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女儿们的空间
两个小姊妹,一个八岁,一个六岁。老远就听到她们哇声震耳,吵个不停。
患了多动症的是姐姐,但是两个孩子,跳来跳去,你追我逐,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间也分不出哪一个才是多动症病人。
这一家人来自温州,我刚好在北京做治疗示范,同学便把他们邀请过来。两个小时的路程完全消耗不了小姊妹的超人精力。只见那年轻的父母,手忙脚乱地管得大的来走掉了小的,追得上小的又跑掉了大的。
用来录影会谈的仪器,被她们当作玩具似的推来倒去,急坏了负责摄录的师傅。几乎在场的每个人都围着两个孩子转,闹个不停。
我们根本无法进行谈话。两个孩子不停地以各种方法引人注意,大女儿老是缠着父亲,父亲愈跟她讲道理,她就愈与他纠缠。母亲刚把大女儿拉走,小女儿又马上补上,两姊妹一唱一和。
但是如果说她们当中一人是多动症,又好像不是,因为两个孩子的动作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举一动都是针对着大人而设,让父母亲完全无力招架。
例如,大女儿向母亲要糖,母亲不给,她就说:“爸爸说过可以给的。”又当父亲被她惹得要发火,她就立刻向母亲使眼色,母亲就会盯着丈夫看,不让他发作。
原来父亲脾气不好,管不来女儿就会动粗,所有儿童专家都叫他要有耐性,要跟孩子讲道理。但是两个女儿是何等精明的人物,她们很快就学会怎样消磨父亲的耐性,他一旦失控,母亲就会为她们撑腰。
看着这一对才二十多岁的小夫妻,被两个女儿当作木偶般在背后扯线,万般狼狈。看起来是他们在管孩子,其实是孩子在管他们。
家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因为不想带他出远门,才留在家中。
我很奇怪,国内不是有独子政策吗?为什么这一家人有三个孩子?原来他们是农户,可以多生一个,因为前面两个都是女儿,家中长辈就要他们继续生育。生下第三个是男孩,总算达到目的,虽然要被政府罚款,每个人都觉得值得。
一家五口加上爷爷奶奶,还有伯伯一家四口,十一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小夫妻很少有自己的空间。
妻子说,她与丈夫是小学同学,青梅竹马,但是婆家并不赞成他们成婚,主要是嫌她身材太过矮小,不适合农家作活。其实婚后她一直与丈夫经营服装生意,这是农业社会的一项新兴小企业。生了三个儿女后,她在家中的地位已经稳固。但是三个孩子都是家中宝贝,要管教孩子,绝对不全是由得小夫妻作主。怪不得两个女儿对大人的反应学得如此敏锐。
他们说,大女儿从小就是一意孤行,谁的话也不听。她三岁时就踏着自己的小三轮车,由村里一直踏到邻村,没有人可以制止她;车辆都要让路。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三岁孩子怎会如此神通广大?怎么没有一个大人有效地对她说:“不能这样!”
父亲无奈地说:“我唯一让她听话的方法,就是打她。现在又不让我动武力,就更没有办法了!”
原来父亲小时候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顽童,家中也是没有人管得了他。他说:“不知何故,长大后就很自然地安顿下来,现在自己当父亲了,就更加不敢任性!”
这是一个年轻父亲的自我反省。我问他说:“你既然是过来人,应该很明白不受教的孩子心态,怎么一旦做了父亲,就失掉你的头脑?”
他说:“其实我觉得孩子是不必管得太多的,他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空间,但是所有人都逼着我们去管。在学校生事,老师叫我们去管;在家里胡闹,我们的父母也嚷着要我们去管。慢慢地,我们不知不觉就老是围着孩子转,实在累不可言。”
妻子说:“这次到北京来,家中长辈都不赞成,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动得了身。”
我问:“你们什么时候回去?等会儿就走吗?”
她开心地说:“不,我们会在北京多玩几天,难得出来一趟,当然不会立即就走!”
我看着这一对精疲力竭的小夫妻,七八年的夫妻生活都是活在一身儿女债当中。说他们不关心孩子吗?那绝对不是,只是他们对管教女儿全无办法,一味只顾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最糟糕的是,他们都不相信对方的能力,妻子怪丈夫过于蛮横,丈夫怪妻子不够坚定,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作反应,结果养出两个精明伶俐、专与父母作对的小魔头。
我请他们把两个女儿安顿在另一个房间,让我们有机会好好地交谈。这一项工作当然甚为艰巨。两个孩子都不肯离开,一哭二闹不成功,便索性摊睡在地上,最后父母亲要像搬大石块一般,把二人抱走。孩子发完一阵大脾气,摔破几张椅子,但是知道这次父母亲都不会妥协后,也就乖乖地在邻室安顿下来,自己玩耍。
我对父母说:“你看,她们只是几岁大的孩子,你不用打她,把她牢牢地抱住,她就不能还击!”
夫妻真的坐在一起,利用这一个难得的二人空间,好好商讨对策。
近代父母亲子的方式,往往在孩子不讲理时,继续讲理,务求让孩子心服口服。其实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这样只会造成一种纠缠,尤其孩子在撒野时,双方都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千万别近身苦战。
我问他们说:“你家可有一间空房间,让孩子在失控的时候自己平静起来,不用老是缠着你们?”
他们商量了一回,认为这是可以安排的。父亲也赶快拿出纸笔,他要叫这个房间为“思过室”,谁犯了错,就要静静地思过!
说着,说着,他们认为,自己也需要这么一个小空间,厘清一对小夫妻在这划时代的转变中,怎样面对孩子、大家庭及大社会所带来的冲击!
而我,在这冰天雪地的北京,也感受了这一个温州家庭的挣扎。 故事从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