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5 争斗时代

  约公元前3102年,北方的游牧民族游荡到印度河流域,在这里定居并建立城镇。

  基什王在向幼发拉底河上来往的船只征收贡品时,孟斐斯的白墙已经在埃及的中心矗立,而这时,第三大古文明印度还只是冲积平原上沿河分布的一系列小村落。自此往后,在至少600年的时间里,印度既没有出现大城市,也没有出现帝国建构。

  沿印度河定居的人不是城市居民,他们也不像苏美尔人一样保存有王表的记录。他们没有在石头上刻画出首领的肖像,也没有在泥板上刻下首领的丰功伟绩。因此,对于印度最初几百年中发生了什么,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可以从印度的史诗中尽力挖掘出一些线索。这些史诗尽管是很晚才写下来的(在印度最早的定居点出现几千年而不是几百年后),但有可能记录下了一些更古老的资料。但即使在这些记录中,也只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年代是清晰明了的。根据史诗的记载,公元前3102年,英明的君王摩奴(Manu)统治印度,他开创了我们现今所处的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还将持续40多万年。

  早在公元前3102年之前,就有牧羊人和游牧民游荡到印度。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中亚,他们是穿过北部山区的垭口(今开伯尔山口)来到印度的。其他人可能是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来的(这里偶尔发现的人类尸骨表明,这条路线在当时和现在一样危险)。

  他们发现山的另一边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喜马拉雅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抵御严寒,因此即使在冬季,温度也几乎不会降到10摄氏度以下。到了夏季,阳光炙烤着印度的村庄,但印度河和恒河这两条大河使次大陆免于成为贫瘠的沙漠。山上的冰雪融化流入印度河。印度河从西北穿过印度,注入阿拉伯海。这些山脉还为恒河提供了水源,融水从喜马拉雅山的斜坡流下汇入恒河,最终向东注入孟加拉湾。当撒哈拉沙漠还是一片葱绿的时候,印度河东岸的塔尔沙漠同样郁郁葱葱,那时还有一条大河(现在早已干涸)穿过这片地区流入阿拉伯海。

  也许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最先种植粮食作物的2000年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印度河以西的山区定居。这些人如今被称为俾路支人(Baluchistan)。小村庄沿着印度河下游扩展,位于印度河上游五条支流流域的旁遮普(Punjab,或panj-ab,意为“五条河”)逐步发展起来。其他的村落则沿着恒河发展起来。考古学家在印度南部发现了与非洲南部使用的工具相似的工具,这意味着少数勇敢的人可能从非洲海岸航行至印度的西南海岸,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但是,这三个地区——南部、东部和西北部——都被巨大的天然屏障分隔开。绵延数百千米的高原和温迪亚山脉以及萨特普拉山脉两大山脉,阻断了南北部地区人们的往来。相较于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的已知历史出现得要晚很多。后来,气候变暖,恒河河谷和西北部的村落之间出现了绵延500千米的沙漠。从印度最初的历史开始,南部、东部和西北部地区的人们就各自独立生活,素无来往。

  地图5-1 印度

  西北部印度河附近的村落最早发展成为城镇。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房子建在印度河平原上,距河约1600米,远高于洪水水位线。河水会泡解土坯,并且冲走庄稼。同在埃及和苏美尔一样,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人们面临同一个现实:水既能带来生命,也能带来死亡。

  印度的第一位国王是摩奴·毗瓦斯瓦多(Manu Vaivaswata)。传说在摩奴·毗瓦斯瓦多之前,印度曾有过六位半神的国王。每一位国王的名衔都是“摩奴”,并且每一位都统治了一个曼梵塔拉期(Manwantara),即400万年以上。

  这显然都是神话,但是根据传说,在第七位摩奴的统治时期,神话开始和历史事实交织在一起。这位摩奴,有时我们直接用“摩奴”来代指他一个人,有时则称呼他的全名“摩奴·毗瓦斯瓦多”。一天上午,他在河边洗手,一条小鱼游到他身边乞求他的保护,因为根据“河流的规矩”,大鱼会捕食小鱼。出于怜悯,摩奴救了小鱼。

  逃过了被大鱼捕食的危险之后,为了报答摩奴的恩情,小鱼警告摩奴,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将要来临,天空和陆地都将被淹没。摩奴就造了一艘大木舟,与七位圣贤一起登上木舟。这七位圣贤是印度神话中的仙人(Rishis)。大洪水消退后,摩奴将船停靠在遥远的北方的一座山上,下了船,他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国王,七位仙人则变成了北斗七星。那年是公元前3102年。

