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20-somethings”的争议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3358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0-somethings”的争议

  有同事刚送完女儿出国回来,心中仍念念不忘女儿的事。

  她说,在女儿就学的小镇租了一间特大房间,原想好好地享受一番天伦之乐,没想女儿一拿到宿舍钥匙,就立即搬走,留下她一个人在旅馆纳闷。

  送儿女出国,不少近代父母都奉为天职。

  孩子上大学,本来是人生一大阶段、一件家庭盛事!有能力的家长,都会重视。整个夏天,听到很多朋友的暑期活动,都与送孩子出国留学有关。

  下面是一段典型的对话:

  父亲:“我这一阵子很忙,因为要带女儿到纽约找房子,让她安顿下来才开学,八月中就要出门了。”

  我问:“你熟悉纽约吗?你知道往哪里去找房子吗?”

  女儿:“他当然不知道往哪里去找房子!我一早就对他说,我自己去就成,其实房子早有同学安排好了,我到了那里就有地方下脚!”

  父亲:“你怎知道那房子是否合适?人生路不熟,纽约又是个出名的罪恶之城,我怎么知道你是否安全?”

  少女长得十分健硕,父亲却是好好先生的模样,如果遇上问题时,我保证他的女儿一定比他懂得保护自己,说不定还要帮他一把。

  即使如此,谁也无法阻止父亲陪女儿出门的决心。

  有趣的是好几位朋友送完儿女回来后,都是各怀心事,都觉得孩子不谅解他们的苦心,总是设法把他们甩掉。我的同事是一位成功的儿童心理专家,也逃不了同一命运。

  她很不甘心地问我说:“你对家庭关系那么有经验,会不会在处理问题时较为成功?”

  我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绝对不是!”

  知易行难,无论我们想得多周到,我们的行为总是自有主张,不听大脑指使。专家的苦恼,就是有时明知故犯。

  况且,知识是相对的,知识本身也会具有不同的面孔。

  青年人究竟需要大人多少协助才是合理?这本身就是一项有趣的议题。

  最近《纽约时报》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二十几岁青年人的现况。这篇名为“二十多岁是怎么一回事?”(What is it about 20-somethings?)的报道,引用了心理学Jeffrey Arnett的研究结论,认为十八至二十九岁时段的青年,仍然在发育中,他们既非青少年,又非成年人,他称这个阶段为emerging adulthood,所谓“成人的演变期”。这阶段的青年人大脑仍然没有完全发育,情感重于理智,心态模糊,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想要些什么。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归纳了美国二十多岁“20-somethings”的几项特性,包括居无定所,或仍然住在家中;不断转换工作,平均一个人要转工七次;迟婚,或同居关系;生活仍需父母补给。总而言之,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十几岁的一代人怎样了?这报道一出,立刻就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Arnett的理论只着重个人内在心态,没有考虑大时代的各种影响,例如政治、经济、种族,及家庭因素。也有人抨击他危言耸听,上一代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成婚生子,他却辩说这年纪的脑筋尚未成熟,岂非让青年人更加不必为自己负责?

  而反应最大的是二十几岁的一代人,他们在网络上纷纷发言,大都认为Arnett的研究过于片面,尤其是emerging adulthood所提出的所谓成人五部曲:完成学业、离家、经济独立、结婚、生子。他们说:“也许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难道不依循此路就不是成人?”

  也有些仍然与父母同住的青年人说:“并非我不想独立,但是经济不景气,要找工作谈何容易,不是自己想不停转换工作,只是被解雇罢了。”

  我问我二十五岁的侄女,她会有怎样的回应。

  侄女也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居家不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就索性不工作,正是“20-somethings”的典型。

  她说:“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何必浪费时间?我不觉得这对我的人生有任何好处。”

  当然,必须家中能够提供经济支援才可以这样说话。有趣的是,与侄女同辈的好些孩子都是同样态度。严格说来,他们并非滥用父母的钱财,我看这些青年人大都十分节俭,对物质生活没有很多的要求,他们活在互联网的境界,非必要时甚至拒绝家人的接济,当然不肯为五斗米而工作。

  怪不得《纽约时报》那篇报道的总结也是说,也许这二十几岁一代的好处,就是多用十年八年去慢慢思考、慢慢成熟,起码他们有机会想得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像上一代人闭着眼睛,被大社会牵着走。

  不过,Arnett的结论一定备受某些中国父母所欢迎,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孩子需要自己,脱离了他们,孩子就不知道饿时吃饭、渴时喝水,分辨不出冷暖,需要添衣或减衣,当然更加不能选择自己的配偶。别说二十多岁还是大脑发育不健全,到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都离不开父母的叮嘱。

  所以有人说,这个“20-somethings”的时代现象,起码有一部分是拜“直升机父母”现象所赐。

  在各种回应中,我觉得以下一个青年所提供的例子特别有趣:

  既然要经过emerging adulthood,才能演变为成人,不如就好好享受这段时光,当作“预支”的退休生活,尽量拖延光阴,慢慢找寻你做人的方向和抱负,最好是由政府建立一项援助基金,帮助我成功地达到“悟境”。

  如果有人不赞同我这论调,也不必告诉我,因为我的脑筋还没有完成发育,不会懂得你说什么。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