能穷愁潦倒,不知所终。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注释标题 请参看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本书第二章注16。

  事情怎么会是这样?

  因为此案原本可疑。

  前面说过,男性的太阳是羲和妈妈所生,十个;女性的月亮是常羲妈妈所产,十二个。它们由不同的女神生出并不奇怪,因为太阳和月亮原本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就连将羲和与常羲说成是帝俊的妻子都可以理解。毕竟,用文字记载这些神话的都是男人,岂能不为女神安排丈夫? 注释标题 《山海经·大荒南经》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月亮有十二个也不奇怪,因为一年十二个月,而且月份的变化是看得见的。十个太阳却没有过硬的道理,原本应该轮流上岗的它们一齐出现就更没道理。我们甚至怀疑,十个太阳和十日并出,就是为后羿射日做铺垫的。要知道,月亮的个数更多,却没谁认为那十一个多余。常羲妈妈的十二个女儿则既没有破坏规矩,后来也都安然无恙。

  那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这事如果发生在古希腊,也许会被解释为一个爱情与嫉妒的故事:嫦娥奔月其实因为偷情。太阳神后羿射杀的,则实际上是他的情敌——多余的太阳。

  然而在中国,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死里逃生

  十日并出,其实是尧的焦虑。

  焦虑也是必然的。不听话、不买账、闹别扭的部落实在太多,还不好对付。比如浑沌,是个装疯卖傻的。有人说他就是驩兜,那可是一个人面鸟嘴还有翅膀的怪物。共工则是水神,是火神祝融的儿子,曾经与颛顼争帝,还一头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共工和驩兜又都是联盟的内阁成员。他俩造反已足够尧喝一壶的,何况还有三苗、穷奇、梼杌和饕餮。 注释标题 浑沌即驩兜,见《史记正义》;驩兜人面鸟嘴还有翅膀,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共工是水神,曾与颛顼争帝,见《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共工和驩兜同事,见《史记·五帝本纪》。

  这可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招安多半没用。那时还不是帝制时代,没谁能够一统天下,也没谁能君临天下。拳头硬的,都可以争当老大。对付异己的唯一办法,是剿。大部落和小联盟,亲自出手。小部落和小氏族,就派小弟去做掉。当然,手脚要干净。

  号称有穷氏的羿,恐怕就是这样的马仔。被他射下的九个太阳,则很可能是九个或多个小部落。这些部落可能崇拜太阳神,也可能不崇拜。把他们说成太阳或太阳部落,或许另有原因。但他们威胁到尧的江湖地位,则可以肯定。

  总之,在剪除异己的战争中,羿是尧的马前卒,也是替罪羊。因为这事做得实在不光彩,不好意思扬铃打鼓,只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让羿去认倒霉。

  九个或许多小部落就这样被消灭了。

  死里逃生的,只有鲧的儿子禹。

  禹,也是太阳部落吗?有可能。夏文明以太阳为神就是证明。而且,也许正因为夏人崇拜太阳,那些和鲧一起遇难的族群,便被追认为太阳部落。

  但,鲧为什么被害,禹又为什么逃生?

  也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发展太快。鲧很可能是鱼,至少与鱼有关,而鱼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禹则是虫,是长虫,也就是蛇,后来又变成龙。龙蛇,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注释标题 鲧是鱼,见许慎《说文解字》;禹可能是蜥蜴,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禹从鲧的肚子里生出,见《楚辞·天问》、《山海经·海内经》;剖腹产,见《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禹头上长角,是一条虬龙,见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因此,鲧生禹,就意味着不但从母系变成父系,还迅速成为部落。当然,他们也可能一直保持着母系的徽号,由鲧氏族而鲧部落,被禹重建后才改姓更名。总之,这个族群的崛起很让尧头疼。起先还只是顾忌和防范,后来便顿起杀心。

