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 牛僧孺
奸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历位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注释】
① 弘:牛弘,本姓裛,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② 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
【译文】
牛僧孺,字思黯,是隋朝仆射奇章公牛弘的后裔。元和初年,牛僧孺参加贤良方正科的策试获得第一。他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查办不法之事,肃清朝廷内外。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应当被判死刑,而他贿赂宦官为他求情,案件卷宗全部呈上后,皇帝说:“李直臣有才干,我想宽恕并且任用他。”牛僧孺说:“那些没有才干的人,只不过拿着俸禄取悦他人而已。帝王立法,就是要用来束缚那些有才干的人。安禄山、朱泚因为才干过人,所以谋乱天下。”皇帝对他的言论感到诧异,于是就打消了念头。赐给牛僧孺金鱼袋和紫袍,让他以户部侍郎掌管国政。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贿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遗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朱句细字注其左曰:“某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缪知人。”繇是遂以相。
【注释】
① 韩弘(765—823):滑州匡城(今河南长垣)人。唐朝中期藩镇重臣。
【译文】
当初韩弘入朝,他的儿子韩公武通过向权臣行贿来阻塞别人进言,不久韩弘、韩公武死了,孙儿孤弱,不能理事,皇帝派遣使者到他们家,将账簿全部收缴上来,核算出入。那些用来记录贿赂朝中大臣的账目都在,至牛僧孺名下,单独用红色的小字在左侧注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没有接受。”皇帝非常满意,对身边的人说:“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于是牛僧孺当上了宰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文宗立,李宗闵当国,屡称僧孺贤,复以兵部尚书平章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三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群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谓失信速敌,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帝亦以为不直。
【注释】
① 敬宗:唐敬宗李湛(809—827)。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② 维州:唐武德年间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带。
③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中唐名臣,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④ 沮解:破坏。
【译文】
唐敬宗即位,加封牛僧孺为奇章郡公。唐文宗即位,李宗闵主持国事,他多次称赞牛僧孺的贤德,又让他以兵部尚书出任宰相。当时吐蕃请求与唐朝议和罢兵,而吐蕃大首领悉怛谋以维州之地请求归降,进入剑南,于是李德裕进言说:“韦皋经营西山多年,至死都没能收复此城,以此为终身之憾。而今天凭借生羌三千人烧十三桥,直捣敌人的虚空之处,就能够实现愿望。”皇帝让使群臣讨论,朝臣都认为应当采纳李德裕的策略。牛僧孺认为不可,说违背信义而招致敌人迅速报复,即使得到一百个维州又有什么益处?皇帝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舆论认为牛僧孺是因为同李德裕之间有素怨而横加破坏,后来皇帝也认为牛僧孺不够正直。
它日,延英召见宰相曰:“公等有意于太平乎?何道以致之?”僧孺曰:“太平亦无象,今虽未及至盛,亦足为治。”从此固请罢,乃检校尚书左仆射,为淮南节度使。开成初,表解剧镇,治第洛之归仁里,与宾客相娱乐。自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武宗怒,黜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徙衡、汝二州。年六十九卒,赠太尉,谥文简。
【注释】
① 开成:唐文宗李昂年号(836—840)。
② 剧镇:政务繁剧的藩镇。
③ 刘稹(?—844):唐朝藩镇将领,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之侄。
④ 武宗:李炎(814—846)。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⑤ 宣宗:李忱(810—859)。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译文】
一天,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宰相说:“你们希望天下太平吗?要怎样才能做到呢?”牛僧孺说:“太平没有具体的征象,现在虽然没有达到太平昌盛之境,也能够算得上天下治理有度。”之后牛僧孺坚决请求免去宰相之职,于是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任淮南节度使。开成初年,牛僧孺上表辞掉政务繁剧的藩镇职务,在洛阳的归仁里建造了宅第居住,与宾客互相娱乐。刘稹被诛杀后,石雄军吏获得刘稹叔父刘从谏与牛僧孺、李宗闵交结的证据。唐武宗大怒,将牛僧孺贬为分司东都,又接连贬谪为循州长史。唐宣宗即位后,牛僧孺先后调职到衡、汝二州。他于六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追赠太尉,谥号为文简。
史氏赞曰: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盗。僧孺、宗闵,以方正敢言进,既当国,反奋私昵党,排撇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非盗谓何?
【译文】
史家评论道:嘴上说着先王之道,行事却如同市井中人,这种人就被称为盗。牛僧孺、李宗闵,他们因为为人方正、敢于进言而得官,然而等到执掌国事的时候,反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以至于当时权倾天下,被合称为“牛李”,不是盗又是什么呢?
余按:僧孺无他才能,以对策诋李吉甫,流落不偶,号称直言,名用是起。及在相位,时方岌岌矣,而妄谓太平无象,今亦小康,良足以发识者之一噱耳。至与宗闵结党相磨轧,凡四十年,缙绅之祸不解。计破李卫公功,却大酋悉怛谋之降,遂失维州,终贻边患。言伪而辨,圣人所必诛也。朋奸误国,为唐大憝。徒以不受馈钱生窃台鼎之班,死挂廉洁之籍,幸矣哉。予故论著之以为小廉大害之戒。客曰:韩公武私籍僧孺不受名姓,安知非僧孺计埋之?此言似刻,亦不可保必无。
【注释】
① 李吉甫(?—814):唐朝宰相,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宰相李德裕的父亲。
【译文】
我的看法是:牛僧孺没有别的才能,他在对策中诋毁李吉甫,潦倒穷困,号称敢于直言,由此获得名声和重用。他担任宰相时,正值国家危急之际,而他还在妄言什么太平没有具体征象,现在也称得上是小康之世,真是令有见识的人感到可笑。至于他与李宗闵结党倾轧异己,致使四十年中,士大夫们的祸患无法解除。他用计使李德裕的功业不能达成,拒绝吐蕃首领悉怛谋归降,丢掉了维州之地,留下严重边患。他话语诈伪而诡辩,是圣人必然诛杀的对象。他结连朋党误国,是唐朝的大罪人。然而仅仅因为不受贿赂而在活着的时候窃居宰辅高位,死后还名列廉吏,真是幸运的人啊。所以我记述他的事迹来作为小廉洁大祸害的警示。有人说:韩公武私下记载牛僧孺不受贿,谁知道不是牛僧孺所设的计谋呢?这话似乎苛刻,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此事。 廉吏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