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震中在人心

震中在人心 李鸣生 3812 2021-04-06 07:53

  跋 书写出地震在人心中的裂度

  李炳银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了。虽然说时间可以消弭人们的许多直接感受和记忆,但是,地震在所有亲历者内心存留的记忆却是很难消除的。

  作家李鸣生是位四川籍的军人,虽然他离开家乡居住京城已经很久,但是对于故乡的情缘和依恋总不会消失。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刚一发生,李鸣生就开始生活在痛苦和急迫的情绪煎熬之中了。作为一个作家,他在最早的时候抵达家乡的地震现场,而且此后又单独两次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深入体验和采访。在震区的经历、见闻、体验和思考,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和灾区有着特殊关系的作家的责任和使命,自己应当给这样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留下最真实,最深刻、最细腻、最形象、最理性的文学书写。

  这部《震中在人心》,就是他这种文学记忆的具体呈现。地震发生以来,我阅读过不少有关地震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直观快速地描绘了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生死痛苦消息的作品,有许多描述救灾现场的英勇救难情形的作品等。这些作品对于传递灾区的各类信息,满足和缓解人们对灾区的惦念,激发人们救灾的自觉和热情等,无疑都是很及时和有益的。但是,在传媒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也许因为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功能,而在无形间使自己靠近了新闻传递的范式,从而造成自己个性形象的模糊。真正的文学作品,即使像报告文学这样包含着新闻成分的文学,也是要特别防止简单直观和功利地表现社会生活对象的。文学看中的是独到的观察发现和个性的体验思考,所以,对于采访对象的更加深入内在的感知和精细个性的表现理解,才是文学所追求的目标。李鸣生是到灾区最早的作家,也是再二、再三深入灾区采访的作家。但是,他却没有像不少作家那样匆忙地发表有关地震抗震的作品。这并不是因为他麻木和迟钝,而是因为他不想简单、粗疏地处理和表现这样的题材对象。所以,这部《震中在人心》,尽管在报告地震事件方面不是较早的作品,但它却是很有个性和深度,是成色质地都很见用心和功底的作品。

  《震中在人心》这个书名,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这部报告文学的特点。李鸣生是始终将自己关注的目标稳定在地震对于人的感觉、体验、影响和记忆等方面的。而不是将地震简单地暗转为纯粹的抗震,变成了次次英雄的创举和表现。不是说这种英勇悲壮的抗震行动就不是描述的对象,而是说经历地震的人们的感受与地震带来的许多特有现象,更加需要作家的跟踪探视和记录,这些内容理应成为事件的主角。在充分地彰显无私英勇感人的救灾情形的同时,不能够忽略了地震原本对人心理、精神的破坏和灾难影响。

  李鸣生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很多作品作为背景的地震灾难情形,很真实、具体、个性细腻地给予文学呈现,使得作品更加接近地震的本原状态,给人以强烈震撼和思索。例如,作品在第一幕“山崩地裂那刻”中,写了汉旺镇时间的静止、写经历了地震恐怖之后,个走路不会拐弯的人的表现、写一个年轻的女青年遭遇地震袭击只留下雪白的乳房等等情形,这些特殊细部的形象呈现,将地震的惨烈及深重的影响就表现得很充分。在第二幕“面对亲人的‘战争’”里,作品很特异地避开了惯常的在废墟中艰难“刨人”的情景,而是选择了一些年轻的战士在面对大量的死尸,并要亲自将这些死尸搬运挖坑掩埋过程中许多心理、精神、情感、体验和经历的奇特内容,既很真实地描述了地震灾难的严重,也很个性地描绘了这些年轻战士的坚韧和超越。其中许多地方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影响。第三幕“祖国的‘花朵’”,主要是叙述很多学校的孩子在这次地震中遭到沉重袭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伤痛和疑惑反思内容,幼小的生命在其刚刚开花的时候,却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灾难而丢失了生命的场景,催促了人们的极大悲伤。第四幕“死去的与活着的”,描述了在经历了生离死别过程中人们许多的纯洁感情联系和悲切的离别情形,也会使人感同身受,时常被有力地感染。在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里,也许你还能够感觉到作者的写作有被事实拖曳影响的痕迹,但对于我这个曾经不在地震现场的人,通过他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获得了很多此前在其他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未能见到的内容和景象,对地震有了一种接近真实的感觉和认识。

