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要记得朋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要记得朋友

  有人死后带着他的一条狗上天堂,走到一处金碧辉煌的大门,便问看守大门的人:“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守门的人答:“这就是天堂。”

  那人问:“能给我一杯水喝吗?”

  守门的人答:“你可以进来喝水,但是你的狗就不能进来。”

  那人不想丟下自己的狗,就不入天堂,继续上路。走到下一站,见到一处大开门户的大闸,便问守门的人:“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守门的人说:“这是天堂。”

  那人又问:“能给我和我的狗一点水喝吗?”

  守门的人说:“当然可以。”

  那人十分迷惑,又问:“你这处是天堂,我刚才走过一处入口,也是天堂,究竟分别在哪里?”

  守门的人答:“你是指前面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吗?那不是天堂,那是地狱。不过有它在前面把守也好,所有不顾朋友的人都会走入地狱。”

  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朋友说:这个故事的教训,就是要你记得朋友!

  要记得朋友,当然是义不容辞,只是我想来想去,用这故事去表达朋友的重要性,岂不是说你的朋友是一条狗?还是说,只有狗才上得天堂?又是否说,人在天堂路上,才知道朋友的重要?

  最悲哀的说法,是活了一辈子,原来称得上是朋友的,只有身边的一条狗。就像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里,那一毛不拔的主人翁骤然发觉,他虽积蓄了一屋子的黄金,身边却没有一个亲近的人。

  人不是活在真空的动物,四周都围着一层又一层的人物。心理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呱呱落地,第一个接触及认识的物体,就是母亲的乳房(相信那时还没有流行人工哺乳),这是“口腔阶段”。后来发现吃了便要拉,孩子学习怎样用马桶的期间,是“肛门阶段”;到生殖器发育完全,认识云雨之情,便进入“生殖器阶段”。

  弗洛伊德这个人性发展的三部曲指出,个人发展其实是与外在因素息息相关的,由母亲的乳房,马桶的经验,以至两性相欢,其实是一步步地演变而成。

  当然,人长大了,并不等于可以脱离口腔的满足,对我们这个爱吃爱喝的民族,孙隆基在《未断奶的民族》中就有很详尽的分析。

  而肛门阶段的入厕训练(toilet training),是幼儿明是非辨道理的开始,这也具发挥创意的升华作用。本来混沌初开喜欢玩屎吃粪的幼儿,我们给他一份样子与粪便无异的化学泥,让他玩个痛快。有人说,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创意其实来自肛门阶段那原始的满足,在粪便上加点色彩的一种升华而已。

  生殖器阶段,生理学家认为是一个备受化学作用与荷尔蒙指挥的阶段,两性关系的冲击,更是达到顶端。

  但是说来说去,好像都没有说出朋友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在青年时期,朋友的影响有时比家人或长辈的影响更大。所谓“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本身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青年人需要入群,不能入群,便会大大地打击年轻人的自我形象与信心。这个阶段的友谊,同时会含有同辈竞争(sibling rivalry)的成分,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成年人忙着成家立业,不到退休时期,难找到反思的空间,朋友情谊好像不是这阶段的重要大前提。

  中国人称好朋友为“知己”,士为知己者死;又叫好朋友作“知音”,失去知音,便要煮鹤焚琴。如此一来,好朋友不过是当作自己的一个延续。

  毕竟世上与自己相同的人不多,要找个肚里虫做朋友,其实也是自言自语,只有一个声音。

  怪不得外国人说,狗是人的最佳朋友(men's best friend),狗说狗话,人说人话,却又彼此间有个默契,形影相随。

  即使如此,人与人的友谊,仍是最宝贵的东西;只是这东西可遇不可求,求到了,就千万要珍惜。

  我自己由于疏忽大意,辜负了很多珍贵情谊,几个儿时好友,甚至失去了联络。一同出国的死党,婚后便各散东西。突然传来她生了重病的消息,才打自己的脑袋,怎么可以让如此生死之交在我的短期记忆中消失?

  二十五年前,在希腊的神庙前我与异国好友尼尼告别,她千叮万嘱我回国后要把新地址给她。一晃眼就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人去楼空,现在再也找不到人影。

  感慨之余,我向窗外撒出一把闪亮的星星,为每一个好友祝福。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