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的万花筒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跪池
看昆剧《狮吼记》的一段“跪池”,描写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携妓春游,被季常妻子柳氏知悉,罚老公跪对荷池。
苏东坡看不过眼,对柳氏晓以妇道,并说她没有所出,应让丈夫纳妾,成其美事。
柳氏一气之下,拿着棍子向苏老追打,一代才人慌张无比地抱首而逃。
这一幕宋代故事在二十一世纪演出,一样大快人心。
苏东坡的诗词气吞斗牛,好一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以弄得如此狼狈?这个故事的教训之一,就是叫人不要多管闲事,尤其是别人的家事。
教训之二,就是不管多封建的制度下,女人只要够凶、够狠,一样可以八面威风。一声狮吼,就吓得丈夫与自以为是的苏老才子同时浑身打颤。
上述说的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我常觉得,中国妇女颇有突出之处,不像西方“妇解”人士所形容的那样全无反抗能力,或像瓷器娃娃一样,一击即碎。
尤其在中国舞台上,戏曲中所描写的女性,大多三贞九烈,进退有度,不但出得厅堂,更上得战场。相比之下,她们的男人反而显得贪生怕死。在紧张关头,总是躲在女人裙下,哀求:“娘子救我!”
怪不得曹雪芹认为男人都是臭皮囊,只有女人才是冰肌玉骨。这种“大女人”的看法,当然十分片面。但是,试想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传统制度下,古往今来竟然有数之不尽的女中豪杰,可见中国女性并非等闲之辈。
我们的姐妹、母亲、祖母,以及她们的姐妹、母亲及祖母,当中绝不缺乏充满生命力和斗志的佼佼者。这并没有否定在封建礼教旧社会中,曾经牺牲过的许多女性,我只是要证明,我国的女性形象,绝对不仅是柔弱无助。
但是,个性强的妻子,往往会有一个内向的丈夫,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我在一家儿童精神科医院担任顾问工作,发觉大部分儿童的精神问题,都是反映父母间关系的不协调,连这些父母自己都明白孩子的病因,既然如此,他们理应设法解决婚姻上的危机。可惜的是,这些夫妇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后,更是无从入手!
最常见的一个形式是,妻子有百般苛求,丈夫却以不声不响消极抵抗;妻子说话愈伶俐,丈夫的舌头愈是打结。
最糟的是,女的独自参加很多婚姻讲座或亲子课程之类,在没有受过训练的丈夫面前大抛书包。女的愈有专家支持,男的愈更退缩。
我常对主持家庭生活讲座的朋友开玩笑:“你们在招收会员时,应该在宣传单上像香烟广告般提出警告: ‘女士们独自前来参加,当有影响婚姻之危险!’”
因为个人的知识,有时会成为夫妇政治的一种武器。
小嘉嘉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
嘉嘉八岁,被形容为高度活跃,对学校一点兴趣都没有,与书本更是无缘的小孩。母亲天天陪他温习,她愈努力,他愈散漫。到后来,母子两人缠得一塌糊涂,也不知道是小嘉嘉读书,还是母亲读书。
父亲看在眼中,明知妻子过于紧张,却不肯多言。因为他知道要参与教子,就得与妻子对抗,这是他绝对没有把握的一回事。
在辅导员的鼓励下,丈夫勉为其难,结结巴巴地向妻子提出建议,叫她放松。
妻子舌剑唇枪,拿出一本本教子方程式,讥笑丈夫不看书何来有教子之方?
不擅言辞的男人毫无反驳能力,只好沉默。
而他的沉默,却是妻子的致命心结。满腔话语无从倾诉,便只有将全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儿子无心向学,其实助了父亲一臂之力,自己成了母亲的伴,好让父亲继续过不用向妻子负责的单身生活。
这种“孩子救父”的例子甚多。归根究底,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男女两性发展的不平衡。
女性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多姿多彩,对婚姻有一定的要求,再也不像上一代母亲那样容易接受低素质的婚姻生活,相反地,男性却往往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带着传统的价值观,他们无法应付妻子的种种要求,又不擅于争吵,发觉一开口便占下风,沉默便成为他们唯一的武器,也是对妻子最大的报复。
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社会学家Debra Davies,在她的一项比较上海及香港两地家庭生活的研究中,发觉上海中、小学女孩的成绩都比男孩的出色得多。如果以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编排入学,将来大学及高中都少有男子的份儿。因此,国内只有实行男与男争,女与女争的分开性别入学考试,才能保证男女有相等的入学比例。
Davies又指出,虽然中国有很多杀女婴的例子,但是与一般美洲城市比较,上海男女两性无论在学业或事业上的竞争机会都更为均等。
只是学业或事业的成就,并不等于婚姻或恋爱的成就。如果中国戏曲中所形容的某些窝囊男子形象真的代表部分男人心态,那么女性的前进,将会更显出男性的停顿。
因为近代女性所接受的新知识很多,尤其有关性别角色的扩展,加上五千年来的经验把她们训练得能屈能伸,办事快捷妥当;男性却在能干的母亲保护下成长,对外界的压力,尤其人际间的压力,不擅应付,于是可避则避。他们无法明了为什么上一代的父亲可以高枕无忧,而自己却要处理妻儿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烦恼。
如果男女性别发展继续如此不配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有更多人过着“有家无室”的婚姻生活。
嘉嘉的母亲对丈夫说:“我们结婚十年,你是个单身丈夫,我是个单亲妈妈!”
丈夫双手抱胸,一方面同意妻子的话,一方面却恨她咄咄逼人。他一动也不动,心中盘算着怎样逃出这个僵局。
小嘉嘉在室内东蹦西跳,千方百计地转移父母的视线,为他们减压。 家的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