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与青年人谈话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4013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与青年人谈话

  这个十五岁的青年人很有趣,初见他时,他的面孔几乎埋藏在胸口,让我只看到他头顶上的两个发旋。

  他就这样动也不动地坐了很久,明显地是服用了大量的抗忧郁药物。

  他的主诊医生说,这青年人已经住了三个月医院,因为无法控制情绪,被诊断为患了严重的狂躁症。

  这是我在上海看到的一个家庭,当时我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几天,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到青年人这般模样,让我也难以提得起劲。我对邀请我一同会见这家庭的卫医生说:“不如由你进行会谈吧!我相信他不会听我的。”

  青年人的父母也来了。据说他们的关系十分恶劣,父亲嗜赌,无法照顾家庭,让妻子十分气愤。卫医生说,青年人称他的母亲是“泼妇”,父亲是“无能”。

  我不知道青年人这些形容是否属实,我看到的只是两个忧心如焚的父母,眼睛牢牢地凝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由于青年人一动也不动,父母也凝固在那里,三个人都成了化石。

  卫医生也问不出所以来,我只好插手,问那青年为何要住院?

  他十分不耐烦地说:“都是他们的错,在我三年级那年,父母就强迫我去补习班。”

  我说:“我不明白,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为什么你到现在还是那么介意?”

  他脸上的不耐烦更是加深,大声地回答:“那是因为我不喜欢别人逼我!我妈不管我愿不愿意,都要把我送去,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答:“那是你妈逼你啰!为什么你说父母都强迫你?”

  他答:“都是我老妈!我顺便把老爸搭上罢了!”

  明显地他觉得我的问话太愚蠢,但是我还是故作不明地让他把话说得清楚。有趣的是他虽然不断发出“怎么碰上如此一个笨蛋”的倒楣叹息,但是起码把面孔抬起来与我说话。这才发觉,原来是个长得十分清秀的青年,而且说话总是充满弦外之音。

  他说要找个像母亲而又不像母亲的人,才能把话说得清楚,我问他找到了吗?他提出另一位出了差的医生,间接是告诉我和卫医生,你俩都是废话连篇,并非人选。

  我笑说:“也许大人们真的是废话连篇,像你所说的。”他的回应是向天翻个白眼,然后叹一口大气!

  我一眼看到他手中拿着一本心理学的杂志,并且在上面写满了字,便乘机换个话题,问他说:“你手上拿了什么书,可以借我看吗?”他倒是很爽快地把书交给我。

  我问:“你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吗?”

  他答:“当然要看心理学书,不然怎知道你们会如何看我。”

  这青年人的回应愈来愈变得有趣了。我说:“那么就考考你,看懂了什么没有?”

  我随意翻出几篇书中的专题问他。其中一篇谈的是男女关系,他说:“这对我不合用。我不会找到合适的女朋友,只会找个像老妈一般凶恶的女人!”

  他很得意地说:“老妈只怕我一个人!老爸对她是全无办法,他在家中一点地位都没有。为了要帮老爸抱不平,我故意要她买个新电视机,狠狠地让她花一笔钱,她也给我买了!”

  他怕我听不懂他的话,还给我特别解释:上海的男人都患有“妻管严”,这“妻管严”与“气管炎”同音。

  我说:“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你,他们怎样生活?”

  他说:“没有我,他们早就散了!”

  我问:“心理学就有一个针对你们这种状况的形容词,你知道是什么吗?”

  他反问:“是自我形象不足吗?”

  我说:“不是,你看的书还不够!”

  他开始好奇,抢着问:“是什么呀?”

  我故意卖关子说:“我才不告诉你,告诉你也不会被你接受!”

  他不服气地把杂志翻来翻去,又写上“老妈”、“老爸”等字不停比划。他的父母也就愈加紧张地,全部注意力跟着他转。

  青年人比划了一会儿,还是找不到答案,忍不住要我给他一点“提示”。

  我逗了他一回,决定助他一把。便对他说:“你以为一切都是以你为主,完全看不到家庭关系的威力——”

  话还没有说完,他立即就有答案:“是三角关系吗?”

  他跟着就在书上画上一个三角形,在三个角上分别写上“老爸”、“老妈”和“我”。

  我和卫医生都十分惊讶,问他说:“是你读过这个名词吗?还是因为你活在其中,所以知道?”

  他倒没有明确的回答,只忙着在写上“我”的那一角,拼命画上向外的箭头。他说,必须把自己从这三角上拉走。

  我挑战他说:“我才不相信!你看你满脑子都是父母的事,十五岁的人却像个八岁孩子,只顾着与父母纠缠。”

  他纠正我说:“是五岁!”

  我很奇怪,问:“为什么是五岁?”

  他答:“你忘了我从三年班 起,就没有再长大?”

  这青年人的悟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原以为这是个被药物控制得全无精力的病童,没想他是如此的机灵。这些长期夹在父母矛盾中的孩子,对父母的人际关系是那么观察入微,可惜的是他们自己却往往是停留在孩童的心态,反而无法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像这个青年人,你想好好地与他谈话,他就不停地耍你,反而是用激将法,他才认真起来。

  不过,与青年人谈话,本身就是对成人的一项大挑战。青年人的特点,就是看透了大人的弱点。因此,我们的话,必定不能轻易让他们猜透;对他们的问题,也不能比他们显得更为积极。要避免老生常谈,还要加一点孙子兵法,要知道怎样跟他们“斗酷”。

  但是我仍然忍不住对他解说:“你已经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光,再不追上去就落伍了。怎么像你这样聪明的孩子会把自己变成病人?”

  他答:“因为要‘逃避’!”

  我说:“要逃,也逃到好地方,笨孩子才会逃到精神医院去!”

  我也不知道与青年人这一番话,他的父母是否听得明白。但是一听到青年人不要往医院跑,他们都十分高兴。青年人倒是临别时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

  好在卫医生不是一个只顾用药的精神科医生,我希望他会继续促使这青年从死角中走出来。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