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清德妃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二章|
飘蓬只逐惊飙转(1)
老四是个可托付的。
托付什么?江山社稷吗?
我不敢问皇帝,也不敢细琢磨,只强迫自己将这话当做一句酒后的戏言,不能做真。
转眼过了年,日子就迈入了康熙五十八年。
皇帝开年做的第一件事,便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诏立功之臣退闲,世职准子弟承袭,若无承袭之人,给俸终其身。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此举,说得俗些,就是在卸磨杀驴。
功臣在朝中,人脉、声望、势力一个不缺。若他们安心躺在功劳簿上,满足于皇家的封赏,自然不是坏事。可问题是,能成为功臣的人,必定是有些本事的。而通常有本事的人,很少会甘于寂寞。
他们很可能因为感念着启用自己的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肝脑涂地殚精竭虑。可是,一旦换了君王,他们的忠心还能保持多久,就不好说了。
皇帝在这两三年,已经不止一次跟我讲到过这个问题。
汉高祖刘邦用机杀三王。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杀功臣的佼佼者。
他们这般双手沾满血腥,为的是什么?
无非是让守江山的继承人能稳坐龙椅,不会再出现欺主的刁奴。
这几个故事给他我讲了不止一次,因此,劝退功臣的诏书一下,我就明白了。
皇帝,是在为下一任皇帝清理道路,他要为他的儿子“拔刺”呢。
我在听到消息的下一刻,便立刻派了人出宫,分别给老四和白启送信。
我的口信很简单:这段时间,你们所有人,除了当差,其他时候都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把宅门关严实了,不要和朝中大臣们走动。
要让那些大臣放弃手中的权利,回家做个闲人,自然不是容易的事。纵然皇帝表现得态度坚决,可毕竟还有那么些个亲贵在那儿摆着呢,他们若是找皇帝说情,皇帝总不好一个一个全驳了不是?
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我只把自家人看好就是了。
老四如今在朝廷中声望不错,这事一出,少不得有人去他那里找路子。白启虽然一直任着闲职没什么实权,可他是老四的亲舅舅,我的亲弟弟,自然也躲不掉的。这回,我索性大张旗鼓的派人去传话,把立场表明,也好顺势断了那些人的心思。
幸好十四如今还在青海那边,这边的人捞不着,倒是省了我的心了。
……
不管朝廷中怎样的风起云涌,我只在后宫过我的日子。宫中各项事务早已驾轻就熟,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的话,毓秀和锦瑟两个就能处理。
若是心情好,我便去四处巡视一番,顺便去皇帝那里晃晃,检查一下他有没有按时吃饭服药。
如今我和皇帝的相处状态,说来也好笑。
过去,我们之间的关系,无论怎么看,都带着一丝“主仆关系”的影子,他是主,我是仆,泾渭分明。我无条件的顺从他的意愿,无论我觉得好还是不好。他随意的做出他的决定,无需考虑我的感受
可如今,我敢在他专心批阅公文的时候推门而入,抽走他手中的朱砂笔,态度强硬的让他喝药或者吃饭。而他对于我的这种“无礼”,竟也十分容忍,每每听话的照办,还不忘摇头晃脑的笑我“凶”。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十四果然是天生的将才,他领兵去青海没多久,便给了策妄阿拉布坦迎头一击。
皇帝大喜,命胤祯驻守西宁,等待时机一举收复西藏。
我因为儿子建立的功勋自豪,可同时也为他的行为担忧。
这次的战役,无疑为胤祯奠定了军中的地位,可是,也助长了他的傲气。军中的人因为他的皇子身份,以及那顶正黄旗的王旗,便都时时刻刻吹捧着他,称他为“大将军王”。可他呢,居然也欣然接受了。
这事,我还是从皇帝那里听到的。
那一天,我正好去了乾清宫,皇帝拿出一封信给我看。
我一瞧,是胤祯的来信。
信中的内容倒是很简单,先是问候了父母安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接着汇报了一下驻军西宁后的情况,并对如何处理军队与当地各族部落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又对粮草军衣盔甲武器的补给说了些要求。
让我在意的,是胤祯在信中的落款。
“儿臣,大将军王,顿首。”
“大将军王?”
我皱起眉头。
“这孩子还真是无法无天了,打了一场胜仗而已,就敢起这样的诨号。”
无论怎样的荣耀,身份上,胤祯就是一个固山贝子。皇帝给他做了一面王旗,是皇帝的恩宠。可他自己称王,若要挑毛病,就是大不敬了。
我摸不清皇帝对此的看法,因此索性刻意将那个称呼歪曲成胤祯开玩笑的外号,试图将麻烦降到最低。
“宛儿你可说错了。”
皇帝一笑,顺手从我手里把那封信抽了回去。
“这可不是诨号,这是西北军中对咱们老十四的敬称。别看老十四在你跟前总是一副孩子模样,在军中,威望可不低。”
我察言观色,见皇帝并没有什么不悦的模样,才稍稍松了口气,嘴上却说:
“他才多大,能有什么威望?不过是仗着皇上的龙威在那里狐假虎威罢了。”
“那也要他有那个聪明劲儿,懂得用才行嘛。”
皇帝在我面前充分展示了他对小儿子的溺爱。
“大将军王……这个称呼不错。待战事平息了,朕就给他封个王爵,可不就真成了大将军王了?如后有这么为大将军王坐镇,我大清焉能不国泰民安?”
我打量皇帝的情绪,似乎是发自真心的高兴,心中一块石头便放下了。
走出御书房,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十四这个大将军王,是坐实了。
不过,我心中也明白,皇帝刚才那番话里暗藏了一个信息。
大将军王,永远只会是大将军王,不可能成为大清的帝王。
……
没过几日,我在去乾清宫的路上,偶遇诚亲王胤祉。
“见过德妃额娘。”
文质彬彬的诚亲王什么时候见到,都是一身的书卷气,配合着他与生俱来的皇族贵气,越发显得高贵儒雅。
“许久没见诚亲王了,家里一切都好?”
我摆出一切中老年妇女闲话家常的架势,笑容可掬。
“今日怎么有空进宫?”
“谢德妃额娘挂心。”
胤祉微微躬身,同样一脸笑。
“儿臣今日是进宫来向皇阿玛回禀编书之事的。”
我点了点头:
“诚亲王学贯中西,素来是极得皇上器重的。待这两部大书完成,必能成为流芳后世的传世典籍。”
“娘娘过奖了。”
诚亲王谦逊道。
“胤祉不过是舞文弄墨而已,实在比不得十四弟文武双全,能做大将军王,为皇阿玛平定边疆。”
这话听着,酸呢!
我眼珠儿一转,已经笑起来:
“他在军中野惯了的,跟着那帮兵痞子,也学得不着四六。自古只有大将军,何来大将军王之说呢?偏皇上还由着他胡闹,越发纵得他没边儿。前儿在皇上那边,本宫还生气来着,就是皇子,也不能这般没章法。诚亲王说,是不是?”
十四自称大将军王的事情,皇帝并没有在意,甚至,在给青海厄鲁特首领罗卜藏丹津的旨意中,继续沿用了这个称呼: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让胤祉眼红的自然就是这个旨意,而我的辩护也是因为这个旨意。 大清德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