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千年古镇的背影
杨林昨天下午还在《南剑晚报》发表一篇生活小品,小雨倒是有看到。
南剑晚报因为广告多,市场信息丰富,贴近生活,价格便宜,镇里的商户基本上都有订阅,舒家是做木匠的,也做倒卖家具的生意,为了抓住商机,订有一份晚报,因此小雨看了晚报上杨林的文章。
她如银铃般咯咯笑道:“阿哥,你写的《八十分,三缺一》非常有趣,杨爸杨妈和我爸我妈都看了,他们非常得意,拿着报纸到邻居去吹牛。姑丈看了,说这篇文章比廊桥那篇写的好看。姑丈还说,廊桥的民间传说他根本没听说过,不过,王镇长要求镇里的干部,要以你的文章为准来做宣传。”
杨林微微点头,看来,沙阳镇王璎镇长是从区宣传部调来的,本来就是搞文化宣教,知道可以利用这座古桥大做文章,以便宣传沙阳镇的乡土文化。
哗哗哗!
杨林双腿快速蹬着脚踏,自行车的链条飞速转动,两只轮子一口气从桥上的水泥道沿着斜坡冲上镇后路,杨林和小雨衣袂飘飞,好像翅膀展开飞翔似的,车子带动的风从颊间吹过,把身上的汗水吹得微微粘稠。
“哟嚯——”
杨林如小孩子般怪叫着。
小雨的裙脚不时地飞起来,害得她要用袋子压住以免春光外泄,右手抱杨林的腰更紧了,额头顶在他的后背上,嘴里咯咯直笑着,她觉得阿哥真的变了,像一个小孩子似的。
夏日的黄昏,天高云淡,蓝得那么彻底,苍茫而高远,几只燕子从天空翔过,在暑假里玩野的孩子被大人赶着回家吃饭,自行车掠过几位荷锄牵牛归家的村民,空气中尽是稻田的泥土与草木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由“镇后路”绕过学校的“泉山”,就可以俯瞰全镇。
沙阳镇建于闽江与沙溪的交汇处,这是一片较为广阔的河谷平原,中间隆起一座丘陵叫泉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老的三泉书院,是由明朝御史林三泉所建,现改为沙阳中学与中心小学。
镇内到处是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黑瓦白墙。宫殿式的高宅阔宅一座接着一座,鳞次栉比。弯弯的沙溪两岸杨柳依依,宅院的后花园种满了青青菜畦。破败庄严的寺庙在街头显要位置,但附近显明长满了青翠的杂草与青藤。古老的小巷如蛛网密布,像迷宫般令人眼花缭乱。建筑最雄伟巍峨的建筑往往是祠堂,虽然改为各生产小队的仓库,但古老厚重的宗族文化气息仍迎面扑来。
一条小河由北向西绕过小镇,再由西向东穿过古镇流入闽江,以“S”状将古镇分为两半。这条小河便是沙溪,宽大约七至十三米,溪上建有五座古桥,分别为石板桥、小拱桥、风雨桥等,其中别称为“陈郎桥”的廊桥就在镇最西处。
沙阳镇人口有三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住在镇内。虽然不大,也不富裕,但在古代,沙阳镇被称为南剑州的半壁文脉,因为注重教育,外地做官的乡贤肯投资兴建社学书院,一千多年来贡举蝉联,进士不绝,文人辈出,是一块适合读书的风水宝地。
南剑市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东汉建安元年置县,是闽中最早的县治,名为剑州、南剑路。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北方大乱,许多世家就迁移到南剑市这方世外桃源,让原始荒蛮的闽中焕然一新,迅速成为文化繁荣之地,到了宋代,李、陈、林、杨、刘等家族人才辈出,办社学,建书院,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最著名的当属杨时、朱熹等。
就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城市,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还是春秋宝剑“干将莫邪”的龙化之地,而沙阳镇就是风水龙头,杨家、朱家、李家、罗家等当时的闽学世家大族都在这里开支阔叶。
杨林很庆幸,由于家乡经济不富裕,十几年来古建筑大致保持原貌,拆旧房盖新房并不多。
但也因为镇政府太穷,98年房产制度改革后,通过推旧房盖新房,通过拆迁再把土地卖给农民,立即实现了财政大翻转,而传统建筑和文化就此陷入灭顶之灾。
我绝对不会让历史重演!
我能拯救王滟的生命,也能改变这座美丽古镇的命运!
杨林心如热火,自行车沿着斜坡,由镇后路进入云龙巷,巷道右边是云龙书院,现在成了大队仓库,五米高墙和电线杆上都刷着一行行口号标语: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要致富,快修路!”
“向中国女排学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你出力,我出力,小康创建齐努力”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时代的气息迎面扑来,杨林眼睛不禁湿润,二十年前的家园,带着酽酽的乡愁,他大声叹道:“我爱沙阳了,我爱我的家乡!”
“阿哥胡说呢,你已经一个月没回家看我们了。”小雨嗔怪道,“妈妈说,你一定是被城里的姑娘给迷住眼了。”
“小雨,我的妹妹,我以后会常回家的。”杨林有些心虚,他确实被王滟迷住眼了,不过,以前不回家,还有其它原因。
一是因为上班休息太短,他这个合同工,一周只有休息一天,而且有时还得替别人加班。一有休闲,杨林都是在宿舍看书,或逛街,或给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写信。
二是沙阳镇卫生太差,家里又是养猪又是养鸡,也挺臭的,城里再乱,但卫生习惯还是不错的。
最主要是的,是他和爸爸关系非常不好,他比较理想主义,非常感性,而杨爸粗暴现实,两人理念不合,经常吵架,因此他有些抗拒回家。
很快,杨林载着小雨来到了廊桥。
廊桥也叫“陈郎桥”,上有廊亭,桥基有五百年历史,古老而沧桑,桥头北端耸立着一座祭祠临水夫人的临水宫,也是非常古老秀气的明朝建筑,桥下是清澈的沙溪,这条小溪以小S状将古镇一分为二,溪宽八到十五米,岸两边分别叫“前沙溪巷”和“后沙溪巷”。
杨林在桥头停车,小雨跳下来,杨林握着三角架,将自行车提上台阶,进入廊亭,桥面是丹霞石,坑坑洼洼,他们走过廊桥,提车下台阶,然后又坐上车子,进入后沙溪巷。
巷道沿溪而建,人来人往,杨林自行车铃声不断,小心行驶。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