  为了重建印度历史,这个故事仅供参考,其传说意味远超过其真实性。摩奴·毗瓦斯瓦多事迹的可靠性远不如埃及的蝎子王,尽管他们似乎生活在同一个世纪。而公元前3102年这个准确得出奇的年份是至少在2000年以后由文献学家倒推得出的,因为直到那时,印度人才开始将口述历史记录下来。但是这个年份却出现在许多印度的历史故事中;古印度历史上确定的年份很难考证,因此坚持使用这一纪年的历史学家,仅仅是有了它能稍感宽慰,其实它并不确定。(“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依的年份,”约翰·凯伊写道,“虽然这个年份不可能如此准确,但是值得我们尊重。”)

  地图5-2 印度贸易之路

  对于公元前3102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约在这个时间,印度河流域的村落开始发展成为城镇。两层的房子开始出现;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开始在转轮上制作陶器,并使用铜制的工具。他们开始砍伐森林,把黏土放到窑里烧制陶器。用炉火烧制的砖比在太阳下晒成的砖更耐用,而且在洪水袭来时不再那么不堪一击。而且,在公元前3102年以后,洪水也渐渐不再具有那么强大的破坏力。

  人们在最富有人家的房子的废墟里发现了原产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平原的绿松石和青金石。这一阶段,城镇上有些居民甚至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做生意,他们的贸易对象正是向基什、尼普尔和乌尔的国王们提供宝石的那些商人。

  尽管印度河流域的城镇不断发展繁荣,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印度的史诗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文明没能继续兴盛而是衰败下去。洪水毁灭了这段宝贵的年代,代之以一个新的时代。城镇兴起的时代被称作迦利由伽(Kali Yuga),即争斗时代。这个时代始自摩奴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是一个财富和生产的时代。也是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真诚、同情、慈善、奉献等精神越来越淡,减少到从前的1/4左右。圣典警告说,在争斗时代,首领会以财政需要为借口霸占其子民的财产。强者会掠夺弱者的财产,把他人来之不易的财富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富人会抛弃他们的田地和畜群,他们终日所想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财。他们成为世俗财产的奴隶,而不再是知道如何使用土地的自由人。

  鉴于这些可怕的警告写成的日期相对较晚,它们可能反映出人们对更成熟社会的担心——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不从事生产的官僚阶层,他们只会消耗国家金库里的财富。但讲故事的人把这种堕落的开端放到了遥远的公元前3102年,在那一年,印度河流域的村落才刚开始发展成为城镇。

  有关印度历史的相关资料的一些注释:研究印度的历史学家是在一个充满政治气氛的舞台上工作。我们拥有的书面材料,包括属于神话阶段的摩奴,以及圆满时代、三分时代、二分时代和争斗时代四个时代的传说,都是口头流传的传说,在很久之后才用梵语记录下来。印度的政治运动“印度民族主义”或“印度教至上主义”(Hindutva)声称,这后来的“印度教的”(或“婆罗门教的”)传统从根本上说是印度本土的传统。许多史学专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米拉·撒帕尔(Romila Thapar),认为我们现今所谓的“印度教”是在当地原住民和来自中亚的移民(即所谓的“雅利安入侵者”,参见第25章和第37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并且认为梵文著作代表的是少数的、精英的雅利安移民群体的思想。从历史学的角度说,这就意味着实际上摩奴和争斗时代的传说与印度最早的文明之间几乎没有连续性。然而,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论在19世纪末受到种族主义猜忌和政治部门的扭曲,从而使“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任何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论都看作心怀叵测的种族主义阴谋。因此,那些认为语言学方面的证据支持存在某种形式外来入侵的学者,常常给任何使用梵文神话阐释早期印度历史的人贴上“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标签。摩奴显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他与印度在公元前4千纪历史的关系仍然非常不明朗。

  摩奴此时正跪在水边,发现自己在跟一条小鱼说话,这条小鱼为了免于被捕食弱者的强者伤害,不得不乞求摩奴的保护。洪水即将暴发,冲走从前的时代,并使得争斗时代衰落。在印度,文明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但是像在苏美尔一样,人们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离天堂也就越远。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