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的万花筒

目连救母

家的万花筒 李维榕 3686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的万花筒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目连救母

  这几年来外出讲学,最似曾相识的,莫如我所见到的三个台湾家庭。

  第一天初到贵境,去参观当地一个治疗示范,会诊的家庭有父母儿媳四人,儿子已经三十多岁,而且将为人父,但是他的谈话内容,全部集中在父母身上。

  儿子自十多岁起,就出入于精神病院。他说,他十八岁那年开始发病,正是他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的那一年。

  这个个案最有趣的地方,是主诊医生还没有说话,父母及儿子三人就不停地自作诊断,而且三人都同意儿子发病是基于父母不和。事实上,夫妻二人已经很久不肯交谈,儿子坐在父母中间,不断地为他们调停。

  母亲是悲哀而绝望,她说,自己的父母也是婚姻破裂,她从小就立下大志,决心要维持一段好姻缘,没想到事与愿违,没法为儿子提供一个美满家庭。

  她的哀伤是那样深,但是她的丈夫面无表情,正襟而坐,眼睛合起来,明显地在抗拒妻子那不断的投诉。

  成人的儿子却像个十岁的小男孩,不停地做出各种动作去引逗父母二人谈话。

  据说他这次入院之前,不知何故,拿着被铺从妻子房中走到母亲床前睡下,母亲从床上起来不断地祈祷,父亲就破口大骂。奇怪的是没有人留意儿子这种行径实在古怪,反而是争辩着他睡在地上会不会着凉。

  这明显地是个恋母的孩子,他的眼睛只看着母亲。他是为了要守护母亲而病。

  他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弗洛伊德再生都没法写出一个比他更典型的恋母样本。

  没想到第二天,主办单位安排我会见的家庭,又是一个恋母的青年。

  这青年只有二十二岁,也是个精神病院的常客。问他为什么发病: 他说,因为没有一个温暖的家!

  他不断描述童年的一次经历,当时父母亲在吵骂,还摔了一地玻璃,他不停地哭泣,姐姐却不停地笑。

  另一次经历,是他五岁左右,父亲替他洗澡,洗了一半就走开了,青年至今仍是念念不忘父亲那“未完成的洗澡”!

  我问他说:“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大多把兴趣放在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你每一桩事都是集中在父母身上,而且尽是过去的回忆?”

  他没有回答我,反而继续陈述他母亲的生活有多苦恼,多么没有被人谅解。

  母亲忍不住问他:“那么你为什么时常在家向我发脾气?”

  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发脾气吗?我看你天天用刀切大量的菜和肉,弄得手掌手心都长满水泡,怎能不心痛?”

  原来这也是个眼睛只看母亲的青年。

  他的姐姐已经离家十年,刚从美国返家,但是弟弟对姐姐的说话,一点也提不起兴趣,他的心只瞧着母亲。

  姐姐问他:“你自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只知道宠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姐姐不知道,弟弟最关心及最不满意的地方,并不只是自己,而是母亲那缺乏满足感的婚姻,以及母亲的落寞。

  他与上个例子中的青年一样,不知不觉地负上拯救母亲于不幸婚姻中的使命,陪伴母亲成为他的终身事业。

  在旁观看的父亲对他说:“我们夫妻不和,已是几十年的事,用不着你操心,你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母亲也说:“你不用管我的事,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青年却说:“我曾到庙里去求签,签上说,我要把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还给父母!”

  我问:“够了吗?够时间了吗?”

  他说:“够了,刚刚够了,我再不放下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长大了。”

  话虽如此,青年人的眼神,依然是只有在听母亲说话时才发亮起来,他说“他们”,但是我总觉得他指的只是母亲,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真的能把母亲放下。

  我正想,怎么台湾那么多爱母亲的孩子,而且他们的表达能力都特别强,充满情感的流露,毫无修饰,真的是一片赤子之心。

  没想下一个家庭,又是一个离不开母亲的青年人。这位母亲已经与丈夫分离,但是有暴力倾向的丈夫仍不时给她麻烦,已经上大学的儿子便成为母亲的保护人,一步也不肯离开。

  母亲说:“我儿子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写上。”

  我却说:“不是的,你儿子的白纸上,写满着两个字: 妈妈,妈妈,妈妈……”

  写满着母亲字样的纸,容不下别的文字!

  母慈子孝,是我国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价值观,谁敢挑战这个深受维护的天经地义?

  最近看中国戏曲,看到《目连救母》一段,使我茅塞顿开,更加明白这传统心态的潜移默化。

  目连患上重病,只有吃狗肉才能康复,守斋的母亲救子心切,为儿子而破戒。目连痊愈后,恨母亲破坏了自己的斋戒,离家当和尚去了。

  但是当他知道母亲为了破斋戒而被捉入地府折磨时,目连便抛下袈裟,赶到地狱救母。

  后来上天要封赏目连为忠孝天神,母亲却因杀狗而被罚变成一头狗。目连愤然谢绝封赏,抱着变了狗的母亲,只说: 我要陪妈去!

  这个古老的故事,充满母子情结(Oedipus Complex)。在那歌颂“世上最难得是母子情”之余,母子的结也缚得紧而又紧。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看《目连救母》,这母子关系是有趣的暧昧,母亲竟是第一个为儿子破斋戒的人。儿子也因而走入了空门,即为了母亲而从此不近女色。在母亲临危时,冒死搭救,到最后,母子再也不分离。

  上述三个个案,其实都是不同版本的《目连救母》!

  目连是母亲心中忠孝的象征,一个理想的儿子。只是目连救母,谁救目连? 家的万花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