  地震往往是瞬间降临的灾难,所以,没有亲身的经历感受是很难描述的。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地震时人们在精神、情感和生理上所经历的情形,李鸣生在作品中尽量尊重叙述者的倾诉言说和对于采访对象的客观描述,这样就使得很多人的言说在语气语速表现方面都具有了个性原生的特点,如那位精神经受了刺激的精神病患者的言说,就是在一种似明白又似恍惚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更有许多的生动真切画面,也是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下实现的。例如战士汪继敏他们,在埋葬遇难的学生时,尽管时间紧迫,他们还总是要找一个满意点的地方,有树、有花,或是向阳的山坡等。在为一个孩子挖了2米深的坑后,一个战士还跳下去,用手四周摸摸,摸着一块小石头,就说,不行,得将它抠掉,不然孩子躺在里面会割痛的。再像那位发现自己的孙子已经死亡,战士们要帮她处理时,她却劝战士快去抢救还活着的人,然后自己将孙子的尸体用围布包裹后放进背篓,背着背篓默默地向山间走去的老奶奶的行为等,都是在地震灾难的细部对于灾难的个性描述,这样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战士对孩子遇难的悲伤和老奶奶隐忍内心伤痛又无私坚韧心理性格的文字,非常的具有可视性和感染力。李鸣生的作品中,存在着很多足可以言说的人物和故事,而这种可以言说的特点,正是文学表达所需要的。文学的表现是时常在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细部表现个性深入的表现,李鸣生的这部作品就具有这样的表现。所以,它厚重、深情和灵动,不像有些作品,大而化之,描述粗疏,给人以苍白虚飘的感觉。能够有这样的描述,自然是同作者的深入采访和认真地表达相关的。如果是走马观花式的到灾区走一趟,企图只依靠直观的感受和主观的激情来表现地震灾难的深层内容,显然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诚然,人类在像大地震这样毁灭性的灾难面前,是无奈和无力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人们就完全的不能够积极的应对。在《震中在人心》里,作者在从各种视角描述了这次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的各种表现之后,也很有意识地调动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活动,对灾难过程中的不少现象进行反思。像全成都的人都已经清楚地感受到地震已经发生时,我们的电台主持人却因为惯常的必要约束而不能将灾难真相及时告知听众这样的怪事,在寺庙和尚遇到这样的灾难时都可以破戒,在寺内待客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明显不适应于急难险重情况的常规“纪律”,是不是过于的不注重实际而政治化了呢作品反映了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而周围房屋受损轻微的情形之后,对于教育设施管理、建设质量问题提出的怀疑,也很有力在描写救灾部队初临灾区时的混乱局面和缺乏必要的机械工具而束手无策现象之后,作品呼吁汲取教训,周全计划,使这样的情形不再重现的愿望也非常强烈。在文学反思的行为明显减弱,而更多的人只乐于将自己的写作汇入主流宣传的范式的时候,李鸣生作品的这些反思内容就显得十分真诚和珍贵。

  李鸣生的报告文学创作,多是以航天科技领域的题材内容展开的。是他开创了中国高科技领域文学创作的先河,并在这样的创作中收获丰硕。也许是受高科技创造中非常注意全局和细部完美结合情形的影响,李鸣生的报告文学都是很注意篇章结构和语言叙述的。过去,他总是将题材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做着文学艺术的生动表达,使枯燥的科学技术过程也能漫溢出人文历史和思想艺术的华彩。这次,因为突降的地震灾难,他的内心受到深刻的煎熬和压迫,所以,他要通过自己的笔墨深人地探讨地震给人内心造成的强烈伤害。他着意地抛舍了新闻已经传递的那些带有消息和宣传价值的内容,而着力在很多细小的地方,文学地表现自己观察和感受的地震灾难现象。即使这样,他依然很重视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震中在人心》是一种散点串联式的结构,作品将有关地震的丰富内容划分为类似多幕剧的演出,在震前、震中、震后、救灾、遗憾、反思等这些平台上,选取典型的人物逐一地表现描述,最后聚光主题,显得很有节奏、张弛、聚集的力量。这样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表达,和一些只是直观单纯的记述宣传,其文学效果自然是很不相同的。

  构成本书特点的表现还在于文字和照片共同形成的冲击力量。文字和大量的真实图片将作者对于地震现场深入采访、直接感受的直观表现和内在包含作了立体性的演示,这种效果有1+1大于2的效果,会给人很深的印象和思索。这样的处理,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虽然不是最早的,但运用的如此充分和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震中在人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