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次回乡的时候结识了几位沧州的青年才俊。他们是一些重要的基层部门领导,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坚位置。一个个锐意进取,创造力饱满,其中有乡镇工业局局长戴其润,神情朗彻,信实通达。
我深信他们会有不同凡响的作为,并为家乡感到庆幸。
以后便不断得到他们的讯息,戴其润局长工作勤勉,曾参与过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导工作,后来又到南开大学攻读经济学。他读书非常刻苦,深得老师赞赏,这期间我和他也有过多次长谈,发现他身上有了一种书卷气,性情变得简淡冲和。
他晚上常常睡得很晚,清晨却起得很早,天天在南大校园里还没有人的时候练剑。我想他是在努力用书和剑磨砺自己的智德。
他需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能让他有激情,专心致志并作出承诺。
命运会发现自己的道路。果然,他耗时数年,遐搜博采,浸淫沉潜,完成了《沧州戴氏族人钩沉》的书稿。
姓氏是血缘的符号。
中国姓氏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人的尊卑贵贱、经济生产、职业特点、婚姻状况、地望风俗等有密切的关系。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大禹治水有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
周代建国后,大封诸侯,裂土治民,“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则有官族,邑也如之。”周天子的“姬”姓最为尊贵,高于异姓,并以封国命氏,鲁国为“鲁”氏、齐国为“齐”氏……
某一姓氏成为势族,便一荣俱荣。如南朝的王姓、谢姓,北朝的崔、卢、李、郑等姓,宋编《百家姓》要把“赵”排在第一位。
直到唐代“安史之乱”后,门阀制度出现崩裂,科举制度日益完备,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出身于何姓、何族才不再被人们过于重视,使姓氏的社会意义大为减弱。
但,姓氏仍然是家族的标志和符号。
而中国的社会模式,就是以家庭为本位。在古文中,家既是家庭,也是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古人的“台阶”。
也正是这种家族观念,帮助人们抵御社会变迁的冲击,经历一次次的历史的反复无常。人处在同姓的家族群体中,会有一种安全感,“上阵父子兵”嘛。故,姓氏制度才得以稳定地延续了数千年。
可见,姓氏制度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要素之一。
寻根、认祖、归宗——是人的基本属性。人都需要某种归属感。倘是家族中出了一位光宗耀祖的人物,就能激励子孙,会接二连三地涌现优秀人物。越是精英荟萃,家族就越是绵延不断,兴盛强大。
优秀是一种习惯。
《钩沉》中记载了沧州戴氏族人生命中的诸多风光,展示了戴氏族人沉实畅旺的生命力。我从书中也读出了作者的一种胸襟,一种寄托。
其实,我宁愿戴其润先生没有编撰这样一本书,而是成为这本书中精彩的一章。 一见集