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故事从家开始

说“火星人语”的家庭

故事从家开始 李维榕 4061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从家开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说“火星人语”的家庭

  我在四年前就见过这台湾家庭一次。

  病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被诊断为严重的双相忧郁症(Bipolar Depression)。她时而情绪低落,时而情绪高涨,割手腕、服毒、多次企图自杀。

  第一次家庭会谈时,她源源不绝地描述着少时父母怎样在她面前争吵,甚至动武。她的父母在旁听着,面露惊讶,彼此摇头相望,好像十分怀疑她的故事。

  当时我想:这位女士怎么如此专注于一些连父母亲自己都记不起的旧恨?

  问起她的父母亲来,前尘往事,恩恩怨怨,由母亲嫁入夫家开始,就一宗宗地积累起来,一段四十年的婚姻,一积四十年长的恩怨。

  罪魁祸首,都归咎于父亲与原生家庭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母子情深。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却造成婆媳纠纷、夫妻失和、女儿成病。

  丈夫说:“母亲由艰困的旧时代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带大一群儿女,怎能让她再受下一代的委屈?”

  女儿也说:“父亲只爱祖母,让母亲嫁入婆家一直没有好日子过,长年的心结,让媳妇难以舒展,怎能让她活得那般窝囊?”

  每一代人都维护着自己的母亲,结果是一代人的不开心,成为下一代人的不开心。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看女儿的精神病,她并不是为自己而病,她为的是整个家庭而病!

  一年后,我到台湾讲学时,这家庭又来找我,也是一家三口一同出现。

  女儿报告:上次见面后,开始明白自己实在过于投入父母亲的矛盾,不知不觉地背负了上两代人的恩怨,完全忽略了发展自己的空间。

  这次她坐在一旁,冷眼看父母,尽量不加入他们的战场。

  没有女儿在旁调停,父母吵得花落水流,一发不可收拾,国语、台语、身体语言,还加上咒语,铿铿锵锵好不热闹,我大部分时候都听不懂他们在吵什么。其实吵什么并不重要,夫妻斗嘴,大部分都是芝麻绿豆的事,旁人很难理解,而局内人却争得你死我活,要让他们停止绝非易事。

  等了好一会,他们吵累了,我问女儿:“他们经常是这样难分难解的吗?”

  女儿说:“他们讲的都是火星人话,别说旁人,连他们自己都听不懂,多年来,总是靠我去做翻译!”

  女儿的话,同时也解释了她的发病!一个从小就要为父母做翻译的人,真正就是家庭治疗家Murray Bowen铁三角理论的引证。数十年的生命,没有自我,只有忠心地为父母关系的矛盾作平衡,那是一个忠心女儿的悲剧。

  隔了几年,这次我到台湾,又再一次见到这个家庭。

  此时的女儿,正努力地为自己建立一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虽然仍与父母同住,但是再也没有发病,还到医院去当义工。

  她说:“看到病人失控时,被员工捆绑起来,拉屎撒尿也去不得。想起自己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十分为病人打抱不平。”我心中为她高兴,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声音了。

  没想一提到父母的近况,她的情绪立即又激动起来。

  原来父母正面临另一家庭危机:祖母患了老年痴呆症,父亲下了很大决心,终于忍痛把她送入老人院,疗养费用由谁人来支付?妯娌之间又起纷争。

  由于同胞中没有人愿意分担祖母的经济开销,父亲便把女儿给他用作旅游的钱,补贴了自己母亲。

  女儿知道后,恨得牙痒痒,追着父亲不放手,父亲不敢作声。但是他愈不回应,女儿就愈加激动。原本以为已经成功抽身的女儿,为此几乎又一次精神崩溃。

  她解释说:“父亲这辈子总是亏待自己,一生连出国玩一次的机会都没有,我们辛苦挣来的钱想请他到美国旅行,结果他却偷偷给了阿姨,支付奶奶的费用。”

  原来她还有一个妹妹,本来已经离家生活,但是一听到家中有事,还是赶回家来。对于资助祖母疗养一事,明显地两个女儿都是站在母亲这一方,认为祖母不能只由父亲负责,家族里其他人都死尽了吗?

  女儿也明白父亲的心意,明知他是孝子,不会与弟妹计较。说实话,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急些什么,只是无法控制自己高涨的情绪。

  照道理,儿子把钱都花在老妈身上,最肉痛的应该是妻子。只是这一回,妻子不像上次会谈那样,与丈夫大动干戈。反而合上眼睛,在重要关头才加上一两句话,由得女儿打头阵。

  女儿声泪俱下,不断向父亲细数自己的感受。她说:“你上次动了手术,在医院奄奄一息,你可知道我们有多伤心?你心里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为什么总是自我收藏,不对我们说?”

  父亲不语,她的怨气全发出来了,骂道:“你再这样,我们都搬走,任你自生自灭!”

  我问她说:“你母亲都不急,你究竟在急什么?”

  她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愣了一愣。

  我提醒她:“你答应过一定会管好自己的事,别又拿自己来出气。”

  她倒爽脆:“我保证绝对不会!”

  父亲听了她的话,好像放下心来,说:“我不对你说,就是怕你又发病。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着想,但是我与弟妹的事,必须由我自己解决。那是我的母亲,我必须以我自己的办法处理,你们为我着急,只会把我逼得更苦。有一些事是属于我们上一代的问题,并非你们做女儿的能管得着。”

  老爸终于说出他的苦处。

  女儿听了,问:“那你为什么不早说?”

  其实父亲的心事,她怎么会不明白,只是长期卡在父母的冲突中,她也分不清哪些是母亲的主张,哪些是她自己的主意。

  角色混淆,分内事与分外事界限不明,情绪的接收与发送就更是阴差阳错。这个问题,母亲并非没有看到,她为什么老是闭着眼睛,就是因为知道丈夫肯听女儿的话,却拒绝她的唠叨。她说:“我合着眼睛都看得清楚!”只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当夫妻不能沟通时,也就是铁三角缺口的时候,女儿就很难拒绝它的邀请,必然自动介入填补那个空隙。

  怎样照顾一个老人家,原是很多家庭必须经历的一个自然旅程。只是这一阶段,也往往勾起潜在历久的千愁万恨,甚至把几代人的疮疤都重新挖破。

  女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功地走出精神病人的角色。面临这个家庭危机,她又不由自主地投入家庭的暗涌。

  好在这次父亲终于向她表态,划出自己的界限,她才突然觉悟,愕然感叹:“我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抽身,没想到仍然是那么身不由己。”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为家庭操心,但是,何时关怀,何时抽身,如何在多层次的家人舞步中找到平衡,却是一宗难以把握的大学问。 故事从家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