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难分难舍的关爱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669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难分难舍的关爱

  这个青年人很可爱,一个腼腆的大孩子,第一次见他只有十五岁,现在已经是十七岁了。

  那时他被诊断为过度活跃症,他的主诊医生要求我们为这病人做一次家庭评估,以便了解这个青年人的家庭背景。

  没想到与家庭会面时,母亲对父亲的愤恨是那么深远,不停地奚落着对方。丈夫对妻子的怨怼,却是完全没有招架之力。青年人面对父母的不和,一动也不动,只有焦急地流泪。

  如果说这青年人是夹着在父母的矛盾中,那可是过于简单。因为一个孩子与父母亲关系的微妙,都是多层次的。

  起初我们以为青年人是替父亲抱不平,父亲无法表达之处,他都一一代为表达。例如,当母亲不断数落父亲时,他会提醒她要让父亲有机会回应;又当母亲批评父亲煮的饭菜不合口味时,他会劝阻母亲不要过于尖酸。父亲每每要在儿子的支持下,才敢发言。

  但是当我们以为父子联盟应付母亲时,却发现另一层次:原来母亲才是儿子不离不弃的对象。

  他说,每天下课回家,发觉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电视机旁,完全没有倾诉的对象,他很自然地就会为母亲做伴。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试想想,有多少老夫老妻是终日相依相伴、形影不离?为何这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如此关注父母关系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当父母婚姻出现危机时,孩子会有强烈反应。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孩子同时会不知不觉地投入父母那平淡的婚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火花,维持父母关系的平衡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原来这个所谓过度活跃的孩子,他的关注都放在父母身上,任何一方感到落寞,他都耿耿于怀。

  有趣的是他的父母来自不同背景。丈夫虽然是长子,但是少时目睹父亲虐待母亲,让他总是带着弟妹躲在背后,长大了也是十分害怕与人冲突。妻子的父亲是海员,终年不在家,母亲事无大小,都让女儿出头。长大后一个是有理不饶人,一个是哑子吃黄连,怪不得夫妻之间总是冤家路窄。

  当父母明白儿子对他们的投入和关注时,开始处理一些彼此的分歧。父亲逼着自己面对妻子的问责,咿咿呀呀地表达自己一些意见。虽然往往会挨骂,也赔上笑脸不去计较。妻子对着这个赖皮丈夫,怎样也打发他不走,夫妻自然地也就在吵吵闹闹中发展起他们特有的二人世界。

  你会以为儿子一定感到安慰,不用再担心父母了。

  但是,儿子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周旋在父母的矛盾中,即使父母的关系改善了,他也无法放弃。

  他说:“每次母亲对父亲不满意,就会找我投诉。我自然会找父亲去理论,明明是一万个不乐意去干涉,但总是克制不了。”

  他十分不解,说:“我以前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还以为这是孝道。现在知道不可以这样下去,却明知故犯,只要他们中间有一点动静,我就会扑上去抢救,好像那里有金子在等着我去拾似的!”

  这小男人十分苦恼,他郑重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完全得不到要领。由于无法不去注意父母的举动,他必须要到外面去温习功课。

  他说:“要应付功课还可以不用依靠精神药物,但是要应付母亲就不成,非得靠镇定剂不可。”

  如此说来,这青年人只是对父母过度活跃。他自己一个人就没有问题。可是他一吃药就吃了五年。如此长期服用精神药物,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本来转介这个病人的儿科医生已经转了工作,我问青年人谁是他的跟进医生,青年人茫然地望着我摇头,他说:“不知道!”

  我笑问:“那么你怎样去找他,跑到医院里大叫吗?”

  他说:“只知道他姓黄。”

  我又问:“你服的是什么药?”

  他又答:“不知道!”

  问:“什么时候复诊?”

  他毫无头绪地望着母亲。

  母亲说:“你把复诊的通知单放在哪里?”

  这才发觉,青年人说起父母的问题头头是道,甚至成为父母的专家。但是对他自己的事,却是完全陌生。别说对将来毫无打算,对目前也是一片空白。

  母亲说,他们这次就为了要来见我而吵了一场大架。因为母亲先要上班,临出门时吩咐丈夫叫儿子起床,结果丈夫没有叫得及时,让一家人迟到了半个小时。

  妻子怪丈夫没有用,儿子怪母亲对丈夫专横,丈夫唯有装聋扮哑!这是一个典型的铁三角,一个人的事,变成所有人的事,一环扣一环。要打开这个僵局真不容易!最要命的是连母亲也承认,她十分享受儿子的参与!

  我只有向儿子入手,问他说:“你既然如此不愿意看到他们争吵,为什么又要为他们制造争吵的机会?”

  他十分不解地瞪大眼睛等我解释。

  我说:“不是吗?你十七岁了,干吗不能自己起床?明知道他们一定会因为叫你起床而争吵,是否你也很享受这种冲击?”

  也许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说这大孩子很可爱,他是那般纯情地沉醉在父母的情怀中,不是怕母亲寂寞,就是怕父亲无助,父母的事变成他的事,反而忘了自己青年人的本分。有时非得向他挑战,才能让他找回自己要做的分内事。

  好在他这次真的为自己紧张起来,立刻拿出纸张记下给自己的提示。他认真地写了几行字,提醒自己要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要做自己分内事。

  父亲说:“你要把这挂在床头,天天提醒自己!”

  母亲也说:“想不到儿子对自己是如此痴缠!”

  我却把我们团队的医师找来,与青年人单独商议他的用药情况。又在他的“分内事项”中,加上几项提要:找出主诊医生的全名与联络方法;找出正在服用的药名;找出下次复诊日期,然后与医生讨论如何减药。

  家庭是协助青年人成长的温室,也是个让他们走不出去的牢笼。有趣的是,家庭出现问题时,往往不是缺乏关爱,而是关爱得难分难舍,结果谁也动弹不得。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