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月光少年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4083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月光少年

  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告诉我们,他躲藏在一个黑暗的角落,没有阳光,顶多是偶然会有一线月光射进来。我们称他为月光少年!

  如此活泼的一个年龄,怎么会选择一个没有阳光的角落?我见过很多苍白的青年人,背后都有一对互不相容的父母。但是每一对合不拢的父母,都有一个他们独特的形式,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剧本。

  少年人的父母坐在一旁,细心听着少年人的每一句话。少年人表面上说的是自己,骨子里却好像另有所指。

  他说:“家中每个人都躲藏在一个角落,各自收藏。”

  原来少年人还有一个患了自闭症的妹妹,让父母亲十分操心。

  但我仍然不明白少年人的心事,他转弯抹角、高深莫测,让你十分好奇。只是当你跌入陷阱,想进一步去了解时,他又给你一记闭门羹:无可奉告!

  少年人患上忧郁症,辍学在家。他说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没有劲!都没所谓!一副典型青年人爱理不理的样子。只是每提起他的父母,我就感觉到他心中的一股激动。

  青年人反叛,原是个自然的成长过程,因为若非如此,他们就很难放下父母,走自己的路。有趣的是,心理出了岔子的青年人,往往都是外表扮酷,心中仍塞满着父母。

  这孩子呆在家中。唯一出门时,是去见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有病,他说:“病的是父母!”

  父母正在忧心儿子的心理状况,没想到儿子也同样忧心父母的婚姻状况。他说:“爸爸妈妈各自困在自己的悲哀中,没有人活得好!”

  他又说:“如果父母亲都没有管好自己,就不能要求儿子走出自己的角落。”

  弦外之音是:你要我改变,你们就先要改变自己!

  这是我去年在台北见到的一个家庭。

  台北是个十分现代化的城市,但是传统家庭的观念仍然显著。这种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纠缠不清,是个不断呈现的主题。

  明显地,这对夫妇之间矛盾重重,他们承认彼此无法交谈,只有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现在面对儿子的挑战,父母全无招架之力。

  妻子说:“丈夫什么事都不与我商量,让我十分苦恼。”

  我向丈夫说:“果真如此,就利用这次机会好好地与妻子商量一下,如何应付儿子的问题。”

  丈夫不断地向我解释不能与妻子沟通的理由,就是不肯直接与她交谈。他愈解释,妻子心里就愈不是味道,儿子也就愈看不过眼。

  我在纸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向他解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联。他却在我那三角上再加几个三角,对我说:“你不明白,我的家不止一个三角,还有上一代一个又一个的三角重叠起来,像个复杂的三角几何图。”

  我不想与他纠缠,希望能够让他面向妻子,便抓紧机会说:“对呀!你说得太好了。可以把你这个图形解释给老婆听吗?”

  他把那张画满三角形的纸张丟向妻子,说:“你看!”

  我咽一口气,苦口婆心地向他说:“看你,你那么想拯救你的儿子,却连好好地跟他母亲沟通一次也不愿意。”

  我让他们回家想想,约好了第二天再会谈一次。

  我暗自思量:真拿这男人没有办法。分明是个饱学之士,对着外人可以天文地理出口成章,对着妻子却哑口无言。让我们也变成他儿子一样,老为着他与妻子之间的距离着急,心想第二次会面也不一定有新进展,只是不想半途而废。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会谈时,丈夫竟然执着妻子的手说:“我知道你嫁入我家时,我没有好好地保护你,让你受了很多委屈,我对不起你!”

  我正为丈夫鼓掌,后悔自己不应该怀疑他的能力,没想妻子却板着脸,不但不理他,反而不断投诉初婚时种种婆媳不和之处,声泪俱下。丈夫用纸巾为她擦泪,对她说:“那都过去了。我们现在不是挺好吗?”

  但是妻子并不就此罢休,最后还是推开丈夫,向大家郑重宣布:“我已经决定,要出家当尼姑去!”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动了丈夫,没想到妻子泼下来的一大桶冷水,让大家又再不知所措。

  我把这个案还给主诊医生,让他继续跟进,自己便回香港去了。

  今年重返台北,主诊医生又把这夫妇请来,我原不敢寄予厚望,但是这次两人看来,竟然精神饱满、轻松多了,甚至感觉不到先前那一股浓厚的怨气。

  原来上次丈夫听到妻子说要出家,真的紧张起来,回家后二人好好商议,决定一同跑到庙堂算算前世今生。发觉前世作了孽,今生必要偿还,经过法师一番周旋,决定妻子可以在家修行,不必住庙。结果两人回到家中,各自修行。

  有趣的是,这次夫妻一同求神问卜,说是各自修行,无形中却把两人的距离拉近了。儿子也从父母不调和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考入台中的学校。

  儿子仍然不放心离开,这次会见,父母要决定应否让母亲也搬到台中陪他上学。

  夫妻间的冰块解冻了,才有能力好好地商量怎样处理家中各种大小事项。

  这一次,母亲十分理智地指出自己对丈夫的不满,皆因丈夫是婆婆的儿子。原生家庭对他十分重要,即使婆婆走了,大姑小姑仍然是对他影响重大的家人,让妻子总是觉得自己毫无地位,不能消除夫家对她的压迫感。想不到现在她自己的孩子,也是重复父亲的例子,又是一个母亲的儿子。

  我问她说:“你想跟随儿子到台中,是否因为这也是一个离开旧家庭压力的好机会?”

  母亲坦白地点头。而她知道,如此一来,儿子可能永远都离不开她了。

  可见无论怎样阴差阳错的夫妇,其实都具有明白事理的智慧,只是有时彼此的步伐卡住,让他们不能动弹罢了。

  我忍不住又去问丈夫:“如果不是基于前世今生种种理由,你会想把妻子留下来吗?”

  丈夫又一番解释,总说不到重点,这次妻子主动发招,问他说:“你会自己想我留下吗?你会说:‘我爱你,请你不要出家吗?’”

  男人依依哦哦说了很多充满哲理的话,就是没有回答妻子。

  我这才明白,因为有个自顾自修行的丈夫,才会有个要做尼姑的妻子!

  好在这世上并没有一套标准的夫妻之道,所有夫妻都要建立他们自己的配搭,不管他们是和尚还是尼姑。

  突然觉得这对典型的中国父母十分可爱,他们真是天生的一对,比儿子更像孩子,儿子明白这一点,就会安心地走自己的路。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