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亲子”不如“远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亲子”不如“远子”

  我从来没有碰到如此尽责的父母。

  母亲是家庭主妇,全神照顾儿子,是理所当然。父亲拥有自己的生意,竟也尽量缩减工作时间,一有空就回家帮老婆教儿子。

  这个十五岁的青少年,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就是有点苍白,好像没精打采的。但是他似乎不反对回答我的每个问题,只是有点偷工减料,每句话只说一半,可省则省。

  很快就察觉,这年轻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他的父母是那样努力地随时做他后备,为他完成每一句没有完成的话。

  父母的积极,与儿子的消极,刚成正比。

  父亲说:“儿子的几位老师都说我儿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身上,因此我打电话到学校,要求老师准许儿子延期交功课……”儿子忍不住插口:“交不了功课,应该由我自己向老师交代。”

  父亲说:“如果问题由我们而起,就应该由我们改善。”原来他是想全家接受辅导后才让儿子把功课做得更好。

  父母爱子之心,令人感动,但是如此慷慨赴义的父母,却是罕见。

  我问青年人说:“我看得出你的父母很为你着想,但是愈是负责的父母,就愈会养出不负责的孩子,那是一个很奇怪的道理,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那青年望着我好一会,我以为他一定说不知道,谁知他斩钉截铁地说:“一针见血!”

  与青年人的交谈就是这样奇妙,当你觉得无从入手的时候,突然又有意想不到的反应。我想,关键在于双方都要有足够的空间。什么是“足够的空间”?

  对我来说,空间是一种适当距离、一个交谈的平台,让个中人有喘气的余地,才会自由交流。

  很多渴望与青年子女沟通的父母,只求自说自的,却没有准备一个交流的空间,结果一个追一个走,使沟通变成一种压力。

  当然,沟通的方式也是一个重点。你愈把他看作是有大智一般地说话,他也愈会显得具有智慧;你愈把他当作小孩子一般地教训,他便愈显得没有脑筋。

  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只是身在其中,往往看不到盲点。

  这青年的父母虽然同意要给儿子适当空间,却总是无法不习惯性地纠正儿子。

  母亲说:“我知道要让他有自主的机会,但是当我们看到不良行为,应该立即指正,还是要过后找机会告诉他?”

  我问:“怎样算是不良行为?”

  父亲指着儿子说:“例如你看他这个坐姿,是十分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叫他坐好!”

  我赶快看看这青年的坐姿有多“不良”,但是我看他除了垂头丧气外,并没有什么不妥。反而听了父亲的话,我与这青年都不约而同地立即坐得正正的,不敢弯背。

  这才发觉,这对夫妇,眼睛完全离不开孩子,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父母的观察。每个可以教育孩子的机会,他们都不想错过。

  父母的苦心经营,让我们每个在座的人都十分感动。他们无论怎样筋疲力尽,仍是觉得不足。

  尤其是母亲,她说:“只想把孩子抱在怀中!”儿子却说:“我不是个布娃娃,总要走开的。”妈妈一方面同意,一方面却泪流满面。

  儿子看到母亲伤心,也立即红了眼睛。他说:“每次见不到母亲,其实也会心慌。”原来成长的道路,不论对父母或是孩子,都是同样困难的。

  父亲有感而发:“也许随着儿子成长,我们都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

  母亲同意,她说:“所以我现在总是找机会自己进修。”有趣的是,她进修的科目,全部都是亲子课程。

  母亲渴望亲子,青年人却需要学习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个矛盾,任何课程都解决不了。

  只是谁能否定父母爱子之情?我不忍心看这父母如此内疚,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教出一个很不错的儿子。父母能做的,你们都做了,以后的日子,必须要让他自己去领悟。”

  母亲问:“这样的话,他不会觉得我们不关心他吗?”

  父亲也问:“如果他自己不努力学习,我们又不继续教他,那会不会后果不堪?”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不能老活在父母关注的范围内,否则他就很难自立,父母就要永远为他负责。

  我在白纸上写上:“You have done a good job!”(“你们已经做了好工作!”)用红丝带把卷起的纸张系上,像文凭似的颁给父母,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成功完成父母的工作,我想你们两人今晚一同出去庆祝一番,让儿子自己回家去。”

  儿子喜形于色,离去前在一份辅导调查的问卷上写道:“这次令我更清楚明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不再是洋娃娃,棒极了!”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