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自杀的母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自杀的母亲

  这少妇不足三十岁,长得十分秀丽,表达能力很强,分析能力也很不错。

  问她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她说:“我丈夫对我不好,因此我也不能对孩子好,所以孩子愈来愈难教。”

  你看,她并不是说孩子难教,而是很有条理地把孩子的问题,连接到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去。明显地,这是一位对家庭关系甚为了解的母亲。

  但是她的手腕伤痕累累,布满刀痕。

  这位看来明智的母亲,是一个不断自杀的女人。

  她说,从七岁开始,便企图自杀。吞下大量安眠药,幸好后来发现那只是维他命丸。

  为什么要死?她说:“因为觉得母亲离弃了自己!”

  自此以后,每次她觉得被人离弃,便要寻死。自我毁灭,变成一种表达、一种报复,要让不懂得珍惜她的人后悔。

  前前后后,也记不清楚曾经企图自杀多少次,有时服毒,有时割脉。每次不是在镜上留下字句,就是写下字条,让有关人等知道他们要对她的死负责。

  结婚后,她那寻死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每次觉得丈夫对自己不够好,她便要死。

  严重时,她拿起刀来就往手上斩下,据她丈夫说,血淋淋地就背着她到医院急救。

  奇怪的是,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自杀企图,让人听得吓破胆,这少妇却娓娓道来,好像这是世上最自然的一回事。

  谈起每次寻死经过,她都是十分专注,一桩桩地解释她要选择走极端的理由,每一桩经历都让她泪如雨下;但是,每次她觉得被丈夫离弃,她的反应就要把生命了断,毫无犹豫之处。同她儿时第一次自杀时的心态一模一样,她是那样地肯定:“有人负我,我便非死不可。”

  如此恐怖的控诉方式,像个用生命下注的赌徒,身边的人都看得触目惊心,她却毫无考虑地专心下注。

  而最为她担忧的,是她那年幼的小男孩,年仅七岁,却不断地目睹母亲寻死。这男孩并没有离弃母亲,相反地,他是最依附母亲的人,但是母亲只看到有人背离她,却没有留意到那个对她忠心耿耿的儿子,正在眼睛也不敢眨动地为她守候。

  自杀,并不是个人的事,尤其是一个不停自杀的母亲。

  她的寻死倾向,是那样有效地组织了她身旁的重要人物,让很多人都活在这一股自我摧残的恐惧中,不知道她哪一天终于会成功地在人间消失,也不知道她的死亡将会为自己留下怎样的咒语。

  我问这母亲说:“你有没有想到,如果你自杀成功,你的儿子将要活在怎样的噩梦中?”她说:“我知道的,但是我无法面对他,看到他,就像看到我小时的自己,让我十分讨厌。”

  我说:“那时是因为你觉得你的母亲没有给你应得的爱,现在你自己是母亲了,你有能力搭救你的孩子,让他不用重复你小时被母亲遗弃的噩运。”

  她说:“我知道,就是办不到。”

  幸好我们一早就把孩子送出室外,但是母亲对他的拒绝,他一早就应该感觉得到,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敏感的,尤其是对父母的反应。

  如果说这母亲不关心孩子,那又绝对不是事实,母子二人其实相依为命,只是她自己的心态,仍然像个怕被抛弃的孩子,千方百计要留住身边的人。

  而且她有个传统的信念,坚持要有个夫妻相爱的家,才可以带好孩子,否则的话,就要一拍两散。

  怎样协助这位习惯以死解决问题的少妇改变习惯?怎样在这沉迷于死的深渊中拉她一把?怎样打破这好像一代传一代的恶性循环?

  我一直念念不忘这个拥抱着童年不幸而不放手的母亲,以及她那正在重复着母亲童年遭遇的小男孩。

  女士的悲哀是那么深,她的寻死心态,很快就像催眠一般把我笼罩。与她一席话,好像一次死亡之旅,让我心神震荡。

  也许,死亡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接近。

  我想起身旁一些成功地毁灭自己生命的亲友,他们每人的离去,都同时撕掉我心中一块肉,为我留下一份空虚。

  那七岁小孩曾经这样形容母亲的一次自杀企图:“看到妈妈留下的字条,我立即冲到窗前,下面有一大堆人,我以为妈妈真的死了……”

  他就吓得大哭起来。

  我期望这母亲真的聆听一次孩子的哭声,唤起她保护儿子的母性——让她知道,如果她成功自杀,她将同时杀掉儿子的一片心。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