  终于,鲧被处死在羽山。

  起因是抗洪救灾。当时,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大地,四岳和十二牧都推荐鲧担任前线总指挥,只有尧反对。尧说:鲧这个人违抗命令,残害同胞,不可重用。

  四岳则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选。

  尧只好同意,却又在暗中寻访杀手。没错,要对付四岳和十二牧都拥护的,已不能靠羿这样的小弟。舜,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出现在尧面前的。而且他刚刚得到代理首席执行官的授权,就在检查工作时以渎职的罪名杀了鲧。 注释标题 以上见《史记·夏本纪》。

  显然,这是蓄谋已久的屠杀。因为尧反对鲧做抗洪总指挥的理由,并非是不懂技术,而是品质恶劣。可见罪名早已罗织,治水不力只是借口,或雪上加霜。事实上,就算当时有问责制,处分也不必如此之重,何况鲧又何尝道德败坏?屈原就说鲧是由于为人耿直,才会死于非命。 注释标题 见《楚辞·离骚》。

  鲧,一定是被冤杀的。

  被冤杀的鲧死不瞑目。他的尸体三年不腐,新的生命却在腹中孕育成长。没办法,只能剖腹产。结果,一条头上长角的虬龙腾空跃起,他就是禹。诞生了禹的鲧,则变成黄熊或三足鳖,在羽山或羽水出没咆哮。 注释标题 见《左传·昭公七年》,《山海经·海内经》。

  好得很!杀了鲧一个,自有后来人。

  不过尧舜的作案过程,都被后世儒生抹去,证据也销毁得一干二净。他们甚至编造故事说,鲧为了救灾,从天庭盗窃了息壤。这种生生不息的神土止住了洪水,鲧自己却由于违犯天条而被杀。执行死刑命令的,是火神祝融。 注释标题 见《山海经·海内经》。

  这简直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只不过一个窃火,一个窃土。但如此嫁祸于神,却弄巧成拙。因为这故事雄辩地证明了,鲧不但没有道德问题,反倒是敢于牺牲的英雄。就连治水功亏一篑,都不是他的责任。

  也因此,舜的问责毫无道理。

  实际上,真正的凶手就是舜,尽管后台是尧。只不过尧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被舜摘了桃子。鲧被镇压后,舜部落就空前强大起来,尧也只好将职位拱手相让。但,联盟的老大不是没多少权力和油水吗,犯得着如此争夺?

  哈,那是早期,后来就不一样了。要知道,权力一旦被发明出来,就会自我膨胀;掌握了权力的人则会像鸦片鬼那样越吃越上瘾。尧就已经有瘾。尧用舜二十年,又让他代理职务八年,直到死前都没放手,这也叫禅让?舜的欲望又大过尧。如果不是一命呜呼,才不会交出权力。 注释标题 见《史记·五帝本纪》。

  当然,接过权杖的,是鲧的儿子禹。

  交权未必情愿,真相则也许是:鲧和禹的族群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利技术。这种技术在鲧氏族时代还不成熟,所以鲧治水遭遇挫折。但到禹部落时代就遥遥领先,因此禹大获成功。无论怎样,尧和舜都既羡慕嫉妒又无可奈何。

  除了举起屠刀或交出权力,他们其实别无选择。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也就能成为世界领袖。后来,掌握了青铜技术的商如此,掌握了农业技术的周如此。在尧舜时代的后期,掌握了水利技术的禹和禹部落,也如此。

  冤死的鲧可以瞑目。他的子孙将在那滔天的洪水之中腾空一跃,勃然崛起,巍然屹立。

  哗啦啦的黄河水呀!

