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粉丝文学社
不知不觉的,杨林在沙阳镇有了不少粉丝。
其中一位脸上长着雀斑、名叫雷小燕的十七岁小学美术老师,居然从画板包里取出一本大册子请杨林签名,因为册子是由杨林所有发表作品的剪报制订而成的。
杨林接过翻看,这是一本完全用8开白色绘画厚纸制成的册子,雷小燕个人审美编排,用彩笔画了花边,写了读后感,做了小评论,有的还补充了相应的水粉画和彩照,让灰扑扑的报纸文章变成了精美的画册。
封面是杨林的抽象素描,潇洒飘逸的艺术体大字写道:“杨林作品集”。
杨林非常感动的,他已经发表了近三十篇散文通讯小品,却从来没有整理过,仅仅是拟了一份发表清单,然后“样报”按日期叠一在起,显得非常LOW。
他用钢笔在封面右下角签名:“感谢雷小燕文友惠存,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杨林。”
最后写下今天的日期,并注明:“杨宅前厅,师友欢聚。”
雷小燕欣喜万分道:“谢谢学长。”
她是杨林的初中学妹,但杨林对她完全没印象。
“是我要感谢你。”杨林看着剪报里的精彩内容,都有股想抢过来收藏的冲动。
于是,雷小燕成了在场十多名文青的中心人物,他们既好奇又羡慕地望着那本册子,特别还有杨林非常别致的落款签名,说不定杨林还会把这事写成文章发表,那么不就成了“名人逸事”了吗?起码是沙阳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了!
几个文青立即伸手道:“小燕子,快让我们看看吧。”
“不行。”雷小燕宝贝般抱在怀里,嘴里咯咯笑个不停。
其他人立即鄙视道:“哇,小气。”
一个叫文绿的小学老师开玩笑道:“难怪我在办公室常常找不到刊登有杨林文章的报纸,原来都被你拿去剪了。”
雷小燕马上气愤道:“文老师,你可别胡说八道,我这里的剪报都是从报刊门市部买来的,学校的报纸被翻了太多次,皱巴巴的根本不好做剪报,而且那些报纸放了几天之后,有关杨林文章的报纸就会消失,几乎每个老师都有私藏,学校领导也从不去追究!”
文绿知道实情,连忙道:“抱歉,我是开玩笑的。”然后自嘲道,“其实我也收藏了杨林文章的报纸,但都不全,没办法,报少人多,大家都在抢,一不小心就没了。”
所有人听了,深有感触,嘿嘿干笑。
杨林只好跟着干笑。
雷小燕非常得意,十七岁的小学老师,跟小学生呆久了,很快就会变成话唠,她现在成了“杨林”粉丝头目,成了“群主”,不断发表自己的言论。
她翻开其中一张剪报,脆声简评道:“我总结杨林的散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杨林描写学生时代的回忆散文,我最喜欢他写初中生活,让我身临其境,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一类是社会时评,针砭时弊,展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感到敬佩;但最重要的一类,就是以沙阳古镇传统建筑和文化生活为背景的游记散文,当然也包含了南剑市的游记,这些文章如一幅幅风卷画,展现了沙阳镇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杨林听了粉丝当众赞美,有点头皮发麻,只好端着大碗茶喝着掩饰。
雷小燕起了个头后,其他文青也拿起桌面上的一叠报纸,轮流朗诵各自喜欢的文章,并讲述读后感,弄得茶话会变成了“杨林作品专题讨论会”。
连马小宁老师也大声道:“很多读者以为杨林擅长写景,其实他最擅长写生活,大部分散文都是从生活场景入手,比如《慧照禅林》这篇——”
她朗诵道:“沙阳镇十景中最清幽的便是‘慧照禅林’:石砌雨晴苔藓绿,小池凤暖莲花白。所以每到雨天,我总要撑着雨去慧照庵边去走走苔藓,看看莲花。那里有不少村民在避雨,但他们看了池塘莲花,并不能品出其中之美,个中之趣,以至于这十景好像是为我而设,这莲花好像为我而开似的……”
马老师作为杨林的初中班主任,又是老资格语文教师,评论学生作品,还是非常有见地的,大家都认真听讲,小雨干脆做起了笔记。
转眼到了四点多,场面热情而文雅,几乎成了朗诵会。
那位叫文绿的小学老师忽然提议道:“干脆我们也成立一个沙阳文学社,报一份《沙阳》社刊,杨林来做我做的顾问,有空指导一下我们写作和文学鉴赏,大家觉得怎么样?”
“好啊,好啊!”
“我看可行。”
“红楼梦不就有两次诗社,第一社名为海棠社,探春提议,李纨为社长。第二社名为桃花社,林黛玉为社长。”
“对啦,里面还有一句名言: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
众人热情正旺,七嘴八舌,纷纷叫好,然后热切地望向杨林,把他当成了文学社的精神领袖。
任何一项爱好,都需要培养群众基础,文学更不例外,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学之所以式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社会的文学社完全没落了。
杨林当然点头道:“办刊物可以,我完全同意。但必须选一个社长当负责人,而且还得有镇分管领导审核,否则万一内容出格了就不好办。”他担心这段时间比较火的轮子功。
有人提议道:“文绿,既然是你提起的,就由你来当社长吧?”
文绿连忙挥手道:“我不行的,让马小宁老师来当吧,她能教出杨林这位作家来,水平肯定最好,也德高望重。而且马老师不是想重办中学校刊《小沙溪》吗?顺便借着学校资源,把文学社的社刊一起办了。”
马小宁为难道:“我现在办校刊都快难产了,校长要我自己去筹集印刷费,现在乡下老师工资还有拖欠,学校很穷的。”
大家纷纷道:“我们是文学社,大家出‘社员费’集资,学校提供资源,我们出钱把《小沙溪》也印了,互惠互利。”
杨林当即建议道:“《沙阳》和《小沙溪》印刷费由社员出一小部分,文化站提供大部份,我会和我姑丈讲的,放心吧,现在文化站小钱是有一些的。不过,要挂上‘沙阳文学社和沙阳文化站联合主办’的名号。”
马小宁眼睛一亮道:“对对,这样就名正言顺。”
大家也很满意,多一个后台,文学社才有底气。
然后又讨论是社刊的编辑、排版、美编等,这里的小学、初中老师都能写会画,个个都是人才,自然不在话下,很快就确定了编辑部,起码比南剑水泥厂强多了,杨林的厂报就有些人才匮乏,只能靠工人的数量优势来做。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