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皈依佛法的孔雀王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8 皈依佛法的孔雀王朝
公元前297年至公元前231年间,印度国王对佛法的关注多过攻城略地,最终他的王国四分五裂。
公元前297年,孔雀王旃陀罗笈多退位,他的儿子宾头娑罗(Bindusara)继位。旃陀罗笈多已成为耆那教的信徒;他出家成为一名苦行僧,为了践行不贪婪、超然物外的教义,他拒绝进食,终致身亡。
宾头娑罗在其统治期间似乎全心致力于王朝建设。不过我们现有的关于他的各次征服的记录都来自写于几百年之后的佛经。但据其中一本佛经记载,宾头娑罗征服了“两海之间的土地”,这暗示了孔雀帝国可能已南下扩张至德干高原,最远达卡纳塔克邦。希腊人称他为阿利特罗卡得斯(Amitrochates),意为“杀戮敌人者”,这正是称呼一个征服者比较恰切的名字。除此之外,人们对宾头娑罗二十五年的统治知之甚少。
孔雀帝国的中心在北部。南方坐落着几个不同的王国:羯陵伽(Kalinga)在东南部;安德拉(Andhra)位于南部半岛的中心;哲罗(Chera)在西部偏南;次大陆的最顶端,是潘地亚(Pandyas)的土地。
我们对它们在公元前500年以前的历史一无所知。不过我们确切地知道,虽然这些王国也说羯陵伽语,使这里的人与更靠北的王国互有往来[据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羯陵伽国王闻寿(Srutayu),确实曾与俱卢族(Kauravas)并肩战斗],但是更靠南方的民族说的语言与羯陵伽语的语源并不相同。没有人知道这些南方民族的起源,不过他们的祖先可能跟印度北部的统治者不同,他们可能是早在1000年前就从非洲成功穿越阿拉伯海的强悍水手的后裔。
对于孔雀王朝向南部的蔓延,羯陵伽国进行了抵抗。公元前272年左右宾头娑罗去世时,羯陵伽国尚未被征服。征服这里的使命落到了宾头娑罗的儿子阿育王(Asoka)头上。
后世之所以知道阿育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曾下令让人在帝国各地镌刻铭文,这些铭文起初刻在崖壁上[后世称为“阿育王摩崖法敕”(the Rock Edicts)],后来刻在砂岩柱上[后世称为“阿育王石柱法敕”(the Pillar Edicts)]。这些法敕使我们得以一窥阿育王的早期生活。他年少时就曾被父亲派到塔克西拉(现在是孔雀帝国的一部分)去平叛。在此之后,他被派去治理孔雀帝国的五个省份(janapada)之一乌贾因(Ujjain)。
地图18-1 印度孔雀帝国
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个名叫黛维(Devi)的美丽女子,她是一个商人的女儿。尽管与她生了两个孩子,但他并没有娶她;后来,黛维的儿子成了一名传播佛法的人,这表明黛维也是一个佛教徒。然而,即便她可能跟阿育王说过佛教的戒律,这些在他的意识中恐怕也没留下任何印记。阿育王在其统治的早期,丝毫没有体现出对和平的渴望。
宾头娑罗逝世后,阿育王不得不与他的兄弟们争夺王位,经过四年的斗争,他铲除了他的竞争对手。我们没有证据表明他把他们都害死了,但是从那往后,只有他的一个兄弟曾被再次提到。
阿育王独自继续统治了八年多,承袭了他父亲不断征服的传统。之后,在公元前260年,他率领一支军队南下征服反抗的羯陵伽国。记录下这场战役的法敕,向我们展示了阿育王对待羯陵伽国人民冷酷无情的阴暗景象:“15万人遭驱逐,10万人被杀,数十万人死亡。”
这种可怕的暴力想法似乎钳住了阿育王的思想,直到后来它带给阿育王一场彻底的转变。“后来,”法敕继续写道,“我感到自责。人民遭受屠杀、死亡和放逐令我极其痛苦,它重重地压在我心上。”从这一刻起,他的统治发生了转变,反常地变得与政治无关。他似乎已经不把时间用在管理国家,而是一心一意追求佛法(dhamma,或译作“正法”)。羯陵伽铭文写道:“我非常诚挚地修习佛法,追求佛法并讲授佛法。”在同一块法敕上,后面还写道:“我的任何一个儿子或可能有的重孙不应该考虑进行新的征服……佛法所带来的喜悦应该是他们全部的喜悦,因为这对现世和来世都很有价值。”
给王位继承人留下这样的遗产,这在西方还是闻所未闻。王子们不应该追寻父辈们征服的脚步并竭力在战争中更胜一筹;相反,他们应当远离战争,选择天国的欢愉。阿育王最后的法敕说:“只要日月长存,那么人们就可以追随佛法。”
征服羯陵伽国后,阿育王最伟大的成就在宗教方面而非政治方面。他影响最深远的举措之一是召集了一个佛教会议以重申佛法的原则,即第三次佛教大会(Third Buddhist Council),于公元前245年在华氏城举行,《巴利文大藏经》之一就诞生于此。在会议的最后,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作为一名传教士被送往远离印度东南海岸的一个大岛(现在的斯里兰卡)。其他弘法教徒在阿育王的资助下被派去希腊。
但是阿育王对佛法的专注并未使他完全放弃建设帝国的雄心。他正竭力寻找一个新的统一原则,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能将帝国凝聚起来。亚历山大也曾面临相同的问题,只是情况略有不同。作为那些古老的游牧岁月的遗留物,氏族制度在印度存续了很久,难以跟帝国的建立相适应;人们对氏族忠诚,倾向于把全国分成更小的政治单元,每个氏族都会与周围的氏族进行友好或敌对的谈判。孔雀王朝的征服靠着杀戮将国家暂时统一起来,但阿育王现在已经背离了那个战略。为了取代旧有的氏族忠诚和靠征服建立起来的忠诚,阿育王提倡第三种忠诚—— 一个共同的信念体系,它将使所有的印度人变成“子民”(羯陵伽铭文上如是说)。
然而,这种方法也失败了。阿育王在公元前231年去世,之后,孔雀帝国像亚历山大的帝国一样迅速分崩离析。不再有新的法敕,也没有其他东西取代它们,后来的几十年里,印度历史都笼罩在黑暗之中,阿育王的子孙失去了对王国的控制力,王国再度分裂成一个个小王国,各个小王国之间战乱不止。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