  最后一班岗

  现在,禹站到了舜的面前。

  治水成功的禹,也许是到联盟总部来述职的。舜也给他颁发了勋章,是一块黑色的尖顶石头。毕竟,水利技术的核心机密在禹手里,舜不敢赶尽杀绝,也不得不让他三分。

  这几乎注定是一次尴尬的会见。尽管司马迁用心良苦地极力营造“温良恭俭让”的氛围,这次对话却仍然像唐人罗隐笔下的黄河——“才出昆仑便不清”。舜对禹,并无慰问褒奖;禹对舜,也不歌功颂德。只有新任司法部长皋陶,絮絮叨叨地大讲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结果,皋陶在禹那里碰了软钉子。禹对皋陶道德高调的回答是:你说的这些,只怕尧也做不到吧?如果能做到,又担心什么驩兜,放逐什么有苗呢?

  于是舜只好对禹说:你也谈点建设性意见嘛!

  禹答:我能有什么可说的?我每天想的就是孳孳。

  皋陶反问:什么是孳孳?

  禹答:孳孳就是孜孜不倦,生生不息。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我只能跋山涉水,访贫问苦,深入基层,跟益还有稷一起,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皋陶说:没错,这是你的美德。

  禹又对舜说:老大!CEO不好做,总得谦虚谨慎,对得起天地良心才行。只有光明正大,勤政爱民,皇天上帝才会不断赐福予你。呵呵,看护好你的职位吧! 注释标题 见《史记·夏本纪》。

  那会儿,不知道禹的随员是否在场。如果在,定是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铁铸一般。 注释标题 见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舜和皋陶的脸上,则不知是何表情。

  司马迁讲这故事时,已是再三斟酌,修饰润色,缝缝补补,但还是留下了破绽,虽然只有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有三个细节值得注意。

  首先是听完禹的陈词后,舜对禹说:啊!啊!你要做我的股肱(读如工,股肱即大腿和手臂),你要做我的耳目。接下来,他又叹了一口气说:以后有什么意见就请当面讲,不要背后嘀咕。举贤任能,远离小人,我还是做得到的。

  呵呵,这很有意思。

  其次是会见之后,皋陶立即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所有的人都向禹学习,以禹的言行举止为榜样,否则就算犯罪。这件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正如我们将在《奠基者》一卷中要讲的,以德治国是周人的主张,皋陶怎么会有这种观念?就连他前面的絮絮叨叨,恐怕也是司马迁代笔。

  那么,皋陶倒向了禹吗?

  也未必。为了营造和谐的气氛,联盟的文化部长夔举办了大型歌舞晚会。那是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的场面,舜也亲自为演出撰写了歌词:股肱欣喜,元首兴起,百官得体!

  皋陶却应和道:元首闪光,股肱贤良,万事安康。 注释标题 见《史记·夏本纪》。

  这就是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舜已经把股肱也就是禹放在了首位,皋陶却把这颠倒了的次序重新颠倒过来。看来皋陶并不甘心联盟的江山易手,他还要力挽狂澜。

  那么,皋陶会成功吗?

  也不能。

  哈哈!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尧舜的时代就要终结。

  事实上,禹是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任首席执行官。在站完最后这班岗后,他的儿子启,便彻底颠覆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禹,是远古时代的曹操;启,是远古时代的曹丕。

  这其实也是时势使然。

  众所周知,禹和启之前,一直有两个东西在并行不悖地同步发展,并互为因果,这就是财富和权力。这两个东西在夏娃代表的原始群时代是没有的,到女娲和伏羲的时代却悄然诞生。而且,一旦有了财产的归属,作为财富主要创造者的男人就会要求确认父系的继承权,权力也随之产生。当权力和财富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到男性首长的手中时,他们便会强烈要求权力也像财产一样,按照父系的血统来继承。

  这就是尧舜禹时代的天下大势。

  事实上,尧舜虽非世袭制,却已是终身制。从终身制到世袭制,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制度的革命,势在必行。

  现在,只需要有一个机关、一个称号、一个名义、一种说法,为新的制度加冕,并盖上社会普遍承认的印章。

  实际上,它也确实被发明了出来。

  它的名字,就叫国家。 注释标题 请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也就在这时,我们和世界各民族一起,走完了史前时代的共同道路。下一步,将分道扬镳。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