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治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食品治疗
那是一个露天广场,起码挤满一千人,左边有大乐队,喇叭手及鼓手正在忙着奏乐;右边有一队歌手,边唱边跳。
但是观众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台上。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带来一阵欢呼。
这种气氛与场面,与宗教布道大会无异。
台中站着的并非神职人士,而是一个身穿白衣,头戴白帽,腰上围着一条围裙的大厨师。
只见这个肥头大耳的男子,拿着一只生鸡,向观众炫耀,台下又是一阵喧哗。
他说:“我这一道烧鸡,与别的烧鸡不同之处,就是香味入骨。”
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他拿起一把电钻,钻入鸡内,他说,必要钻穿鸡骨,才会入味。
厨子身后出现五个穿黑衣的助手,每人手上也带着一把电钻,在三只生鸡身上钻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看着三只生鸡被小心翼翼地穿上铁柱,然后在歌舞欢腾中被放上烤炉。
这烤炉与一般快餐店的毫无分别,这三只鸡也没有异常之处。但是它们所引来的注意,却是前所未有。
连我这本来十分不肯置信的人,都入迷地把眼睛盯在鸡上。好像只要我不眨眼,就会有奇迹出现。
我每次回到纽约,都惯例地找戏看,因为这是个舞台文化的圣地。但是这次回到纽约,我找到的戏剧都是集中在食物上。
一块肉、一条鱼、三只鸡,在特别的舞台气氛下,竟有千军万马的功力,让你高呼,让你跳跃,让你情不自禁,让你发狂。
好像一夜之间,食物变成一种宗教。
纽约除了拥有二十四小时不停播放的美食频道(Food Channel)外,其他每个电视台都有煮食示范,名厨如Julian Child,Martha Stewart等人,几乎天天都在荧光屏上为你煮个天翻地覆。
星期日早上打开电视,孩子看卡通片,成人看煮食,一道道的美食山珍,不但让你垂涎三尺,甚至把你带入一个魔幻境界。
其中还有禅的道理,因此三只鸡不止是三只鸡,而是一千双眼睛的期望,无数心灵的渴求,一切空虚,一切失落,一切饥饿,都可以从这三只烧鸡身上找到归宿。
有趣的是,一千观众当中,只有一人会幸运地被邀请上台,享受这一顿烧鸡餐。
烧鸡随处有售,几块美金一只。但是这位可以上台的幸运儿,脸上那种满足感,仿如一个饥渴已久的沙漠旅人突然看到绿洲,一个一直没有实现的祷告突然得到回应一样。食物不单是最容易满足人心的发明,还可以被推崇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怪不得美国这个不断追求精神食粮的国家,会对食物涌起这种热潮。
食物的确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婴儿吮乳的“口欲期”(oral stage)开始,我们就学会口腔的满足,不单是解饥,同时亦是慰藉心灵的需要。
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关注也是习惯性地用食物来表达。《饮食男女》这部电影,描写的就是一个父亲怎样在厨房煮得风起云涌,一桌子的精致美食,是他与三个女儿联系的途径。
由此可见,为什么我们在喜庆时要大排筵席;在心情困扰时,要大吃特吃;在死人丧亲时,也要满桌珍馐。
也许你会因而同意,为什么从家庭治疗的观点看厌食症,我们会认为拒食是对亲人的一种最大抗议,是对关系矛盾的消极发泄。
也许你会同时明白,为什么很多卫道之士,认为食物是魔鬼的引诱,让我们无法拒绝。
电影《情迷巧克力》(Chocolat)就有这样的描述:一个年轻寡妇,带着女儿在法国一个小镇开了一间巧克力店,各式各样的糖果,让冷淡的夫妇关系重新点起火花,让患糖尿病的老人决定用热可可了断残年。
一向循规蹈矩的小镇居民,突然着了巧克力的魔,人人充满一种对生活的追寻和满足。
镇中的一位长老,千方百计地要把这寡妇赶走,他偷入店内要把所有巧克力毁灭,结果却是情不自禁地吃个不能自拔,迷醉在各款巧夺天工的糖果当中;他那本来冷酷的面孔,也是甜蜜得一塌糊涂。
但是我最喜爱的一部探讨食物魔力的影片,是Babach's Feast 。这是一部丹麦电影,描写一个隐居乡村的法国大厨,把她中了奖票所得来的钱,全部花在一餐酒席上。
村中几个本来生活简单的长老,吃了这一顿美宴,好像登上仙境。由食物的制作以至饮食过程,每一个画面都是一种圣灵的启示。
与其四处找寻精神食粮,不如就在真正的食品中找到新的力量。
因此我对两个不停地互相埋怨的夫妇说:“我想你们停战一天,到城中找一家你们两人都喜爱的餐馆,一心一意地共享一餐饭。”
也许一顿百味珍馐,会令你忘记一切烦恼!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