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图治
张作霖虽为一介武夫,但对知识却极为看重。他在教育好子女的同时,对自己的亲信军官也要求颇严。1919年3月,他决定恢复停办多年的东三省讲武堂,选拔一批有志青年和亲信入校学习,并聘请国内和日本较有名气的军校毕业生及军事专家教习战略战术。张学良也于此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四个月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该校。
在校期间,张学良从不以大帅之子自居,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加之他聪明好学,抱负远大,因而深得同学和教官的敬佩和好评,并和战术教官郭松龄结成莫逆之交。四个月的学习虽然短暂,但对张学良的影响却极为远大,因为他不仅在这里得到了搏杀疆埸的真才实学,更结识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他所统帅的东北军的骨干。
由于张作霖的关系,张学良毕业后即被授予陆军炮兵少校军衔,担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同年12月,改任陆军第三混成旅第二步兵团团长,翌年升至卫队旅上校旅长。
张作霖的奉系军队大多为旧军队改编而来,更有许多人原为绿林草寇,打家劫舍在行,带兵打仗则一窍不通。张学良深知,要想在战争中赢得主动,靠这样的老式军队是行不通的。这样的部队,不改组,就不会出战斗力。而改组部队,单靠他一人之力是不行的。再说,当时他年仅19岁,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水平都不足以达到改组旧军队的目的,于是他竭力推荐郭松龄作他的旅参谋长。
郭松龄字茂宸,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于1917年投奔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投靠张作霖,被聘为讲武堂战术教官。张学良在学习期间即对郭松龄的人格要品和军事才华极其钦佩,视其为良师益友。郭松龄也看重张学良,一心想通过这位胸怀大志、卓有才识的少年公子实现他夺取兵权、改革东北、抵御外侮的民主主义思想。
在张学良的支持下,郭松龄放手改组卫队旅,重用知识分子,整顿军容军纪,组织官兵学习战略战术。不到一年,卫队旅面貌焕然一新,并在黑龙江剿匪中初露锋芒,一举肃清土匪,收复佳木斯,威震东北三省。张作霖大喜,不久即晋升张学良和郭松龄为少将,统辖三、八两旅。张、郭二人便又在三八两旅内深化改革,厉兵图治。
三、八两旅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培养军官,用贤任能;2.裁汰兵痞,严肃军纪;3.军需独立,严防贪污;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国近代外祸史”列为官兵必修课。这次改革是东北军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开始,也是张学良与东北军建立血肉关系的开始。
1922年3月,奉直两派军阀矛盾激化,张作霖率兵入关,吴佩孚起而抗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把东北军分为东、西、中三路,张学良率三、四、八旅共四万余众组成东路军在北京附近的信安、唐家铺一带与直军激战。
张学良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战争开始后不久,直军骑兵突袭东路军司令部,张学良率不足200人的卫队和机关人员仓促应战,情况万分危急。张学良看到部分一片混乱,当即跳到司令部的屋顶上大喊道:“宁死于此,决不后退!”并泰然自若地指挥战斗。主帅如此,在埸官兵更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一举将数倍于己的敌骑兵击溃。
5月3日,张学良部设伏于唐家铺大胜直军,连克胜芳、崔庄两地,直军纷纷溃散。战斗中,张学良效仿三国时庞德战关公时的舍命精神,让部下为他准备一副棺材,司令部移到哪里,棺材就抬到哪里。有时他还亲临火线,和将士们共守阵地,士兵们无不感激涕零,自动靠拢过来组成一道人墙保护主帅,其情景非常感人,真可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张学良每念及此,总是泪眼模糊。
然而,不管张学良部多么浴血奋战,未加整改的奉军其他各部却一触即溃,尤其在西线失利后更是溃不成军。直军乘胜追击,但在张学良三、八旅的顽强抗击下只得退守关内,两军议和,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失利使张作霖看到新法治军的必要,回来后即组建东北陆军整理处,后称整训处,由张学良任参谋长统理整训事务。张学良在郭松龄等人的通力协助下以三、八旅的改组方式大胆改革,选贤任能,培育英才,使东北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张学良又在父亲的支持下积极筹办兵工厂和航空处,从西方购回120余架飞机,组建拥有五个飞行大队的东北军空军,张学良自任司令。东北军经过张学良的一系列改革后面貌一新,战斗力空前提高。两年后直奉间再度开战,张学良和其他将领即率此精锐之师直捣吴佩孚,吴走投无路,乘军舰从海上南窜。 风流少帅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