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隐蔽青年的家庭
这男孩面色苍白,头发蓬松,才十六岁,就不肯上课。他说:“完全不能认同大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要上课?为什么要做人?一切都是多此一举。”他已数度表示要去寻死。
他的所谓“大人们”,指的就是坐在一旁对他完全无计可施的父母亲。
青少年拒学是个叫人头痛的问题。日文称之为Hikikomori,或隐蔽青年。这种问题在亚洲其他地方也很常见,只是正当日本成功地把教育制度普及全国之际,竟然发现此时出现最多的是不肯上学的孩子,让他们在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领域,多下了一些工夫。
根据一些日本研究指出,隐蔽青年最常见的家庭特性,就是有一个被工作单位霸占了的父亲,以及一个孤独地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母亲。加上日本这一代的女性教育水准提高了,但是满腔情怀却难以发挥,只有把全部心意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习惯与母为伴,长期接收着母亲那一股难言的苦楚,很容易就会抱着母亲不放手。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其实不单在日本,全世界的家庭研究,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及这种家庭结构。孩子不知不觉走入父母的矛盾中,形成一个铁三角。
理论很简单,但是形式却是千变万化,每个铁三角,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演绎。
例如上述那个青年人,说的都是消极的话,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觉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一种弦外之音。一方面叫人不要管他;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引人注意。
其实这样也好,起码他没有把所有门关掉,尤其是当父母说话时,他是那样地关注,虽然表面上装得毫无兴趣。
母亲细数她怎样为孩子任劳任怨,却总是徒劳无功。她说:“很多专家都叫我不要再理他了,我也打算放弃……”
她的话没有说完,青年人便有回应:“你总是这样说,动不动就说要放弃,你怎可以放弃!”
父亲对着儿子也全无办法,重复地劝解,对着全无反应的儿子,他劝够了,便只有举手投降,说:“我说什么也没有用,他上不上学,我也管不了!”
此时,儿子也是立即反应:“你什么都说管不了,怎可以就此放手?”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要理他不成,要不理他也不成。而且都是每当家人要收手时,他才有反应。我不知道这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但是明显地,他的一举一动都好像是为了针对父母而设。
我问他:“为什么箭头总是指向父母?”他不用思考,就提出一系列母亲教子的错误。由小时要他当乖孩子,到长大后为他解决学习上及情绪上的问题,都没有一宗做得对。
我说:“那么你就应该喜欢上学,起码不用老是对着老妈呀?”他却答:“现在她才说要放弃,那我怎么办?”
这孩子让我想起法国名著《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要把野性的狐狸驯服,狐狸对他说:“如果你把我驯服,你就要从此对我负责!”
母亲听着儿子的数落,声泪俱下,不明白自己心疼的孩子怎会如此拒绝自己。
母亲不知道,儿子其实并不拒绝她,儿子只是离不开她。离不开母亲的孩子,总是惹出一身毛病,拒学只是其中一种。他拒绝的其实也不是上学,而是整个母亲以外的世界。
一个十六岁的青年人,身体发育正常,心态却停留在幼童阶段。
要明白母子的纠葛,就要了解父母的关系。我们会谈了好一会,发觉不是母亲在说儿子,就是父亲在说儿子,却绝少父母一起谈论儿子。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也同意:如果不谈孩子问题,夫妇之间就没有可谈之处。
据他们解释,两人之间本来就没有太多话题。儿子出生后,发觉彼此的管教方式格格不入,为了避免争吵,渐渐各行各素。
其实,即使母亲教导不当,父母方针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说这就是造成孩子的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孩子必然数之不尽,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不是教子专家。
因此,种种看来明显的行为,都不足以解释一个大好青年为何变得隐蔽。家中必有它的隐衷,长年地困扰着它的每个成员,经年的纠缠,才会让孩子走不出家门。
在儿童发展心理的研究项目中,有大量文献都指出父母间的矛盾,是怎样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适应方式及社交能力。长期在父母矛盾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比率也比常人要高。
我自己的研究,就是量度孩子面对父母不和时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跳、手汗及皮肤电导反应等等),对象是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发觉他们最大的焦虑,并非被父母责骂,而是当他们察觉父母的婚姻出现危机时。而且父母并不一定要大吵大闹——夫妇间无言的不满,对孩子一样具有大杀伤力。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天生是要保护父母的,父母亲本身的安危,对孩子来说比一切都重要,即使他们行为上看来反叛。
问题是大部分避免矛盾的家庭,都不愿处理夫妻间的怨气,都说对彼此别无所求,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觉地让所有上一代的问题,都转移到孩子身上。
我在过去十多年间,几乎在亚洲见到的每个孩子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卡在这铁三角的位置有关。
有鉴于此,我总是邀请父母面对自己的婚姻。因为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是解决夫妻的问题。这个隐蔽青年的父母也是一样。教子方式不一致,不过是他们那没有解决的矛盾在背后作祟。偏偏是长期生活在怨恨中的父母,提起孩子问题时总是有声有色,触到夫妻间的痛处,就会尽量淡化。
好在当父母明白孩子其实是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时,为了救孩子,他们也往往愿意清理一下彼此间的旧账。
这对看来平静的夫妇,原来也是一对痴男怨女。母亲说立过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要求丈夫帮手,不知道他们那十多年的婚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故。丈夫看来并不像一个不顾家的男人,他在旁不断为儿子打气,只可惜儿子忙着与母亲周旋,并没有把父亲放在眼里。
起初青年人以为我们会惯常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后来发现我对他上不上学并没有兴趣,只想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反而变得积极,自动加入谈话。明显地,他最有兴趣的话题就是自己的父母。
一个本来毫无动力,甚至不想活的大男孩,骨子里仍有他十分在意的东西,那就是父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
一个本来让父母痛心的儿子,原来是个忠心家庭的孩子。
很多人问我怎样处理拒学问题,我总回答:“先从了解家庭开始!” 故事从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